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班:违规培训为何不消停?
8月的北京,酷热难耐。今年暑假是自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行动以来的第一个暑假。整治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在国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暑期班“超教”、“提前授课”等问题依然难以“禁”。为何屡禁不止却依然发生?请看记者的调查。
备战小学升初中,15天补习花费近1万元
在西城区一家培训机构,五年级的学生俊俊的暑假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上八点半,妈妈送他去培训机构,上午上2.5小时的数学课,中午在教室吃外卖,下午上语文、英语课,五点半下课回家,晚饭后还要上网课上英语课、钢琴课。加起来,俊俊每天在培训机构待9个小时。“上完这门课,可以休息几天,做做作业,然后还要参加新一轮的培训班。”俊俊告诉记者,从进入四年级开始,他的暑假就没安静过,同学们也在上补课,准备一年后的“小学升初中”考试。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获悉,君君就读的“琴思”培训班暑假期间一共三期,每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来培训的孩子三门课都报全了,全天上课,中午吃外卖,家长不用去接。”工作人员反复告诉记者,开学时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小学升初中的“备战阶段”,所以这个暑假是最后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培训班每期都几乎爆满。
临近午餐时间,家长为孩子订的外卖逐渐堆满了前台,也有不少家长亲自上门送餐。67岁的刘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孙女即将读小学六年级。她的暑期辅导时间与君君一样,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刘女士认为外卖餐食不够干净卫生,便顶着烈日坚持每天给孙女送午餐,每天三次往返于家和培训机构之间。
培训班收费昂贵,据刘女士介绍,孙女15天的数学班学费为3800元,语文、英语班学费各2600元,加上往返的交通费,半个月的辅导费用接近1万元。
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异短期内难以根除,升学竞争的压力无处不在,“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不少家长教育自家孩子的参照物,“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感在不经意间“感染”到了孩子身上。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把暑假花在补习上时,刚满12岁的军军回答道:“我班上的同学都在补习,我不补习的话就上不了好的初中,更别说好的高中了。”
学校分班考试屡禁不止 导致“超纲晋级”
为进一步了解各培训机构暑期课程设置情况暑期英语培训班,记者下载了某机构官方APP。根据APP的课程安排,该机构除了高一课程外,还有“新高一”课程,但点击相关页面后,并没有详细的课程介绍。
“新一年级”课程究竟教什么,与一年级课程有何不同?记者以初中毕业生家长身份咨询APP在线客服时,对方表示,一年级课程针对的是目前就读一年级的学生,而“新一年级”课程针对的是刚结束初中入学考试、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帮助初中毕业生提前适应高中教育。但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具体的课程内容时,在线客服不再接听,并让记者留下手机号码,称对应老师会在电话中提供详细说明。
记者很快接到了“黄老师”的电话。据黄老师介绍暑期班:违规培训为何不消停?,该培训机构已开设高中全部9门学科的“新一年级”补习班,教学内容以高中知识点为主,将新学期的知识提前教给初中毕业生,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根据该机构的课程设置,本次“改版”的“提前教”课程覆盖了“新一年级”至“新三年级”的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记者也查看了多家知名培训机构的官网,“提前教”暑期班随处可见:部分机构针对小学毕业生开设了“新一年级物理方向科学创新预备班”,教学内容属于初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点; 有的院校直接在“新一年级”课程介绍中提出,“帮助预习新学期知识,跟上新课程方向,优化学习方法,全方位打通学习与心理,帮助学生适应新课程、引领新学期”。
虽然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题培训的‘超教’‘提前教’‘加试’等不良行为”,试图从供给层面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但学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求,导致各大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开设的违规培训普遍存在。面对分班考试、年级排名、分数录取,为了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备考时间,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暑期英语培训班,“超教超前”的暑期培训班成了家长眼中的“苦药”。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暑期英语培训班,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提前教”,而是“提前多久教”、“提前多少教”。
家长们承认这项训练很有价值,并且他们享受其中的好处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经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学科辅导或兴趣延伸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全国课外培训行业整体规模已达4900多亿元。
家住北京的廖女士最近给儿子报了九天的培训班,花了她近一个月的工资。但她告诉记者,这笔钱花得很值。
7月初,廖女士收到培训机构吴先生发来的一张国家级智能技术大赛电子海报暑期英语培训班,海报上写着“参赛获奖可获相应证书,获得证书的高中生可获得各大名校自主招生机会,自主招生可获得相应加分;中小学生获奖后可提升简历价值,在录取竞争中脱颖而出。”
廖女士看完后立刻被吸引住了:儿子小迪上小学五年级,面临着“小学升初中”的大赛。但小迪从未接触过智能科技领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可能性并不大。就在廖女士犹豫要不要给儿子报名参赛时,吴老师发来“温馨提醒”:大赛主办方为大赛提供了为期9天的暑期赛前培训,并保证参加培训的同学都能通过初赛、复赛,进入全国总决赛。
吴老师还透露,总决赛设一、二、三等奖,中奖比例分别为15%、35%、50%,也就是说,全国总决赛选手的中奖率为100%。也就是说,小迪只要交了费用参加9天的赛前训练,就能拿到全国大奖。
该培训机构为何对比赛如此了解?为何该机构有权报名参加赛前培训班?为何该机构愿意将赛前培训班的相关信息告知廖女士?
吴老师解答了廖女士的疑惑。原来,该培训机构是此次比赛的协办方,参与了暑期赛前培训班的招生工作。在预赛开始前,该机构有选择地向部分学生家长通知了比赛及相关培训班的信息,鼓励家长积极为孩子报名,并提示家长不要传播培训班的信息。吴老师并未透露机构通知的范围,但廖女士在与其他学生家长沟通后得知,只有课程难度较高的奥赛班部分学生得到了通知,才有资格报名参加赛前培训班。
相比其他学员需要经过地区预赛、复赛两轮选拔才能进入全国总决赛,这家培训机构的学员只需要达到机构规定的选拔标准,就可以报名参加暑期赛前培训班,进入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的选拔权本该由赛事评审委员会把控,但培训机构却能以协办方的身份直接“送出”入围者,让机构学员享受到机构外学员无法获得的巨大“福利”。难怪培训机构在各种禁令的制约下,依然人气爆棚。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在“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部分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录取或者升学的依据”。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成绩与中小学招生挂钩的行为”。但在择校热度不减的背景下,各类竞赛的排名、奖项依然是升学的“敲门砖”,各种变相择校从未停歇,相关的暑期培训班也受到家长的追捧。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校外培训热潮仍未真正‘降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年5月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专项治理工作已进入部门联动、集中整改阶段,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推动配套改革完善,加快形成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记者 佘颖 曾诗阳)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