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掐架上热搜:不出国,学英语就是“废物技能”?这里有最好的答案!
昨天,一场关于“学英语”的争论登上了热搜榜首,因为有网友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英语是一个无用的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的人力和财力,牺牲了我们孩子宝贵的童年。外语资料呢,维基百科,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有专业的翻译团队,那我们怎么学英语呢?”
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争议。 王思聪随后发布微博“回应”。 王思聪认为,虽然出国时可以使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无法翻译文化。
如果你从未出过国,学英语重要吗?
这场争论的背后,更多网友开始反思:我们从小学到成年学到的英语有用吗?
事实上,中国人学习英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中国的英语学习热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史”,讲述一门语言在异国他乡的经历。
英语学习变迁史的启示
清末:全英文授课,沉浸式教学
在经历了闭门造车、被动挨打的屈辱之后,清廷认识到了解西方是从语言开始的。
1902年,朝廷颁布《英语英语为全国中小学的主要外语课。 一时间,翻译西文、向西方学习盛行,英语教学初具规模。
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 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大纲》规定,中学应开设英语课程。 这被视为中国教育界与国际教育潮流接轨的一次尝试。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最早的教学机构中,已经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会学校英语授课,学生从衣着打扮到言行举止都模仿西方。 150年来,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对英语的不同态度与当时的历史形态有关。 例如,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许多大学都用英语授课,国外教材一出版就可以直接用于国内教学。 目的是为了快速学习西方技术,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 因此,当时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课程对中国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在那个时代,虽然国家面临贫困和战乱,但像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也涌现出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教学重心转向经济学,一代人追电视《跟我来》
从事英语教学近30年的陈其斌,已不再是英语教学的第一线。 在他的印象中,“文革”后的第一套教材出版于1978年,采用的是结构式的方式。 教材强调句型和语法知识的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语法,却忽略了英语的练习。”
1978年,英语被列为高考科目。 从此,英语在中国人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重视英语,特别是在大城市的学校。” 陈其斌回忆道。
在陈其斌的记忆中,1982年修订教学大纲时,重点从政治转向了经济。 当时,有些人一入学就认不出全部26个字母。 为了能够学好英语,陈其斌和很多同学在假期也不放松王思聪掐架上热搜:不出国,学英语就是“废物技能”?这里有最好的答案!,随身携带词汇书。 “我们口袋里都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背着单词。清晨,我们总能看到有人在背单词。那个时候,没有复读机等录音设备,如果学生能听到学校的声音,英文广播,真是太幸运了。”
1982年1月开始,下午6点20分,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庭院里回荡着地道的伦敦口音的英语对话。 那是人们跟着电视上播放的英语教学片《跟我来》(Follow Me)学习英语。 “这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验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点燃了中国学习英语的热情。”
1987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大学开始实施英语四级考试。 两年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推出。 考试成绩与学位证书直接挂钩。 “这10年来,英语在中国人眼中变得非常重要,它已经开始确立自己的地位,仿佛被一点一点推上了神坛。”
20世纪90年代:出国带来英语普及,英语被一步步推上神坛
不仅仅是课堂,1990年以后,“出国热”也在此时兴起,而出国的第一道坎就是通过托福、雅思、GRE等国外英语考试。 在陈其斌看来,今年中央正式确定了留学政策:支持出国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区区12个字或许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对于一些怀揣出国梦想的人、一些想着出国留学的人来说,‘来去自由’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刺激,也有力地推动了出国热情的高涨。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学生渴望英语英语,目的英语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以便能够出国留学。” 参加 GRE、托福和雅思等考试。 “大家都认为,背多了单词,英语说得流利,出国的机会就会增加。在想出国的人中,从事科研的人,无一不是看重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 “做生意想在国外赚大钱。笔。一些表演者还去国外镀金,想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的热映,给了无数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又一条途径,出国的热情也被推向了高点。 陈其斌回忆,当时的学生希望“出国镀金”。 当时大部分留学生都选择去美国,这条路也充满了诱惑和挑战。 “那时候,英语教学开始强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强调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2000年:英语培训兴起,学生背课本
教科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张媛媛眼里,最知名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更愿意被称为“李雷、韩梅梅教材”。
“教材更加注重情景交际,设计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学内容。” 陈其斌说,一些老教师心里不舒服。
“当时中国人,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通过传统的背诵方式来学习英语。” 那时学习英语主要是背单词、句子、句子、文章。 背诵为主,应用的机会很少。 ”张媛媛的老家在河北唐山,从事英语培训教育工作近10年,她先后去了两家培训机构学英语最好的app,最终决定和朋友一起创业。
从大学英语英语英语领域工作了近10年的张媛媛回忆说,当时他们的普通学生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学习,有的学生则以传统的方式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喜欢英语。 学霸。 “普通学生一般都是背课本,学霸则是一本一本背字典。” 张媛媛说,虽然方法传统,但大家都很勤奋、努力。 有的学生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8点进行早操。
2000年,各类英语培训班在中国悄然诞生,英语培训风靡全国。 据张媛媛回忆,2004年至2008年是英语培训最火热的阶段。 “我记得2005年和2006年这两年,家长们讨论的话题显然是‘你的孩子入读新东方了吗? 快点!' 就是这么热。”
张媛媛说,当时培训班刚刚流行,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当时教育资源极不平衡,没有在线教育,很多家长甚至来北京租房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名师的英语培训班。
俞敏洪:学习英语是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回顾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历史,回到现实学英语最好的app,我们从小学到成年学习英语有用吗?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广小学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决定将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写道: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掌握外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同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英语课程一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外语课程语言初中可以选择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任选其一。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第二外语。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规划(2017年版)》规定,“高中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努力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外语学习需求。
因此,学习英语成为中国人从小到大的必修科目,与语文、数学有着同等重量级的分数。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甚至幼儿教育就开始接受英语培训。
但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好学,而且学了十几年,很多人仍然不具备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工作之余也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 因此,“英语没用”的说法也很常见。
有网友反映,英语曾经是他们高考路上的“绊脚石”。 除了高考之外,已有30多年历史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让大学生非常头疼。
对此学英语最好的app,俞敏洪表示,学习英语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网友观点PK:你觉得呢?
在这场争论中,不少人表示能够理解这位网友的观点。
他们认为,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教授英语,但工作之余使用英语的机会并不多。 大多数人如果不出国,他们的英语水平就会下降:我的作业成绩很好,所以直到大学我都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但现在我的英语水平大概是初中水平,所以从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学英语。 这是可以理解的。”
也有很多人说理解就是理解,但这种想法本身并不正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基础学科,在我国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如果其中一个人是同一学科的毕业生,如果其中一个人精通英语,取得的进步和薪资,都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中国企业和公民不断“走出去”,掌握英语等一门或多门外语可以增加出国就业的机会。
而且,语言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英语最好的app,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语言可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产生多元思维、开阔视野。 无论出国与否,学习英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有人说,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我们长大后不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那学数学是不是就没用了? 该学习的时候就必须学习!
那么,你认为,学英语真的有用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任思雨/文、《北京晚报》赵希斌 张猛/文、人民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