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词典里的中式英语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2018年6月12日新加坡“特金峰会”前夕,美国首富伊万卡发推一条“伪中国谚语”,引发不少热议。 伊万卡的推文原本是政治声明,后来却意外地失去了焦点,变成了语言话题。 她的原话是“那些说做不到的人,不应该打断正在做的人”,可以理解为“那些说做不到的人,不应该打断正在做的人”。 后来有大陆网友翻译成英语 ,就变成了“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如果你能做到,就上去,如果你做不到,别抱怨)。
这个举动实在是太搞笑了,也是神来之笔。 但仔细一想,似乎有一种“己所不欲在线英语字典,勿施于人”的影子。 我该怎么说呢? 伪中国谚语就像假中国人。 中文里没有这样的东西。 它们通过英语媒介传播。 我找不到这句谚语的中文翻译,也无法准确地翻译回来,所以我用Chinglish,相当于假英语,来回应这句假汉语的起源的致敬。 举报虚假信息会让人们采取行动。
Chinglish就是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是一个合成词,由汉语的前英语和英语的后半部分压缩而成。 顾名思义,中式英语就是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英语。
在不熟悉英语的人看来,Chinglish是一种经常让外人摸不着头脑的有问题的假英语。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它已被正式收录在许多英语词典中,并成为一种归化的英语语言。 英语中的long time没有问题,是地道的说法。 “no see”是中文的直译,语法上是错误的。 把“好久不见”这四个字串在一起,充满了中国味在线英语字典,像英文又不像英文。
“ 英语 ”这个词至今还没有被收录在任何中文词典中,但它在15年前就进入了英汉词典。 200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华举主编的《21世纪英汉大词典》。 在Chinglish词条下在线英语字典,词典提供了两种中文翻译——“ 英语 ”和“Pidgin 英语 ”。
“ 英语 ”的英文对应词是Chinglish,在许多英语词典中都可以找到。 《牛津英语词典》(OED)于2004年12月收录并发布,当时也引起了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 然而,OED 并不是第一本包含中式英语的英语词典。 我手头的资料显示,最早收录Chinglish并赋予其“身份证”的英语词典应该是1997年澳大利亚出版的《麦格理词典》第三版。它对Chinglish的定义比较简单:
任何形式的英语都受到汉语的强烈影响。 [明显受汉语影响的英语。 】
OED对Chinglish的定义最详细,详细程度在所有英语词典中排名第一:
中英文混合; 尤其是汉语使用者或中英双语环境中使用的各种英语,通常包含一些中文词汇或结构,或特定于中文环境的英语术语。 另外:此类多样性的词汇或单个单词。 [中英文混合体特指中国人使用的一种英语,或中英双语环境中使用的一种英语。 这种通用语言通常包含一些中文词汇和结构,或者在中文上下文中使用的英语单词。 也指这种混合语言的词汇或单个单词。 】
基于以上,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中式英语:英语是一种融入了汉语语言特点的英语,以英语为表层,以汉语为内部。 它依托英语词汇为载体,包装汉语选词和结构,多为汉语使用者使用。
什么是英语? 当然,地位稳固的不只是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还有很多更常见的例子。
比如前面提到的you can you up(你能上去)和no can no BB(如果做不到就别喷),还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给你 Color it and see),no zuo no die(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死),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努力学习,天天进步) ,这些都是几年前流行的例子。 虽然这六个Chinglish英语声称被收录在词典中,但这本词典并不是传统的、正式的词典,而是一本在线美国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多译为“Urban Dictionary”),其内容是从海量的中式英语词典中收集而来的。网民数量。 ,权威性不足,可信度值得怀疑,并不是英语收录的好榜样。
传统和正式词典中是否有类似“好久不见”之类的英语? 一些。 我学习《牛津英语词典》OED很多年了。 我整理了这本最大最权威的英语词典,并对它有了一些了解。 里面至少有十个中文英语单词。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其中的久违了。 OED的词源明确指出这是汉语洋泾浜英语,是由中文“好久不见”(或“好久不见”)翻译而来在线英语字典,并驳斥了北美印第安人起源的说法。 “很久不见”于 1894 年首次出现在英语文学中,至今仍被广泛用作口语和非正式表达。
然而,最广为人知的好久不见并不是最早的英语。 还有其他几个词比它更早进入英语,例如lostface(丢面子)。 OED明确指出,losface是从中文单词“丢面子”或“丢面子”直译过来的。 英文文献记载于1834年,比久违早了60年。 Saveface,与loserface密切相关,也是从中文直译而来。 它于1870年首次以英文出现,早于《好久不见》。 有趣的是,“丢脸”和“挽回面子”在当今西方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两者都已被纳入语用学并成为学科术语。 从英语到学术界,丢面子与保面子的华丽转变令人惊叹。
《牛津英语词典》还收录了另一个中式英语“no can do”(没办法;没办法)的历史例子。 词源在洋泾浜英语中已有明确说明,由中文“can't”翻译而来,1868年首次出现在英语中。No can do是表示否定的短语,其肯定对应词是can do(可以做;可以) 。 它比否定形式有更长的历史。 它于 1845 年首次以英语出现。《牛津英语词典》的词源表明,can do 与 can do 是一样的。 它是洋泾浜英语,由中文“可以”翻译而来。 can do 和 no can do 都是口语表达,不应该在正式场合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消极的“无能为力”的力量相当强大。 “Nocando”的连续形式已成为现任美国说唱歌手詹姆斯·麦考尔的艺名。 此外,《No Can Do》也是英国女子流行演唱组合菈佳宝贝(Sugababes)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英语已经跨入英美流行文化,其生命力令人惊叹。
另外,chop-chop(快点;快点)也是历史悠久的英语,也收录在OED中,自1834年起就出现在英语中。OED指出,chop-chop并不是“chop”的字面意思。砍”,而是一个洋泾浜英语源自普通话“快快”,这是一个口语表达。 另一本著名汉语词典《词组查找器》进一步指出,“chop-chop”实际上源于粤语“速度”一词。 不管是“快点”还是“快点”,这把砍砍的生命力是强大到无可比拟的,在英语世界的流行文化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还有一个值得简单介绍的地方。 OED的词源指出,look-see也是洋泾浜英语,明显具有汉语“结果结构”的特征,可能与“see”有关。 它于1862年首次出现在英语中。Look-see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但现在更常用作名词,例如have a Look-see。 Look-see也是一个口语词。
OED还收录了铁饭碗、红烧菜、蛇头、走狗、赤脚医生、纸老虎、工点等10多个从中文直译的词汇,描述特定时空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两条腿走路,既红又专家。
这10个英语凸显了描述中国的中立性。 它们似乎与上面提到的英语的口语特征和粗俗性质略有不同。 一些中国学者给它们贴上了另一个标签,称其为“中国英语 。 ”(中国英语),以区别于贬义的“英语”(Chinglish)。
然而,迄今为止,“中式英语”和“英语”等进一步细分尚未得到英语语言的正式认可,也没有被收录在任何英语词典中。 目前主流仍统称为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 中国学者的创造力和努力英文词典里的中式英语,除了接受国际学术界的辩证和检验外,还需要得到英语世界的重视和接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