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现代大学英语》主编杨立民:浅谈阅读深加工、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教材编写

时间:2023-11-17 20:49:46 阅读:

■ 编者按:阅读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如何对阅读进行深度加工? 如何通过“写作”活动来实现深度阅读处理? 外语教材编写应注意哪些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利民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并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英语大学精读3电子书_大学英语精读_英语大学精读1

杨利民教授近照

《英语学习》:首先我们想问一下,为什么目前大家在英语教学中都特别注重阅读? 您认为我们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我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杨利民:人类知识、技能、思想、文明的记录、传承、交流、发展都离不开文字。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精华就在书中。 因此,阅读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这个年纪的人,对“皇上重英雄,文章教你。万事不如意,唯读书有好”、“书自有黄金屋,书自有美”等话语印象深刻。 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有点过时,但是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眼界、胸怀、境界和道德修养。 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如此。 所以,现在重视读书是一件好事。 一个国家要想富强、科技领先、人民幸福、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专访《现代大学英语》主编杨立民:浅谈阅读深加工、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教材编写,或许让全国人民多读书、读好书才是一个好的国策。

我们来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我想探讨一下目前全社会特别重视读书的原因。 语言输入本来就是依靠眼睛和耳朵。 母语学习一般从听和说开始。 学习者只有上学后才能阅读和写作,这逐渐导致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然而,与母语学习不同,外语学习往往受到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通常从阅读和写作训练开始,听和说能力由阅读和写作带动。 这很容易导致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甚至许多外语学习者不同程度地患有“耳聋”。 幸运的是,我国出台了《外交法》,扭转了这一趋势。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事情往往被矫枉过正。 听力和听力能力得到了提高,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外语迅速成为老百姓急需的交流工具。 外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习外语的人不再只是专家学者,学习外语的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现在到处都是外国人。 外文书籍、外国电影、外国广播、外国广告随处可见。 大家都在学外语,到处都可以学外语。 就这样,外语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但同时,外语学习所必需的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也逐渐被遗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快速掌握外语。 于是,社会上普遍出现了浮躁、取巧的心态,“洋泾浜”大行其道,进一步削弱了阅读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虽然获取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持久、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恐怕就是阅读。

《英语学习》:你的意思是现在人们读书不够?

杨利民:是的。 其实生活中不喜欢读书的人有很多。 据说,就人均年阅读量而言,我国在世界上排名很低。 这是真的? 如果不幸的是真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当然,问题不仅仅在于阅读量不够。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文章和书籍,我们应该读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题。 垃圾文本数量巨大且难以识别。 除了读什么之外,还有一个如何读的问题。 精读、泛读、朗读、默读、速读、跳读还是略读? 这些读物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用途。 然而,一味地读书、学习,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 犹太人甚至将刻苦学习的人比作背着几大袋书的驴子。 我们还必须记住,读书多、知识丰富,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不会成为钱立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读书实​​在是一篇大文章,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觉得有一种阅读方法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我个人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精读”,因为它是综合训练语言能力的高级阅读技巧。 精读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来帮助学生,读的文章自然要精挑细选,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多的语言现象。 不仅要有优美的文字、严谨的结构,还要有重要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 学习者需要对课文逐字、逐句进行认真思考和思考,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精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它需要严格而刻苦的训练。 虽然我们平时讲“读”书,但实际上,人的眼睛并不可靠。 很多事情我们在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 看穿。 世界上有很多文章和书籍,一个人要真正完全理解它们是非常困难的。 单独写作有很多困难,词汇量不足只是其中之一。 词语的使用、句型以及不断变化的语言现象也是挑战。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许多独特的概念。 没有相关知识是无法上手的。 例如,中央领导最近告诉我们要警惕“黑天鹅”和“灰犀牛”,这在外人看来可能令人困惑。 有时,要读懂文章,还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例如,如果想读懂《资治通鉴》,除了具备必要的古代识字,至少要了解中国历史上地名、度量衡、官制的演变。 你还必须了解历史上的民族构成和王朝结构。 更替、土地制度的创新、儒、释、道、法、墨等诸子思想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 此外,读者要想与作者产生联系,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理解。

毕竟具备这样的素质和条件,读者需要仔细阅读,从表到里,由浅入深,从文字到内容,从结构到逻辑,反复阅读,用脑阅读,阅读用心,读懂其中的深意和自己的想法。 独特的洞察力需要既见树又见森林,再从这里到那里,再加上各种纵向和横向的联想、延伸和比较,才能理解清楚。 读者在理解之后,还要学会欣赏。 欣赏完之后,你必须将所读到的内容消化成你自己的。 以上都是真本领,精读课必须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本领。

《英语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深入,老师也苦于不知道如何深度处理。 您建议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是否可以设计一些“写作”活动来达到这个目的?

大学英语精读_英语大学精读1_英语大学精读3电子书

杨利民:学习精读并不容易。 很多同学认为读完文章并大致了解内容后就完成了任务。 更勤奋的学生可能会把文章读几遍,甚至尝试朗读背诵,但实际上这并不能说是对材料的深入加工。 我一生都在教书,不敢说我完全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深加工。 但我知道,既然把课文精读作为语言能力综合训练的平台,老师就必须比学生更加努力,反复复习课文。

语言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它具有三个要素:发音、语法和词汇。 因此,在深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在这些方面取得收获。

以词汇为例。 如果教师选择得当,启发及时,能帮助学生总结到位,就可以利用文中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态变化,掌握各种派生词,学会分析。这个单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学习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等概念,知道动词、介词、形容词甚至名词的各种惯用用法,知道什么是象声词、外来词和缩写,知道词汇包括古今、地方和形式区分不拘形式,知道词义有褒贬、强弱之别,认识各种修辞手段等。

但语言要素不等于语言技能,深度加工还应包括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 真正的语言能力还必须包括语言的内容和说话者的思维能力。 有的人滔滔不绝、豪言壮语,实际上可能是空话、谎言; 有的人可能写了一千字,但心里却确实没有计划。 因此,深度加工必须深入到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深加工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阅读材料的长度有限,上课的时间也很有限,所以深度加工并不是越“深”越好,一切都要立足实际;

二是深加工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 我们要坚持深度加工,但对于每一篇文章,也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确定重点。 另外,深加工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最好能够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地去执行。

刚才你问这个目标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写作”练习来实现。 我认为这是肯定的。

外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都不容易培养,但我认为写作是最难的。 同时这五项技能也很重要,但我认为写作是语言技能的最高境界。 因此,写文章的高手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但说到写作对于深度加工阅读材料的作用,大家可能就深有体会了。

首先,写作可以提高学生预习新课的质量。 因为一旦老师要求学生写下来完成任务,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仔细地观察,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变得更加敏感,对细节的把握也更加准确。 因此,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新课文时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记下文章的主题,抄写每段的精句,并对难词、难句进行解释。

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简单复述课文的中心思想,评价课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归纳总结课文中有趣的语言现象。

最后大学英语精读,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学习经历,或者调查研究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与同学交流,或者在全班面前完成高质量的演讲,将写作和口语活动联系起来。 记得我以前的老师徐国章先生每次演讲前都会精心准备一份书面演讲稿,并会录制音频反复听。 因此,讲话铿锵有力、扣人心弦,没有多余的言语。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最好写下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外,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写英语日记的习惯。 日记无所谓长短,但习惯一定要坚持。

《英语学习》:目前学校普遍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有教师和学生反映,这种做法往往只顾一件事而忽视另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学生如何才能扎实掌握一门语言?

杨利民:首先,正如我刚才所说,学生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断丰富相关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并且必须抓住到底。 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样,到了高级阶段,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不容忽视。

其次,学生语言训练的一致性很重要,但也要注意阶段性。 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学习的重点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但原则上,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坚持把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 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不能轻易减少甚至取消语言技能培训。 语言技能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学生文化知识匮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能力这一“绊脚石”的存在。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才能顺利地吸收各种知识,打开思辨之门,一切才能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末倒置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基本功的严重缺陷,必将成为学生今后的沉重负担。 他们将无法弥补,他们将会后悔。 过去,一些理工科大学希望学生从英语入门阶段就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试图一步到位,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相反,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资深教授,也是相关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能够多年用英语讲学,能够为英美专家进行翻译,能够毫无困难地用英语与外国同事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能够培养本专业的英语翻译人才。 据他说,对他学习英语帮助最大的书并不是专业书籍,而是他读过无数遍的英文小说《月光石》。

大学英语精读_英语大学精读3电子书_英语大学精读1

第三,有观点认为,学生在阅读各种专业知识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可以兼顾语言能力的训练。 这当然是真的。 阅读任何文章客观上都会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同样,适合语言技能训练的文章也可以兼顾文化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什么为主、什么为辅。 事实上,阅读专业知识文章已经属于语言技能训练的高级阶段。 这时,学习的重点已经转向文化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章中的词汇和句型都比较学术化,所以用处不是特别大。 有利于培养读者的基本语言能力。

第四,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的训练需要一个长期的、终生努力的过程。 因此,如果一时对某一方面的要求太高,难免会出现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

现在不少师生反映,没有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导致语言能力难以提高甚至出现退步。 我想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太迫切、太高,从而把精读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 第二个原因是老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注意”只是意味着花更多的时间。

其实我认为本科教学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启蒙和引导上。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熟悉和关心与国家利益、民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不可能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即使教师本身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也无法通过冗长的讲课来教育学生。 教师需要敏锐地抓住课堂上发生的宝贵而稍纵即逝的“学习时刻”,引导学生进行到底,让学生受益终生。 归根结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如何运用知识大学英语精读,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英语学习》:您认为外语教材编写中应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您希望教师如何处理课文?

杨利民:我编写英语教材几十年了,主观上我当然希望这些教材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但越编辑越觉得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确实不够大学英语精读,对此感到很不安。 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教材,适合不同的受众,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点。 我没有资格评论。 我仅谈一点对大学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教材的一些看法。

首先,历史上我们对这类教材提出了四个原则,要求教材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我想这些仍然是我们今天编写教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当然,每个人对于什么是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什么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外语教材,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文科教材必然会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教材必然会体现编辑者的立场和理念,必然会体现出版社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但编写思想科学教材仍然是我们的责任。 。 一个我们必须不断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就知识而言,我之前已经提到,考虑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面临的各种挑战,国家对人才文化知识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认为在本科阶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知识是不合适的。 对学生的培养不妨更广泛一些,注重兴趣、视野和方法。 教材的科学性涉及语言本身的规律和外语教学的规律。 内容很多,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教材的主题和体裁一定要保持多元化。 文学教材对于语言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性不能被忽视。

另外,教材的趣味性也很重要。 毕竟,就算是再好的药,如果惨了,也很难让人喜欢。 因此,教材必须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决不能“板着脸教人”。 风格不能太阴暗,也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把成人读者当成小孩子,更不能当成老学者。

其次,我认为教师必须批判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固然有用,但教师的使用更重要。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和贯彻合理的教材编写理念和原则,而且要克服和弥补教材本身不可避免的缺点和错误,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经验。 总之,决不能让教材束缚和限制教师的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执着追求,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外语教学规律,能够着眼大局,综合考虑和处理各种关系。 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尺讲台,用语言、知识、品格、品格的魅力影响学生,让他们享受学习外语,以学习外语为荣,服务国家和社会。

谢谢你们。 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英语学习》:谢谢杨老师!

关于作者

杨利民大学英语精读,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现代大学英语教材系列》主编。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