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的认知误区:高分中国学霸就是世界名校所爱吗?
2024年2月17日,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参加了国际教育指导专家邓宁组织的题为《留学中的知与不知》高端讲座。 特邀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尹溥主讲。 分析中国学生和家长在美国名校申请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纠正问题的建议。
中国人的创造力是不是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减弱了?
“很多家长朋友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说几句话就不理我了,太难管了,有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还挺紧张不是吗?” 尹璞老师用微笑讲述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引起参与互动的家长频频微笑点头,笑容中明显流露出疲惫和无奈。
尹老师进一步分析了亲子关系异化、脱钩的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观念上的冲突和摩擦异常激烈,由此产生的家庭关系代沟可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申请出国留学的认知,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亲子认知、对海外院校的认知、对所选专业的认知等,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认知代沟最麻烦,导致家庭教育的误区好学英语学生版,影响孩子的成长。”作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尹朴老师在触及家庭关系的认知关键后,很快回顾了家庭教育的不同阶段。
“其实,总体来说,中国家长对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还是以孩子为中心。比如,在帮助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中,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尹老师特别提到,在幼儿园和小学,孩子的利己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 例如绘画中的粗线条、多种色彩、夸张的比例等可以体现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个时候,父母不自觉地开始干预孩子的绘画创作方向,尤其是将物体之间的比例调整到成人认知的水平。
结果,外部标准开始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孩子的评价标准。 失去自我意识的孩子开始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尹老师关切地指出:“从幼儿园开始,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逐渐被削弱,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孩子为核心转向以家长为核心,以指导和指导为主。” “执行遗嘱的党的子女独立已经很困难,这就是学生在留学申请阶段缺乏自主性和人格的根源。”
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打压,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开始升级。 这时,亲子关系争论的焦点往往从是非开始,很快就变成了尊严和尊重的问题。
“孩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是在捍卫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家长需要认识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否则,孩子将来很难建立尊严。” 浦印老师的犀利分析引发了更多的互动和讨论。
青春期看似充满躁动、叛逆、压抑,但实际上却是建立自我意识和关系意识的关键时期。 孩子的挣扎是能量的自然流露,仿佛在一遍又一遍地背诵《个人独立宣言》。 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与自尊、自立相结合,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表达自己的地位和态度的过程。 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表面上的冲突,但孩子实际上正在寻求与父母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如果错过了这个重建亲子关系的窗口期,甚至无视孩子的诉求,采取压制、对抗的态度,父母可能永远失去与孩子和解的机会,孩子也可能永远失去和解的机会。建立自信。
除了高分,中国顶尖学者还有其他特点吗?
在国际教育方面,海外名校如何定义“好学生”?
在人才选拔方面好学英语学生版,尹先生首先类比了德甲法兰克福俱乐部选择杨晨作为北京国安队外援的案例。 90年代末,法兰克福主帅在国安队训练场观摩球员。 国安队推荐的几名主力球员并未入选,但替补球员杨晨却得到了德方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可。 1998年7月杨晨正式转会法兰克福后,表现出色好学英语学生版,很快成为球队的主力和最佳射手。 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球员在世界五大联赛中的天花板。
尹老师特别提到,法兰克福队的选拔标准不是看球员目前的水平,而是看他的发展潜力,也就是他身上有教练教不了的东西。 杨辰作为前锋球员最大的潜力就是出色的速度优势,这也是保证他德甲传奇地位的最大优势。
话锋一转,尹老师谈到了哈佛大学的本科录取标准。
申请哈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高分生,但被哈佛录取的不一定是高分生。 这所世界顶级名校的招生理念与国内高考招生不同。 国内高考以高考成绩为准。 每个分数被视为一个分数范围,逐层选择。 因此,高分对应着名校的录取。 在哈佛看来,标准化考试的底线是100分。 到达该线后100点和110点所体现的智力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在此基础上,分数无法体现的“人”的评价问题成为招生的焦点。 。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习惯于围绕外部评价体系来教育孩子,导致中国学生缺乏自我评价。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分数、排名、奖项,而看不到人性特征。” 尹老师提到,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典型”中国学生的唯一特征就是高分。 他形象地把这样的学生比作“长脖子鸡”。
“哈佛需要的是一只在鸡中脱颖而出的鹤,有特色,有高度。我们国内的学生大多数不是鹤,而是靠高分让自己变高的鸡。但是,同质化严重,我们就称呼他们吧。”长颈鸡。”
为了准备中考、高考,国内学制中的初三、高三几乎消失了,完全变成了培训式的备考。考试的同时,学生们也在反复答题以求得高分。 这种适应国内学习体系的做法,在国际学习领域也被很多学生和家长所采用。 在申请海外名校的过程中,中国学生仍然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标准化考试的准备和提高成绩上,比如托福、ACT、SAT等语言考试。
国际教育指导专家邓宁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向尹老师提出疑问:在现实内卷严重的环境下,很多国内学生逐渐内化了自己的“不”。 如何培养勇气、勇气和自信?
针对这个问题,尹老师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回应。
目前,学生自信心的来源仍然是外部评价,短期内很难扭转。 需要更多的鲜花、更多的回应,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 尤其要让孩子在学习之外体验自己的潜力,在学习之外获得欣赏。 这样,学生的潜在亮点就会不断被发现。
一般来说,人们在“趋利避害”的动机驱使下,更加注重趋利避害。 家长和老师对缺点反应很快,但对优点反应不快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的认知误区:高分中国学霸就是世界名校所爱吗?,或者反应很慢。 这不利于学生及时培养自信心,需要尽快纠正。 其中,父母的评价体系对孩子来说最为重要。
父母继承了传统而僵化的教育方式。 除了剥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外,往往还会强化孩子的敏感度以及对错误和缺点的恐惧。 家长甚至直接为孩子的成长道路“扫雷”,替孩子做决定。 ,严重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因此,家长需要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尊重甚至“放权”孩子的自主权,恢复婴幼儿时期以孩子为中心的激励机制。
中国学生“非典型”特质的培养及专业选择的思考
对于国际研究来说,分数只是起点。 更多的时候,你需要专注于做好一个“人”的工作。 著名心理学家尹溥提出要为国内学生提供申请材料和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申请论文的准备是技术层面上的战略问题。 也就是说,要想讲好中国学生的故事,首先要深入了解海外名校(尤其是美国名校)的招生理念和原则。
尹老师形象地将美国名校比作社区。 有的“社群”崇尚严谨、庄重的气质,有的“社群”则倾向于活跃、创新。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好学英语学生版,为了保持大品牌、高品质、良好声誉,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学生,而不是单一的人群。
这种“战略”招生方式是以“人”而非“分数”为选拔核心。 这样,在推荐信等文件方面,就需要突出“人的成长”。
尹老师曾在一所国际学校教英语写作课。 他的一个学生选了这门课,但中途放弃了,因此只得了F(不及格)。 后来,该学生重修了该课程,但仍准备放弃,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很难通过。
在与这位学生的交流中,尹老师指出她的优点非常突出。 她继承了父母在商界的社交沟通技巧。 她为人成熟干练,自信平易近人。 她将来很可能成为一名购物专家。 目前唯一的缺点看似是英文写作,实则是主观回避和胆怯。 如果你不回避、勇敢的话,你一定能学好这门课。 而且,通过英语写作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分数,而是为了增强你的信心和勇气。
在尹老师的鼓励下,这名学生重修英语写作课,取得了A+的成绩,两次成绩的平均分都是C+。 虽然整体平均成绩并不理想,但尹老师在推荐信中特别提到了上述案例,揭示了学生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即使GPA很低,该学生实际上也申请了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
尹璞用上述例子指导家长和升学辅导员在申请准备中的重要使命:以足够的宽容去倾听,梳理孩子的亮点,讲出比分数更有价值的故事,让学生脱颖而出在申请名校时。
除了材料准备之外,海外大学的专业选择也需要深思熟虑。
相对而言,留学生选择专业更为方便。 兴趣驱动下对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长期关注,使留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申请意愿、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无限的个人发展潜力。 很多中国学生甚至对专业本身严重缺乏了解,在选择专业时遇到很多困难。
尹老师认为,兴趣、特长、能力是选择专业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基于之前的“听-排序”原则,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的专业和机构。
尹老师特别强调,本科专业选择方向不用担心。 除了海外院校转专业的高度灵活性外,掌握跨学科学科的“跨界”能力也是当前国内外就业市场的普遍需求。 跨界人才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超越别人。
“规划的路”和“出路”往往并不重合,你最终会发现很难提前规划专业选择。 说到大学教育,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不再是一种灌输的方式。 不经过实践,你就无法认识到专业趋势中隐藏的“矿”和“坑”。
尹浦老师自己的职业选择值得关注。 考入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一年后退学,开始出国留学。 为了适应美国职场的需要,年轻的尹溥选择了会计和计算机专业。 后来他发现它们都不适合他的思维方式,于是他尝试了经济学、生物,甚至作文专业,最后选定了心理学。
毕业后,尹溥并没有立即从事心理工作,但让他自信的是,无论进入哪个工作圈,他都是业内最懂心理学的人,并因此被一家高科技公司选中。硅谷担任总经理。
“你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越多,你就越有信心,你的话语权就能最大化。”
对于专业的选择,邓宁建议,很多国内学生对“放下计划,开始行走”的建议感到不舒服。 如果按照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会是什么结果(发展方向)?
这个问题似乎说到点子上了。 尹老师微笑着回答。 中国学生和家长的目标有时过于具体和僵化。 看来清华北大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目标。 然而,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选择思维模式对于大多数国内学生来说并不熟悉。
出现不舒服的反应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对之前预设的院校、专业的申请“脚本”进行调整。 变化和延伸是留学时必要的认知。 之所以需要适应变化,是因为美国的四年本科学习时间非常昂贵。 如果继续沿着自己不喜欢的路“混”,那是浪费时间,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尹浦老师还提醒,收到学校的通知,无论是录取通知书还是不录取通知书,都是值得庆祝的。 大多数情况下,招生办公室比学生更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被录取就说明学生不适合学校。 海外名校需要适合其文化和理念的学生。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成绩高、成绩好的学生来说,申请美国顶尖名校是幸运的。 不申请只能说明自己与这所名校不太匹配。 ,你还需要选择一所更适合你、更看重你的大学。
尹老师引用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诗来总结留学的理解过程: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探索,每一次探索的终点都会是最初的起点,但我们会第一次知道。
事实上,申请留学是一个以空循环开始,以实循环结束的过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