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滑板天才陈烨亚运夺冠后,我退掉了儿子的5个兴趣班
原创男孩派对
要激发孩子的活力,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对孩子抱有太多的期望,而应该帮助他们找到经得起长久岁月的热情。
—虎妈
作者 | 可乐妈妈
来源 | 原创作者:Boys Party
你们都看亚运会了吗?
最近我和儿子一有时间就看亚运会的转播,我还成了15岁广东球员陈野的粉丝。
旋转、跳跃、飞翔……
2023年9月25日下午,在表演了一系列精彩的动作后,陈野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了男子碗池滑板决赛的冠军。
这也是中国队在滑板世锦赛上夺得的首枚金牌。
陈晔从学习滑板到成为世界冠军,只用了7年时间。
再回头看了看坐在我身边看比赛的儿子,我给他报了五六个兴趣班,从书法绘画到钢琴竖笛,再到编程乐高……
但他总是一副“你叫我学我就学,反正我又不认真”的样子。
大家都上兴趣班,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可以把兴趣变成奖杯,而我费尽心机、花大钱培养的孩子,最后却养出一个“废物”孩子呢?
直到我看了陈野父亲的一次采访,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陈晔追寻梦想的旅途中,有一个人始终陪伴着他,那就是他的父亲——陈万勤。
回忆起儿子与滑板的缘分,陈万勤说,这一切都源于一场“赌注”。
那是2016年元旦,当时还不到8岁的陈野在商场里第一次接触滑板,简单的尝试之后,他立刻爱上了它。
他对父亲说:“爸爸,你为什么不给我买一块滑板呢?”
陈万勤并没有立刻答应,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带儿子尝试过很多项目,乒乓球、钢琴、吉他……但儿子都坚持不下来。
于是这次,陈婉琴就提出:“什么时候你想玩,我就带你去商场玩。”
没想到,大年初一三天,儿子几乎天天都去。
坚持了一个月后,陈万勤看到儿子对滑板的热爱,终于给他买了一块。
然后他向儿子承诺:如果你能坚持半年,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这次,陈曌用行动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见儿子这么认真,陈万勤决定玩个真格的:
由于附近没有滑板店,他干脆租了个店铺,专门卖滑板。
在没有专业教练的情况下,他带着儿子看教学视频,逐渐分解动作,一步步指导儿子的训练。
后来他比专业教练更了解儿子的心理、动作和问题。
由于没人陪练,他便解散了之前的影视工作室,全身心地陪伴儿子追梦。
更让人佩服的是,陈万勤还专门为儿子修建了一个碗池。
当时,中山市还没有专业的保龄球馆,为了让儿子在家附近拥有一个专业的训练场地,陈万勤决定自己建一个保龄球馆。
他看中了一套200多平米的仓库,可看到施工报价时,他傻眼了:30万。
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但是想到儿子那双明亮的眼睛,陈万琴又不舍得放弃。
于是,他从头开始,自己学习锯木头,一点一点地建造碗的结构。
就这样,半年后,花光了所有积蓄的陈万勤,竟然把碗都弄沉了。
在爸爸的陪伴和指导下,陈晔虽然接触滑板的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
2019年进入省队,2021年参加全运会时,13岁的陈野夺得了男子碗池第二名。
为了方便儿子训练,陈万勤去年选定了新地点兴趣班英语,并为儿子修建了一个面积900平方米、最高处达9米的滑板公园。
正如陈万勤自己所说:
我会一直支持我孩子的兴趣,即使它们目前看起来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人们对这个男孩的天赋和成就感到惊叹,但很少有人能透过他光鲜的履历看到,一位父亲多年来如何竭尽全力、付出一切来保护他孩子看似毫无用处的利益。
回想我自己,到目前为止我所做的一切就是随意给孩子报名并交钱。
把儿子交给兴趣班老师后,他就不管他了。
至于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15岁滑板天才陈烨亚运夺冠后,我退掉了儿子的5个兴趣班,我很少关注。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
“父母应该为孩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发现孩子热衷的事情,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仔细想想,真正推动一个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进步的,可能从来不是来自父母的压力,而是孩子自己所释放出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而这种力量往往需要父母去唤醒和守护。
然而很多家长最大的失败,就是把“有用”变成了衡量孩子该不该学习的标准。
我不想看到我的孩子专注于“无用”的事情,也不接受那些还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的孩子。
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总是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的儿子。
在我眼里,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做奥数题是一件严肃的事,背英语单词也是一件严肃的事。
可我儿子就是喜欢读金庸,喜欢在家里鼓捣小电器,喜欢在小区里研究植物、昆虫……
所以,我总是唠叨他:“你整天只知道做这些没用的事情兴趣班英语,都上初中了兴趣班英语,还不懂得以学习为中心。”
我总是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
强迫他学习书法,因为考试时写论文可能会给他加分;
我强迫他学习音乐,以为即使他学业不及格,他仍然可以继续成为一名艺术生。
强迫他学习编程,因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方向。
但我越逼他,他就越没兴趣。他报了无数兴趣班,却没有培养出什么可以炫耀的特长。他甚至出现了抑郁的迹象。
有一段时间,无论我跟他发脾气,还是跟他讲道理,他都不理他,只是哭着说:
“逼我也没用,我就是不想学,要不就让我死吧,就此了结!”
儿子的话让我心里一冷。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到作家陈丹青的一句话: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诱发人的创造力,唤醒人的生命感和价值观。孩子们一旦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期望,内心的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更有洞察力。”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成长的动力。
比起培养“有用”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守护孩子心中的真爱。
这样,它们就像装了一个小型马达一样,能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供应。
“孩子的自律从何而来?
从他开始热爱世界的那一刻起,从他开始喜欢自己的那一刻起,从他开始认识到对待某件事情的正确方法的那一刻起,他的自律与内在驱动力便从他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是的,孩子的成就从来不是父母强加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其实就像陈野的父亲一样,懂得如何唤醒孩子的爱。
回顾陈野的成功之路,我发现了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黄金公式:
1. 增加一些“例程”让事情变得更有吸引力。
陈野第一次接触滑板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但是父亲并没有直接给他买,而是让他先去商场试试。
在确定儿子不是一时兴起后,他才允许儿子拥有自己的滑板。
后来他甚至用“打赌”来确保儿子永远保持对滑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套路确实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坚持做某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让它变得有吸引力,让它变成值得期待的事情。
例如,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有音乐天赋,并想着重培养它。
你可以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播放一些歌曲或舞蹈视频,当孩子主动要求学习时,可以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套路”:
“学习乐器需要每天练习。我们可以先买一个二手的。如果你能坚持三个月,我们就给你买一个新的。”
这样,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对孩子有吸引力的事情兴趣班英语,孩子也会更加珍惜机会。
2. 增加一些“反馈”,给孩子前进的动力。
行为设计专家何胜军曾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
以前,我儿子不太喜欢写作文。
为了帮助儿子按时完成作文,何胜俊给他买了不少参考书,并经常给他灵感,但都无济于事。
直到有一天,他把儿子写完的短文发到了朋友圈,获得了不少的点赞和好评。
儿子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此以后,他会时不时地主动写文章发到网上,写作的兴趣大大激发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