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
近十年来,复旦大学国际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学校始终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思路开展工作。 改革留学生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选拔培养方式,不断改善留学环境,开创了留学生教育新局面。
1.适应留学生发展新形势,改革学校留学生管理体制
复旦大学于1987年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教学、管理、生活服务为主。 该模式为全国首创,已被多所学校借鉴。
进入21世纪,留学生事业快速发展,来复旦留学的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但生源质量并不理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显现。 为理顺学校国际学生管理体制,适应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2003年11月,学校对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进行调整,分设招生处、学生处、行政处、枫林校区。办公室等组成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fice),作为学校部门设立,负责全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定、监督实施、培训指导和工作协调等工作。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改革后,学校形成了以院系为主体、各院系各司其职、以留学生办公室为统一协调管理体制的两级管理体制。
2.完善国际学生选拔机制,改革录取方式
为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学校近年来主动“走出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参加了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留学中国教育展”教育部中心、国家留学基金委多次; 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国际学生招生说明会”; 走访当地部分重点中学国际部,指导学生升学; 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学校在招收、考试、录取等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通过在国外设立考点、委托招生、设立中文学校等方式,借助合作伙伴的宣传,扩大复旦的影响力; 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发布各类招生信息,推广“留学复旦”品牌。 同时,各部门也在积极参与招生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外国留学生选拔制度。 2001年,学校实行自费考研,研究生院组织专业考试,择优录取。 全校录取率在50%左右。 2005年,学校进一步改革自费研究生录取办法,实行免试、免面试、免笔试、免口试三种录取方式。 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入学。 近两年,申请人数大幅增加,不乏国外名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前来申请。
2004年,学校部分专业开始试点自费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 学校自设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2005年6月,面向全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除外)的自费本科生开展招生考试。 近500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在复旦本部、新加坡和韩国首尔举行的统一入学考试。 300余名自费国际学生通过考试被学校录取,录取率65%。 2006年和2007年,学校先后在北京、吉隆坡和大阪增设考点,报考人数突破800人,相应录取率下降至50%。 在国外等地设立考点的做法,在国内兄弟院校中属首创。
学校在总结近几年招生招生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推荐推荐本科生制度,为留学生较多、生源优良的中学和对外合作院校提供推荐推荐名额,并给予一定的折扣。 同时,加强对推荐生和推荐生录取后的跟踪检查。
3、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就读
为鼓励海内外优秀学子报考复旦大学,自2006年起,学校每年从“985工程”二期拨款1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留学生新生奖学金”。和“复旦大学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新生奖学金”颁发给研究生导师推荐的优秀研究生新生,以及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每年计划奖励14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奖励金额为一年的全额学费。 “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分为两类:“优秀外国留学生学位学生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国际本科生和研究生,计划每年奖励2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 “外国留学生优秀个人奖学金” 针对在学术、艺术、体育、文化交流、公益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国际学生,拟每年奖励20名学生。
同时,学校也在积极开发奖学金资源。 2006年,学校获得韩国123中国文化院资助,设立“中国文化奖学金”,每年奖励8万元,奖励8名学位学生。 学校还用好“上海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近两年共收到奖学金689万元。 在各类奖学金的支持下,2006年共有76名国际学生获得奖学金,2007年增至150名。
4、适应国际留学市场需求,启动国际课程建设
2005年,学校外事工作会议决定,由留学生办公室牵头,外事处、教务处、各院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以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抓手复旦大学英语系,带动本科学分课程和短期证书课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学校已将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项目开发纳入“985工程”二期工程。 迄今为止,已投入资金180万元,初步完成了8个英语硕士点。 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2007年录取的206名硕士生中,英语授课的硕士生66人,占32%。 经过积极筹备,2008级全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也即将招生。
2006年2月以来,学校外事办先后举办了多期英语教学学分班和短期进修班,吸引不懂汉语的海外留学生,促进校际交流人数逐年增加,扩大复旦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和规模。
2004年起,教务处开始对双语教学课程提供补助。 截至2007年7月,共资助22个院系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366门,资助总额110万余元。 2007年12月,教务处印发《关于建设全英语教学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通知》,以立项方式加大对双语和全外语课程的支持力度。 同时,明确提出建设本科生全英语教学课程的要求。
5、坚持“以人为本”复旦大学英语系,改革完善留学生培养方式
学校按照“趋同”管理原则对国际学生进行管理,要求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在同一班级听课和参加考试,完成相同的课程作业要求,达到相同的毕业标准。 同时,国际学生也享有与中国学生同等的权利。
学校针对留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汉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在融合管理的同时,对留学生实施人性化关怀。 2004年12月,留学生办公室和教务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留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对留学生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对于一些课程数量较多的基础课程,可以为低年级国际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开设课程; 学校主管部门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复旦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国际学生辅导班等相关教学活动; 对基础课或专业课考试,可酌情采取适当延长考试时间、允许使用汉语词典等措施。 本系还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制定国际学生学习指导计划,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
从2005年开始,新录取的外国本科生与中国学生一起进入复旦大学。 学院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分班授课,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知识辅导计划”,英语零起点课程英语、计算机和数学。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聘请导师专题答疑等,帮助一些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够的学生。
此外,留学生办公室与各院系合作,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类考察和游览活动,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社会、培养对华友好感情的机会; 帮助他们建立海外学生社团和社团,使他们更有效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6、借助外力,修炼内功,营造和谐留学环境
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走出了一条借助外力求发展的道路。
为改善国际学生的住宿条件,学校利用校外资金建设了一座拥有850张床位、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楼。 同时复旦大学英语系,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校附近建设了450个床位的国际学生公寓,接收长短期国际学生,进一步缓解了国际学生床位不足的困难。学生公寓。 学校还主动联系周边酒店,以优惠价格安排学生入住,解决短期学生的住宿问题。
在管理服务方面,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维护、更新、完善留学生办公室网站,为留学生提供便利。 其中复旦大学英语系,“在线问答”栏目及时解答留学生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留学生在校学习需要了解的各种政策问题,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 学校推行“网上订房”、“电子支付”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便利。 学校坚持“一询负责制”,留学生办公室“咨询窗口”白天不间断服务,留守干部担任院系等部门“联系老师”制度和措施,使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