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一课”邀10名院士与中学生谈心 徐匡迪:当年做炊事员时每天自学英文
昨天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上海科学馆为4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向大师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讲座。 本次活动由市教委、市青少年学生课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市科协主办。 共有10位院士将在“院士课”系列社会教育讲座中站上讲台。
曾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院士,在任期间被誉为“院长、市长”。 昨天的“课堂”上学英语是什么梗,他用自己有趣的成长故事和精彩的人生经历感染了在场的中学生。 下课后,许多学生涌向讲台学英语是什么梗,要求徐院士为自己签名。
记者 刘晶晶
谈论名字
原来,老市长的真名是“抗敌”
“其实,我的原名不是‘匡迪’,而是‘抗敌’。”谈到爱国情怀的培养,徐匡迪谈到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这则“轶事”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听。
徐匡迪1937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江西交界处的松岭山区。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 他的母亲在逃亡途中在当地的一座寺庙里生下了他。 父母希望出生的男孩能够牢记国耻、家仇,“男子汉当自强抗敌,保家乡”,所以给他取名“基恩”。
1944年,徐匡迪来到云南昆明,就读于当时的西南联大附属小学。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老师半开玩笑地告诉他,我们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你们一直在“抵抗敌人”并取得了胜利。 未来你将与谁为敌? 于是,老师拿起毛笔,在粗糙的纸上写下了“匡迪”二字。 “我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院士一课”邀10名院士与中学生谈心 徐匡迪:当年做炊事员时每天自学英文,所以老师写了‘支持正义,迪吉平安’。我把它带回家给父母看。父母说这个名字很好,所以我就继续读是的,现在就用了。”
谈谈坚持
一边做厨师一边偷偷学习英语
谈到科学需要艰苦的坚持,徐匡迪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下放农村时偷偷学英语的一个有趣故事。 当时学英语是什么梗,他虽然忙着从凌晨4点到晚上7点当厨师,但他仍然坚持自学英语。 他买了英语的《毛泽东选集》和第三章,偷偷和中文对照练习。
在谈到科学实践中要不畏惧权威时,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国外工作时的个人经历。 1984年,当他在英国钢铁公司工作时,他发现熔炉温度不够。 在向英国同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学英语是什么梗,他并没有受到重视。 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英国人要求他签署一份解释报告,称这是“徐教授是这样认为的”。
结果是,320个炉子中有近200个炉子生产的产品不合格。 问题确实是温度不够造成的。 此后,公司每次都会请他的“中国眼”进行测试。
谈谈科学研究
探索科学是艰难且永无止境的
除了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徐匡迪还引用了古今中外多位大师的故事和语录,来描绘他眼中的科学精神。
“吴王维曾用三首美妙的古诗来形容科研工作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枯绿树,独上西楼,望天涯。’” 这是他在选择科研选题时说的,不要怕陌生、不受欢迎,不要跟风,站得高,看得远。
“而且做项目的时候,你要努力,永远不会因为衣服变宽而后悔,也会因为美丽而感到憔悴。” 当你终于有了结果的时候,你会在人群中寻找他,却蓦然回首,那个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意味着每一个时期的科学研究都要经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遇到很多失败。 往往是‘山水无路,花暗花明无路’。”
“‘水稻之父’袁隆平科研时,走遍了全国各省市;‘两弹一星’之父朱光亚院士这样说:‘我唯一拥有的我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徐匡迪希望通过这些名人的事例,让在座的同学们明白“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而永无休止的探索过程,需要奉献精神”。 ”。
学生反馈
在演讲中寻求真理并引用其他来源的引文并不容易。
“以前我只知道他是市长,感觉他地位很高。但是今天的课突然让我感觉和他更亲近了。他给我们讲了他的亲身经历,讲了真实的故事,我觉得这更多比仅仅一个简单的事实更有说服力。” 一名祥明中学一年级的男生下课后说道。
卢湾高中二年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他很欣赏徐匡迪院士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名言。 “他说,科学工作者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有毅力,设定目标,永不放弃。我想这对我触动很大。不光是科学研究,很多事情都可能需要这样的精神。” 再放一张。 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讲座最后,徐院士一一解释了报告中引用的院士演讲及摘录的出处,并表达了感谢。 “他确实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科学工作者必须求真、求实、向善。”
“关联
10位院士言传身教
据介绍,“院士课”系列社会教育讲座共分为10场,每场都会邀请一位知名院士登上科学堂讲台。
市教委相关人士表示,希望学生的学习从“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除了理解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外,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和谐的育人社会环境,逐步完善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形成实践创新。建立社会各界联合育人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即日起,每期《院士课》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将提前10天在博雅网公布,活动将持续到明年3月底。
来源Ph">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