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堂 中法人文交流史中堪称经典的“福建船政往事”
时隔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访问法国。此次访问受到两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传承中法建交精神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署名文章。文章特别提到,在中国人民心中,法国有着独特的魅力。“150多年前,法国人参与建造了中国福建船舶工业和福建船舶学堂。法国是第一个接受中国公派留学生赴法留学的国家。”
回顾历史,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福建船政学堂留法学者,远赴法国探寻科技救国之道,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批科学、军事和外交人才,推动了中法文化的互学互鉴、互进互进,堪称近代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
第一家中法合资造船厂
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会福州,在闽江下游入海口的马尾,有一座近代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福建船政局,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一些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洋以制洋”,开始了“洋务运动”。福建船政局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清廷,称中国需要一支海军来保卫领土,并提出创办福建船政,很快得到清廷的批准。福建船政的创办人左宗棠和沈葆桢从创办船政之初,就大胆实行“借洋才”的政策,引进人才,购买西方机器。他们认为当时法国的造船技术比较先进,于是先聘请法国人日一格、德克贝分别担任正、副督造,又从法国聘请51名技师和工人,帮助清廷建造海军工厂,并教中国工匠造船。 1866年,海军工厂由左宗棠、日一格等人在福州马尾闽江口一块30余公顷的泥滩上精心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工厂之一。法国人日一格在1867年至1874年任船政监造官期间,把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引入中国。“仅一年多时间,就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巨轮‘万年青’号。共建造军商船15艘,其中包括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号,排水量1560吨,相当于外国二等巡洋舰的水平。”
法国第一所大学
福建船政的创始人都是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船政学堂的创办目的不是为了造船,而是为了学船,船政学堂的根基在学堂。要掌握造船、驾驶技术,必须“传之以理,不绝于耳”;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必须“考其制作之源,通其理”。左宗棠、沈葆桢积极推动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并于1866年12月定名为“求是堂艺局”,表明意在贯彻实事求是、求是求实的宗旨。
1867年1月,在法国督办易格的主持下,被誉为“中国第一所法式大学”的福建水师学堂在马尾船政局旁成立,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按照最初的设计,水师学堂分为造船、航海两大科,学堂也分为前科、后科两个学院。前科为制造学院,主要培养船舶制造设计方面的人才,当时开设法文、数学、物理、力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后科为航海学院,原为航海专业,后来增设轮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海上航海人才和海军指挥员,其课程包括英语、地理、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等。
由于外语和教学方式的差异,船舶制造学校又被称为“法国学校”,航海学校被称为“英语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举办者的意图:船舶制造以法国为准,海军以英国为准。按照计划,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将被送往法国或英国留学。
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赴法国探寻救国之道
人才培养要瞄准先进英语学堂,出国留学是水师学堂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学生的造船、驾驶技术水平,清廷批准学校选派优秀学生赴法国、英国等国留学。法国海军监督日一格亲自推动并安排水师学堂学生赴法、英留学。1875年春英语学堂,刘步蟾、林泰曾、魏汉、陈兆翱、陈继同等人陪同日一格赴英、法留学。其中,魏汉、陈兆翱进入法国地中海冶金造船公司实习,刘步蟾、林泰曾进入英国戈斯堡海军学校深造,陈继同则改学外交学。由于此行效果良好,水师学堂举办方随后决定正式选派三批学生赴欧洲留学。 这三批中国最早的公派留学生到法国、英国后,大多进入法国各大造船厂实习和在英国格林威治等海军学校学习,有的进入英国舰队当学徒,怀揣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刻苦学习,取得了成就。
这最早的三批公派留学生,都回国报效祖国,堪称中国最早的“海归”,是标准的国际人才。魏汉、陈肇翱成为著名的船舶专家;刘步蟾、林泰曾则在甲午战争中牺牲;严复成为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
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
船舶工业的“第一”。留法的福建船政学堂的魏汉、陈肇翱等同学成为著名的船舶制造专家,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奠定了基础。留法归来的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们创造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几个“第一”:1881年,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巡逻艇“开济号”,打破了此前外国制造技术监督对“中国人短期内无法建造军舰”的判断;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双发钢甲战舰“龙威号”,后编入北洋海军,改名为“平原号”;建造了中国第一艘钢甲鱼雷舰“广义号”和第一艘扫雷舰“建威号”;建造了中国第一架(海)飞机“甲一号”。
“西传”第一人。福建船政学堂留法学者在近代中法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先驱作用。被誉为辜鸿铭、林语堂之前“西传”第一人的陈继同,毕业于船政学堂制造业专业,是著名的外交家和翻译家。他认识到中国文化不能自给自足,必须走向世界。他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还用法语创作了系列小说《中国人的自画像》和《中国人的幸福》,帮助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
第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福建水师学堂学生王守昌英语学堂,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法律、法语,1891年回国,任水师学堂法语教师。王守昌对法国文学有很高的造诣,他与精通法语的林纾合作口述,不通外语但精通文言文的林纾记述。两部作品融中西元素于一炉,成为一部巨作。法国大文豪大仲马将其名著《茶花女》译成中文《巴黎茶花女记》,并于1899年出版。该书出版后,风靡全国,被称为法国版《红楼梦》。当时人们评价它“用中国古典写出欧洲人的气质,非常细致,构思巧妙。” 被它感动的读者既有严复、夏曾佑、康有为等通晓中西文化、在当时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伟人英语学堂 中法人文交流史中堪称经典的“福建船政往事”,也有视西方为海市蜃楼、几乎一无所知的普通民众。从此,法国文学开始进入中国,中国读者也开始对法国文学情有独钟。
中国语法的第一部巨著。1877年至1879年,福建水师学堂博士马建中率领学生赴欧洲深造,广泛研究国际法、商法、西方政治制度,取得法学学位,并成为第一位在法国取得语言学学位的东方人。回国后,马建中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潜心撰写了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这部语法巨著成功地把西方语法引入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现代中国语言学的第一块基石。
世界文明互鉴的典范
一个多世纪前,福建马尾见证了“中国三千年来最大的变化”。福建船政局在马尾推行洋务、兴办实业、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建造船舶、建立海军,成为近代中国探索民族自强和振兴道路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中国强海兴邦、接轨世界的历史。可以说,船政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半部。
福建海军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批留法等国留学生的基地,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多学科专门科技人才,从而成为我国科技队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我国最早的一批科技专家(包括一些社会科学学者)就出自这里。从海军学院走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视野开阔,思想先进,学习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走在时代前列,心怀爱国救国梦,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船舶制造、电灯、电信、铁路运输、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历经漫长岁月、百年沧桑,福建水师大学堂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历程依然呈现出新的活力,留下了百年来“爱国、科学、创新、强大”的水师大学堂精神。
当前,形势已发生百年深刻变化。百年前的船政局,堪称中法文化交流的典范,堪称历史上中法文化交流的典范,为世界文明互鉴做出了表率。中法两大文明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不断拓展多领域文化合作,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范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英语学堂,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更加自信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拥抱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以互学互鉴为基础的中法文化交流将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持久。(作者: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万哲)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