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热企冷?看苏州职业教育如何破题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开展本土化实践,建设企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国前列。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夺金19项……站在职业教育制高点上,苏州职业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前列。
6月,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在苏州召开。 “有活力,独树一帜,尤其是在产教融合这个关键问题上,敢于创新,拿出务实举措”,成为与会者对苏州职教的共同认知。 印象。
苏州职教打破“校热企冷”的主题,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格局的密码是什么?
特色发展,打造本土化职业教育品牌
苏州太仓市位于长江口南岸,与崇明岛隔江相望。 1993年,太仓迎来第一家德资企业。 此后太仓英语培训,对德合作逐渐从工业延伸到科技、教育等领域。 如今,在这个比上海略大的县级市,300多家德国企业密集分布,已发展成为德国企业最集中、中国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正是太仓市在对德合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进德国“双元制”,开展本土化创新实践。 “可以说,太仓职业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就是对德国‘双元制’的引进、消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太仓市教育局局长王小云说。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校企深度融合。 太仓先后与德国工商会(AHK)上海代表处、德国手工业(HWK)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考试认证基地,开发了基于典型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行业引导”的“双元制”教育、校企主体、合同执行、费用分担的“太仓经验”。
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德国“双元制”核心的本土化探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树明介绍,学校与20多家德国企业共建中德培训中心。 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即与公司签订合同,拥有学员和学徒两种身份。 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在培训中心接受模块化技能培训,然后作为企业员工接受全面的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 三方交替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毕业时除可获得毕业证书外太仓英语培训,还可获得国际通行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韩树明说,该中心已培养了3000多名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除了在太仓、张家港、高新区等德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学实践外,在酒店管理领域,苏州还借鉴了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示范和实施旅游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 借鉴丰田、现代在汽车运维领域的人才培养经验,引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借鉴新加坡工业园区“教学工厂”,常熟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苏州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优势,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抓重点,企业成重要参与者
2017年,为解决企业遇到的高技能人才瓶颈,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立企业大学——富纳智能制造学院。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引进各方资源,打造一支双师型教研队伍,实现课程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对接,培训设备与生产流程的协调。
“福纳和职校最大的不同在于,福纳所有的设备都是工业级的,而且是公司自己生产的,并且不断更新,以保持技术的领先和学生对不同技术场景的适应能力。” 谈及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的区别,曾在高职院校工作过的福纳智造学院院长单强深有体会,“福纳不仅服务于企业,还连接了30多家企业,另一端与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深入合作,搭建企业与学校的桥梁,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纵观全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其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产教如何深度融合。 企业的参与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度,苏州牢牢抓住了这把钥匙。
在太仓,德资企业参与建设了10多个“双元制”培训平台。 其中,2001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太仓德国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是国内第一家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机构。 以企业为主导太仓英语培训,实训地点建在企业厂房内,开设磨具制造、工业机械等专业。 培训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德国商会颁发的专业技术工人证书、中专毕业证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中级技术工人证书三份证书。
企业已成为苏州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 这既与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有关,也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有关。
为引导和规范校企合作,苏州市于2014年出台了全省首部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随后又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 《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规范、有序、深入合作,共同提升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系列举措使苏州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涌现了一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和定点实习企业。企业的参与、支持和满意职业学校不断增加,校企协同育人格局逐渐形成。 苏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政府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苏州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部门和行业纷纷设立学校,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也造成了职业学校小而散、多而弱的局面。 苏州一时间有近百所中等职业学校,但大多规模小,办学资源分散。
2002年,针对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苏州市在全省率先调整高职院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经过这次布局大调整,高职院校向开发区集聚校热企冷?看苏州职业教育如何破题,向品牌企业靠拢,实现了高职院校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苏州市拥有高职院校17所,中等职业学校25所,技工学校1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7所。 3、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5所。
在布局调整的同时,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职业教育集聚发展基地——苏州国际教育园。 2009年,定位为“高职教育为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苏州国际教育园成立,开辟了苏州职业教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模式.
不难看出,苏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推动。 在不少地区还在为职业教育“缺钱缺粮”发愁的时候,苏州却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2018年每名学生财政拨款超过2万元。
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苏州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行动计划”等,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顶层设计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多项职业教育发展指标纳入年度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
同时,苏州继续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力量太仓英语培训,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平台。 苏州市建立了市经教联谊会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等相互交流信息,加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衔接。 苏州市教育局还牵头组建了现代物流、现代装备制造等16个市级专业职业教育集团。 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苏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市职业教育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职业教育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终身发展战略,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培养一支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中国教育报》2019年7月31日,第一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