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中国职场真有特权吗?
近期,留学生在华享受特殊待遇的事件频频被曝光。 类似事件已从多年的“谣言”变成新闻事实,并成为网上讨论的热门话题。 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融合管理”将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向。
不仅大学里有大量的外国人才,中国的企业里也有大量的外国人才。 数据显示,华为员工来自全球近160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北京中关村地区外籍员工数量突破1万人。
在总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或国际人才是否会因身份而在职场上有“礼数”? 职场上的“外国人”在中国受到的是同质还是区别对待? 《中外管理》就此事多次走访调查。
外国人的求职之路比中国员工复杂得多
我早上10点打卡,晚上7点准时下班,周六周日双休。 这是法国人萨姆在北京的日常工作生活。 去年离开中国之前,Sam曾在一家中国旅游公司工作了6年,负责中国和欧洲的旅游线路咨询。
他告诉《中外管理》:无论是在中国、法国,还是他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国家瑞士,申请工作的第一步对于申请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区别。 基本上,他们需要经过简历筛选和技能测试。 HR部门、CEO面试等方面。
当Sam谈到刚开始工作时中外职场的差异时,他首先面临的就是工作签证和劳动合同手续。
记者了解到,最新版《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规定(2017年修订版)》提到,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应当持Z字签证入境(如有互免签证协议的,应持Z字签证入境)。按协议办理),入境后取得Z字签证。 只有《外国人就业证》(以下简称《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才可以在中国就业。
关键是“获准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必须获得工作签证,但与法国和瑞士不同,中国每年都需要办理续签手续,这给工作和个人带来了一些不便。” 现在在瑞士工作的Sam说:目前,瑞士要求每五年发放一次工作签证。 相比之下,时间更加灵活。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来自以色列的Yves(应受访者要求,使用我的中文名字)和来自美国的Jeremy。
伊夫是一名犹太人,2011年来到北京,并在那里生活了7年。 伊夫谈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希伯来语和汉语翻译。 在加入公司之前,他经历了正式而严格的招聘流程,包括学历、工作经验和背景调查。 尤其是办理工作许可、签证等手续大约需要5个月的时间。 之后我正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4年半。
在中国一所国际学校担任外教六年的杰里米也提到,在中国工作时,他需要每两年与学校签订一份劳动合同。 我在中国任教的两所学校的合同期限都不超过两年,合同期间会有相应的评估,以确定外教是否适合继续任教。 与我的家乡美国相比“老外”在中国职场真有特权吗?,类似教育职位的合同有效期通常为五年或更长。
此前负责海尔海外招聘的中国HRD俱乐部创始人蔡元奇在讲解国际人才在华就业问题时也提到,欧美学生或海外求职者在中国生活面临的不便之一就是工作签证和中国绿卡。 问题。 这也是客观情况。 虽然国家也在积极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生活的绿卡政策,但目前的实施速度和实施细则尚未完善。
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商事经济法委员会委员阿志刚表示:用人单位应当聘用外国人从事有特殊需要、国内暂时缺乏合适人选的岗位,并且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具体需要办理相应的工作签证、体检、居留许可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涉外公共服务频道有专门的办理流程指南。 这个过程涉及外国专家局、商务委员会、驻外使领馆、移民局、保健中心、派出所、市公安局等,确实需要流程和时间。
这样看来,外国人的求职之路比中国员工更为复杂。
职场文化的差异是外籍员工不可避免的考验
如果说工作签证和中国绿卡是来华工作的第一道关卡,那么来华工作后,外籍员工和本地员工是否会得到职场发展、培训、晋升等差异化待遇,甚至特殊待遇?
Sam回答:他在中国工作的公司是一家跨境旅游公司,部门有很多外籍员工,特别是欧洲员工,也有中国本土员工。 或许是因为服务行业的缘故,部门氛围比较轻松愉快。 老板也是一位喜欢给每个人足够的个人空间和自由的领导者。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实际贡献公平竞争,因此每个人都有晋升空间和职业机会。 同样,至少在我工作的六年里,我并没有感觉到与中国同事有什么不同。
Yves还提到了他在中国的职场经历:“我们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职场成长环境,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高的职位,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 由于Ive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因此他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绩效压力或工作场所压力。 他的工作方式通常是与团队同事一起完成项目一项一项。 有时大家24小时待命,或者一起出差一周,努力完成团队工作。
尽管外籍员工与本地员工在职场上存在公平竞争,但在这些“外国人”眼中,职场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Sam告诉《中外管理》:首先,法国年轻人下班后会回到朋友圈和家人圈子。 但在中国职场,如果下班后不参加同事聚会和社交活动,似乎很难交到朋友。
其次全国职场英语证书,与法国缓慢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以至于Sam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法国朋友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上班,要应对早晚高峰,我一定会推荐朋友住在公司附近,买自行车,方便多了。”
最后,关于“辞职”的问题,Sam提到,在中国职场,员工辞职流程比法国或欧洲简单。 在很多公司,员工辞职只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但在法国,需要提前三个月通知公司。 Sam提到,他甚至经历过一位新同事周一来上班,周二就辞职了。 “我的同事们似乎并不觉得奇怪,但这种事情在法国很少见。”
不同行业的外国人才的职场优势差异很大。
除了“外国人”本身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导致中外职场存在一些差异之外,Jeremy还介绍了国内外员工因行业属性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职业发展路径。
以教师职业为例。 来到中国的两年前,来自美国的白人杰里米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找到了一份英语外教的职位。 当时我面临着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现阶段,由于学生对语言要求不高,当地中文老师更了解孩子们的文化和学习习惯,更容易与孩子们建立密切的接触和沟通。 此时的职场,外教不具备优势,不会成为教学主力。
但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例如高中或纯粹的国际学校,外教的优势就变得明显。 因为这个阶段对知识体系、语言、教学标准都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外教的语言优势和更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会更受欢迎。 这时,外教就显得比本土教师更有优势,无疑会在晋级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外籍员工与本地员工在职场上的差异,在不同的行业似乎有不同的答案。 教育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发展研究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华外国人才中,有32%倾向于从事商务、贸易相关工作,位居第一; 以下行业分别是:制造业(19%)、IT互联网技术(19%)、教育培训(16%)和金融(13%)。
但在中国企业对外国人才的用人需求中,教育类人才尤其是语言教育类人才处于主导地位,占比达到44%,远超外国人才16%的用人倾向。 从供需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外教领域的外籍人才缺口巨大! 但在生产制造等领域全国职场英语证书,由于供需失衡,外国人才的职场优势明显寥寥无几。
不过,Jeremy也补充道:即使在外教领域,中国国际学校的老师也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 中国学生和学校的家长会对教师产生更多的要求和期望,这意味着外教根据学校和家长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 在美国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多的压力并非来自家长,而是来自“考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次测试和考试,在每次考试中发现学生和自身教学的问题。
可以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职场上都会存在压力,但压力的来源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实力就是“硬通货”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招聘大量的外籍员工。 职场中的差异和冲突不仅存在于雇佣期间,也存在于工作场所终止时。 外籍员工在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劳动纠纷。
阿志刚律师表示:在以往办理的大量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外国人在国内工作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少。 其中全国职场英语证书,未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境外就业许可的比例较高。 事实上全国职场英语证书,很多雇佣外籍员工的雇主因为觉得麻烦或者不知道需要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而没有办理手续。 涉外劳动案件的主要类型是拖欠工资、佣金或奖金、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竞业限制相关劳动争议等。
但与中国员工不同的是,这些外国人大多不熟悉中国法律,或者会考虑维权时间过长、投入精力过多、财务成本过高等问题。 另外,如果维权过程中出现语言障碍,还需要翻译和处理。 委托公证、委托律师代理等,发生纠纷后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权的比例更低。
然而,排除这些职场纠纷,大多数正规公司仍然根据员工的真实才华和努力程度来评价员工的价值,甚至“外国人”也没有任何特权。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并非所有外籍员工被招入公司后都发展成为外籍骨干。 不少外企管理者也反映,虽然大多数外籍人才确实有能力,但由于无法适应中国的职场文化,实际上在中国工作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甚至最终被淘汰。 看来,除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之外,外籍人才如何增强跨文化理解、如何与中国团队有效合作、如何整合资源也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