带女儿学英语,我跟民国大师们学到四个有效方法
原创林黛西小花生网
花友@林黛西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英语、德语、韩语都说得很好。对于如何学习外语,她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练习。现在有了孩子,我会把自己多年教英语的经验运用到孩子身上,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亲子英语教育”方法。
林黛西说,她在学习外语时,受到丰子恺、季羡林、辜鸿铭、赵元任四位“民国”大师的启发。这些大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晓中西语言英语入门学,尤其擅长英语。这真的很有趣。这些大师并没有我们从小接触到的网络环境。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是如何“学会”英语?
林黛西发现这四位大师的四种外语学习方法不仅对自己有用,用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天我就分享一下她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本文由花友@林黛西在小花生写作计划上发布。题图为丰子恺的画作《奋力惜春花》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很苦恼我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规划我的外语学习。作为一个年轻人,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向汲取中西知识的大师们请教:季羡林先生、赵元任先生、辜鸿铭先生、丰子恺先生。 ..
丰子恺:学外语英语入门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读”!
在这些大师中,或许是因为我最喜欢丰子恺先生安静淡泊的性格,最愿意效仿他早年学习日语时那种愚蠢的学习方式。
丰子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漫画和散文创作而闻名。
于是乎,我读过的英文书里,就有一个“read”这个词……
我读的德文书中,有一个词“读”……
(大学时读的德国小说《车轮下》)
我看过的韩文书籍里,都有一个“读”字……
(我在德国学韩语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到韩语童书,可能是他们的分级书)
我读的法语书里,有一个词“读”……
(我已经开始学习法语很多次了,这是其中一本的教科书)
这个“读”是什么奇怪的符号?
丰子恺先生早年学习日语时,深信熟练朗读是掌握外语表达的好方法。他主张反复朗读。应该大声朗读多少遍?
他的方法是在阅读材料上标上“读”字,每读一遍就写一笔。第一天读10遍,左边写“衍”,右上写“士”,第二天读5遍。中间的“四”写一次,第三天读5遍写“头”,最后第四天读2遍写最后的小“八”。这样四天下来,我把一篇材料读了二十二遍,文中的各种表达方式从我嘴里自由地流淌出来。 (摘自丰子恺《二十二遍读书法》)
我也是一个大声朗读的爱好者。我从中学时就听说过这个方法。直到现在,这20年来无论接触哪一种外语,我首先都会找一套适合朗读的阅读材料,从头到尾“读”一遍。当时,外语课本被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
有趣的是,我们大一的时候,外语系的几个同学一大早就起来朗读,互相切磋方法。最好的女同学对“读书”方法深有体会。在学生中推广。
我的“读”书方法无法被学生推广,但却传给了我的女儿:学英语时,她“读”分级阅读,学习母语时,她“读”《天天背诵》。后来,她不仅把熟悉的“读”字内容脱口而出,变成了日常表达,还学会了自己写这个复杂的“读”字。
“读”女儿的书
季羡林:只有精读才能“速成”
季羡林是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少数从事吐火罗文研究的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各种外文资料大量涌入,对外学术交流的需求激增,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大概叫《学习外语》的文章,收录在他的著作中。小册子:
其中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工程师向我求教如何快速学习德语,阅读德语前沿科技文献。
季先生的建议是:
先找发音纯正的老师学习德语发音规则和简单的语法规则,然后大胆地放下老师和从头学德语的材料,用杜登词典看一篇文章,查词查句,仔细阅读,只需几篇文章,你就会很快学会德语(注:特殊情况是德语的发音规则非常规范,学完规则后,你几乎可以准确读出所有非外来词,并且可以真正放弃发音,专注于阅读)。
我一步步学习英语和德语,但我一直想实践这种美妙的方法。最后,我在学习韩语时采用了精读速成法。
学会了拼写规则和简单的语法后,我让一位韩国朋友购买了一本常用的韩德词典,打印了朝鲜日报(韩国最大的报纸)的一些时事和科技新闻,开始拿起它。我在韩德词典中逐字阅读,并将其翻译成德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前期很痛苦,后期却恍然大悟的过程。这确实是一个快速提高书面语言的好方法。我成功地将很多韩语新闻翻译成德文,甚至不需要字典就能一次性阅读新闻。我选修了韩语课程。尽管我很少参加翻译班,但我仍然能以1.0的最高分通过口试和笔试。然而,快的不够坚固,过了一段时间就被废弃了。现在我的韩语水平已经足够了,我也能看韩文的房产通知,所以我看不了《朝鲜日报》。
(追随我多年的韩独立,哦不,韩德词典)
这件事给我养女的启示是,如果她以后遇到突击考试,可以用季老师的方法来快速提高。但恐怕这只适用于年纪较大的人。毕竟整篇文章都是生词,孩子们也不怕查字典。这个级别对孩子来说会很困难。
辜鸿铭:读书,必读的经典书籍
辜鸿铭因通晓中西语言,被称为“晚清怪人”、“晚清狂儒”,是当时中国通晓汉语言的第一人。西方科学、语言和东方中国研究。他翻译了四本书中的三本——《论语》、《中庸》、《大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着有《清朝传奇》(又称《中国牛津运动》)、《春秋》(又称《春秋》)、《清朝精神》等书。中国人”向西方人传播东方文化和精神。
辜鸿铭先生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喜欢读关于他的轶事和奇怪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说,他之所以通晓中西文化,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是因为他小时候被迫背诵德文原版《浮士德》。在他无法理解其中含义的年纪,他就强行背下了整部经典。 ……
我不再那么擅长背练习了,但顾老师强调的“必读经典书”的选书原则是我小时候深信不疑的,并决心效仿的。刚到德国的时候,我的德语还不够应付日常的校园生活,所以我借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代表作)决定读一读——好吧,我把这本薄薄的书又续了两年。我还没读完,所以我最好放弃。
读不懂深刻经典的书,就往低一层读。至少要选择能熟练使用这门语言的大师的作品。我在大学“读”的德文书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 《车轮下》。
为我今天学习英语的女儿选择书籍也是如此。基本标准是原著,而不是非母语作者编写的教科书。更高标准的应该是英语语言大师的作品——在未来的图书清单中,我想我会塞满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
赵元任:沉浸式学习,先说后做
赵元任(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英语入门学,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长期教授在伯克利退休,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和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赵元任一生会说33种中国方言,还会说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外语。
最后一段是留给我的偶像赵元任先生的。他学习了很多语言,因为他会说很多语言和方言,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是当地人。我其实也有同样的动机,可惜天赋相差太大,只能吐槽一番。赵先生强调沉浸在语言中,反复模仿发音,后来才加上书面语言,这就是传说中的“先听”。
他在哈佛教授中文课时,彻底废弃了哈佛长期以来的“汉英翻译学习法”,自己编写了一套教材。据说教材的结构是对汉语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发音进行深入研究带女儿学英语,我跟民国大师们学到四个有效方法,最后用一章详细解释美国人。汉语拼音的发音很难,然后就是各种对话和日常用语——全是拼音(不是现代汉语拼音),不教汉字,学汉语的时候需要用中文看懂中文,不需要翻译。据说,这样学习的美国人后期接触汉字时进步很快,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过渡障碍也没有了。
我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学习外语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模仿别人说的话。与之前的“读书”22次相比,查阅字典英语入门学,背诵经典,听别人说的话,然后随意模仿别人说的话。真是太放松了
我的具体做法是看当地的电视节目,与当地人交谈时注意嘴型。 “重音”、“发音连续”和“音调”大多决定口音听起来是否地道,所以你可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可惜我没有赵先生那样的才华。尽管我有意识地练习,但在伦敦工作时我仍然没有学会伦敦口音。在巴黎短暂的生活并没有带走傲娇的光环。只是因为我在德国生活了这么久,我才明白。当地氛围:有一年在浦东机场,两个等飞机的斯图加特人说我有“浓重的莱茵兰口音”。
现在我女儿还远没有到学英语时担心口音的阶段,但说英语时努力摆脱中国人平淡的口音是启蒙时期可以注意的事情。套用赵老师的方法,听更纯正的原声音频是学外语的第一步,耳朵要磨尖!
以上关于大师的学习方法:丰子恺先生的来自于他自己的文章,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转载;季羡林先生的出自季先生在家写的一本小书;辜鸿铭先生、赵元任先生的说法都是我小时候读到的。很多轶事。我不是做历史研究,我纯粹是用外语学习方法。如果有任何差异,请纠正我。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特别的事情:为什么大师说学习语言很容易,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上要严谨。只要用上面的小方法就能一睹豹子的风采。稀里糊涂地学习中西知识是不行的。如果我们也能抛弃身边的诱惑,专心学习,而不是看视频、刷朋友圈,我想大师们的“外语学习路线图”也并非不可复制~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