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语感

时间:2024-04-08 07:20:56 阅读:

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英语语感培养方法_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

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英语语感 魏秀梅

【摘要】:语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 培养良好的语感品质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进而促进外语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实践,从加强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运用英语英语的习惯、营造校园英语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参考。

关键词:英语; 语感; 语言知识; 语言环境

英语语感常常被误认为是神秘、神秘、令人困惑和难以捉摸的东西。 事实上,语感就是学习者的语言直觉或语言习惯。 它是语言主体对语言客体的直观感知和直观判断。 它是学习者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广泛接触语言材料,并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 是通过熟悉所学语言的发音、语义、句型、语气等而形成的语言模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并指导语言实践。 正如球类运动员必须熟悉球属性才能打好球一样,游泳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水技术,音乐家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感,他们必须学会使用英语。 ,你应该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有时会觉得它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很流畅,但又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语感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语感强的人在听别人谈话时能抓住要领,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英语语感怎么培养,理解力强,能自如、流利地表达语言。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感在学生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作用。 当遇到难以用语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时,必须提醒学生去揣摩、感知、理解,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会加速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语感的早期形成和优化。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1、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全面:首先精读课文,朗读或背诵精彩的段落。 教师要从各种体裁的材料中选取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直到所理解的语言材料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的感受、一种感觉。 这样,学生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和阅读、思考后,逐渐理解英语材料中的抽象情态、语气等语言要素,从而形成语言公式并创造和运用。 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感怎么培养,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短文,写并表演一段对话,或从课文中选取对话进行全班模拟表演,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内化语言知识。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英语语感怎么培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英语泛读对于复习巩固旧单词、学习新单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生兴趣、锻炼思维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注重精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各种风格的英语读物(包括故事、诗歌、小说、游记等),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先死后后,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合,逐步实现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协调发展。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之美的独立体验和感受。

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_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英语语感培养方法

第三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作者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听力连贯技巧,仔细聆听录制的语言材料。 当学生掌握了80%以上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口头背诵或写下所听到的内容,当遇到个别难词或生词时,先留出一些空间,然后再重复音标识别完成大部分听力和记忆任务后。 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或者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填空,效果会更好。 鼓励学生每天定期收听BBC或CCTV-9英语新闻节目至少一小时,重点聆听主要观点。 目的是获取章节信息、了解时事、增强语感、提高英语听力。

四是加强创造性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创意写作是对其他语言技能的反馈,有助于语感的发展和成熟。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做笔记、写信、写作文,纠正口语中常见的错误,为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英文日记的形式写下你想说的话或者你身边发生的主要事情。 一滴水可以穿透石头,不指望一日见效。 时间一长,就会达到效果。 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和练习语法规则,加强对语感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逻辑推理能力。 英语教师只有抓住语言教学的立足点——语言知识,不断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注重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的训练,才能无限生成学习者的话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话语能力。使用英语。

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英语语感培养方法_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

2.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培养学生英语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尽可能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以及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尽量少用母语翻译。 即使使用,也应加强分析比较。 要求学生使用英汉词典并逐步过渡到英英词典,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能达到完全准确的一对一。 -一封信函。 。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英语单词和句子很难用汉语解释,甚至越解释越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给出一些包含该单词和句子的句子,让学生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猜测和理解它们。 给出的上下文应尽可能与单词或句子的上下文相似英语语感怎么培养,并且应该是学生熟悉或易于接受的。 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理解铺平道路,又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句子的目的。 还可以增强语言练习量,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采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教授音标

在教学初期,英语老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来标注英语单词。 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听英语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理解单词的音形联系,也不利于创设英语语境。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说的英语带有浓郁的中国味,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开始学习单词时,教师可以将单词教学与音标教学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可以用彩色粉笔写出单词中的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相应的音标。 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视觉上将字母与发音联系起来,加强声音和形式之间的联系。 当学生需要注音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使用音标,而不是中文。 通过音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用音标标注单词或根据音标正确读单词,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在听到发音或会说时准确书写。或回忆发音。 单词的拼写形式可以立即从口中或脑海中反映出来,并且可以准确地读出单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英语语感培养方法_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

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_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英语语感培养方法

4、营造校园英语教学环境,融入情境,直接体验语感

语言学习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 在学校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校园英语环境包括:开放式英语活动室,让学生有一个学、说、用语言的场所; 充满外国文化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如英语走廊、英语角等,让学生通过耳朵和眼睛接受文化和教师的影响; 经常开展课本剧、童话剧等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强化文化意识。

具体做法是:①营造综合性视读环境:校园内所有名言、标牌、标识均采用中英文。 以中英文向学生发出通知、公告和决定; 引导学生查字典查自己的单词。 物品上标有生活必需品和自然学科教材中常用的术语; ②营造全面的听说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放学后、午饭后播放英文歌曲、英语笑话; 播放英语校园新闻和学生英语稿件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 鼓励老师和学生在校园里说英语、使用英语问候、进行英语对话; 鼓励教师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交谈,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异国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语言敏感性。 ③营造综合语言应用环境:利用校园英语走廊、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广泛开展校园活动; 在艺术节、校庆、圣诞节、国庆等重大节日,让学生安排英语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语言敏感性。

5.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实际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歧义,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人们常说的中国式英语是指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效仿中国人表达习惯和方法的句型或表达方式。 这包括由于没有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看似正确和错误的句子。 表达。 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简而言之,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感受,虽然很难描述,但却确实存在。 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搞好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 外教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自觉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感觉。

(本文首发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英语语感怎么培养_培养英语语感有什么用_英语语感培养方法

猜你喜欢

如何培养儿童英语的语感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让儿童学好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运用英语的习惯,而且要让儿童具备良好的英语语感。因此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阶段,首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这样将对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兴趣的养成和良好的家庭语言氛围都是英语启蒙的关键。...
中国父母,特别是0基础的父母,当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想要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应该怎么做?3.培养英语语感原声儿歌规范的语音、语调,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想给孩子做英语启蒙,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家长,不妨了解一下《哆来咪语感启蒙·五感玩出英语力》。...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