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在美首演时间考
自上映以来,《北京人》和《雷雨》两部剧不仅在中国舞台上长期演出,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并不断被演绎出新的含义。 不过,对于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何时在美国首演英语北京版,目前仍存在不同意见,也没有定论。
一、国内学术界对两部英文版戏剧在美国首播时间的界定
田本总理在《曹禺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90周年而写》一文中写道:“1946年英语北京版,曹禺与老舍访问美国当时,同一个美国朋友雷金纳德·劳伦斯(Reginald Lawarence)编写了《北京人》的英文译本,但该书并未出版。不过,1953年4月,该译本在纽约市第54街121号的工作室剧院上演。这可能是曹禺戏剧在欧美国家演出的最早记录。” 同年,曹树钧在《论曹禺戏剧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中写道:“1953年4月《北京人》在纽约演出过一次,1980年3月《北京人》在纽约演出过一次,影响更大,因为恰逢曹禺访美……在此期间,《雷雨》在美国多次演出。1986年11月,南开大学外文学系还组织了“中国之行”第一个用英语演出受资助戏剧的剧团。”此外,在他们发表的多篇关于曹禺研究的文章中,他们都认为英文版的《北京人》和《雷雨》在美国很受欢迎。 首演时间分别为1953年4月和1986年11月,即使在《曹禺传》(田本祥)、《曹禺戏剧表演史》(曹树君)等专着中也是如此。 因此,后来曹禺研究者普遍将英文版《北京人》在美国的首演时间定为1953年4月,《雷雨》的时间定为1986年11月。
不过,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英文版的《北京人》和《雷雨》分别于1949年4月和1986年1月在美国首演。
2、英文版《北京人》美国首演
1940年深秋,曹禺创作话剧《北京人》。 该剧于1941年10月在中国首演,当时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由于剧本内容、创作思路、艺术风格、情感基调等原因,《北京人》并没有在国内爆红。 这引起了多么大的反应啊。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曹禺首次访美。 今年8月,旅美华人在美国西部一座城市组织了中国版《北京人》演出。 这应该是中国版《北京人》首次在美国演出。 曹禺访美期间,与美国著名戏剧家、导演雷金纳德·劳伦斯共同编写了《北京人》的第一本英译本。 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译本并未正式出版,剧本也没有上演。 直到1949年4月,英文版话剧《北京人》才在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的“平房舞台”正式上演。
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戏剧系演出英文版《北京人》海报
本次演出的导演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威廉·赫森(William Hesaon)。 联合制片人、布景设计师、舞台监督、化妆师、音响技师和服装设计师均为帕特·纳丁·诺德拉 (Pat Nadine Nordella),布景和技术指导均由洛杉矶城市学院的教员担任。 背景合唱效果由音乐学院合唱团的拉尔夫彼得森指导,布景和财产由电影公司的路易斯托梅罗管理。 剧院导演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雪莉·博尔韦尔(Shirley Boulware),剧院管理由洛杉矶城市学院的学生李·埃吉西安(Lee Egishian)负责。 演员共有十名,由洛杉矶城市学院和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师生组成,其中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十名,洛杉矶城市学院四名。 演出于4月27日晚上8时30分开始,每天一场,连续演出四天,直至4月30日。
英文版话剧《北京人》是洛杉矶城市学院与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系学生联合制作并演出的第22季第239部话剧。 演出所用的剧本是雷金纳德·劳伦斯的英文改编作品。 参加本次演出的演员均为美国人,表演语言为英语。 观众可能仅限于两所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 或许没有公开演出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在美首演时间考,但演出节目中有非常明确的提醒,这是英文版话剧《北京人》第一次在西方世界演出。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演出的规模、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和社会的反应都难以核实,演出的很多方面都无法确认。
从节目清单(包括制作人员、剧场人员、人物、演出地点等)可以看出:首先,《北京人》被上演为悲剧。 其次,《北京人》的首演由洛杉矶城市学院戏剧系设计策划,并与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系联合制作、排练和演出。 制作人员名单中有18人。 除导演威廉·汉森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系学生外,其余17人均隶属于洛杉矶城市学院戏剧系; 剧院共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来自洛杉矶城市学院。 洛杉矶州立大学1人; 人物名单中共有14人参加了节目,其中4人来自洛杉矶城市学院,10人来自洛杉矶州立大学。 第三,英文版节目的参与角色数量有所减少,但主要角色数量没有变化。 英文版有14个字符,中文版有19个字符。 英文版中没有小猪儿(陈奶妈的孙子,15岁),也没有寿木商人A、B、C、D。 第四,文字与中文版略有不同。 英文版中出现了三个角色:家庭护士黄护士、家庭仆人李和老爷子的侄女南方。 ,中文原版中对应的应该是陈奶妈(喂曾文清的奶妈)、张顺(曾家的佣人)、苏芳(老爷子的姑姑和侄女)。
角色姓氏由“陈、张”改为“黄、李”。 不仅角色的姓氏变了,连名字也变了。 “苏方”变成了“南方”。 另外,角色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家庭护士和陈奶妈(喂曾文清的奶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苏芳从阿姨变成了侄女。 然而,这显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差异造成的。 外国人不理解“保姆”的含义,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家庭护理”的意思。 西方词汇中没有“niece”这个词,所以只能用niece(侄女)来代替。 第五,英文版中增加了“时间”的元素。 这样看来,似乎更符合西方戏剧的“三个统一”原则。 整部剧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英语北京版,三幕之间增加了中场休息。 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 这在中国原著中是没有的。 然而,第一幕中,演出地点的翻译出现了问题:中文原版是中秋节,英文翻译是The Moon Festival。 十月,中午(中秋节。十月,中午)。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阳历不同。 有时是九月,有时是十月。 如果仅限于1936年,那一年的中秋节是9月30日,而不是10月。 这显然是一个误译。
总之,从节目单中可以看出,雷金纳德·劳伦斯翻译的《北京人》与中国原著还是有一定偏差的。 有些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有些是明显的误译。 据曹禺说英语北京版,他读过这个译本,但不知为何,他没有看到这些误译。
1953年4月23日至26日,曹禺的话剧《北京人》(英文版)在纽约市西54街121号工作室剧院上演。 导演是彼得·科尔·巴肯,演出剧本的翻译也是李吉娜。 劳伦斯(夏志清的《夏志清文学评论》中也记录了关于这次表演的一些概况)。 也就是说,劳伦斯翻译的《北京人》继1949年在洛杉矶演出四年后,又在纽约上演。4月2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有关《北京人》演出的消息, 1953年。
3、英文版《雷雨》美国首演
南开大学外语戏剧社是南开大学戏剧社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 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个用英语演出的学生社团。 自从美国教授罗兰·费舍尔来到南开大学了解南开的表演传统后,他就不遗余力地策划和排练英文话剧《雷雨》。 1985年9月,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的学生组成《雷雨》剧组,开始排练英文版《雷雨》。 排练每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 排演的剧本是美国专家费舍尔在王佐良和巴恩斯翻译的基础上改编的。 费舍尔在改编和排练之前就征求了曹禺的意见。 1986年1月上旬,英语剧《雷雨》在南开大学首演,受到好评。 话剧社演出时,剧社邀请曹禺观看他们的表演。 剧作家看完剧后,对俱乐部和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费舍尔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排练一部中国戏剧并在西方演出,让西方人通过演出了解中国戏剧、了解中国人民。 在排练《雷雨》之前,他向曹禺透露了自己的愿望,曹禺证实了费舍尔的想法。 在曹禺的鼓励下,费舍尔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于是不遗余力地将英文版《雷雨》带出中国,走进西方世界。 费舍尔在英文剧《雷雨》出国学生社团演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开外语剧团赴美演出《雷雨》海报
1986年1月,由副校长王大成率领的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学生组成的《雷雨》剧组赴美国访问演出。 费舍尔执导的英文剧《雷雨》在美国演出之初,他制作了一份意味深长的巡演宣传单(说明),上面写着:“南开学生排练英文剧《雷雨》的想法来了。”这部戏以前已经排练过,南开领导与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校长麦克唐纳德先生进行了沟通,讨论了俱乐部海外巡演的各项事宜,这是中国首次派出大学生此次演出也是南开话剧团第一次用英语演出《雷雨》,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对于我来说,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好主意对于你们观众来说,我们希望你们能够欣赏到许多中国年轻演员表演的第一部中国戏剧,那些非常优雅的表演将让很多人分享他们伟大祖国戏剧的一小部分。” 演出于1月17日开始,2月12日开始、结束。近一个月的时间,剧团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分校演出。 )、伯米吉州立大学、穆尔黑德州立大学、西南州立大学、曼凯托州立大学、威诺纳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阿诺卡-拉姆齐社区学院等10所大学院校共演出11场英文版《雷雨》和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 观众达到4000多人。 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在一月和二月有两场演出。 令人惊讶的是,演出门票全部售空,可以说演出非常成功。 美国29家英文报纸对《雷雨》在美国的演出进行了报道。 明尼苏达州一家报纸连续两天刊登了《雷雨》剧组演出时的照片; 《斯坦福时报》评论道:“中国的‘雷雨’攻击‘斯特林大厅(斯坦福大学礼堂)”。
剧照:周平与繁漪
英文剧《雷雨》已巡演近一个月,受到美国观众的高度评价。 由于文化模式和观念的差异,这一时期中美戏剧的交流还比较贫乏。 然而《雷雨》却在异质的文化语境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此次演出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戏剧交流的进程,也增加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明尼苏达大学威诺纳分校校长斯塔克教授表示:“这次活动远远超出了文化交流的范畴。它建立了一种新的友谊纽带,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1986年1月21日《雷雨》在圣克劳德大学首演,观众人数达700人,成为剧院上座率最高的演出。 学校校长迈克·唐纳德(Mike Donald)风趣地说:“你的英语棒极了,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去你们国家用中文表演。” 1986年1月25日,在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伯米吉州立大学演出的两天里,剧组的一位同学说:“在伯米吉的两天感觉就像过去了两年一样。” 1986年2月1日,曼凯托州立大学艺术中心演出结束后,市长夫人说:“你们的演出太棒了!” 市长说:“今晚我特地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团来我们市演出,真没想到你英语说得这么好。” 随后,一把通往曼凯托城的金钥匙送给了南开学子。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