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火热“出圈” 下班后送自己去上兴趣班
目前,夜校已“出圈”。
155:1,这是前不久浙江省文化中心“国艺学校”春季班报名抽签结束后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剪辑课程的报名比例。 75门公益课程中,虽然每人限选两门课程,但吸引了6万多人报名。
73万人,这是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报名以来最高同时在线报名人数。最终,只用了10秒,112门课程就全部填满。
不少网友感叹:“上课比买演唱会票还难!”
“白天工作,晚上上课。”如今,这股风潮已经席卷全国多个城市。 “夜校”这个颇具时代感的名词,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夜生活。
类别取决于抓取
3月11日晚19时,初春的杭州,傍晚的空气略显寒冷,浙江省文化中心多功能厅却热火朝天。
在这里,文化中心春季班第一堂唢呐课开始了。老师是浙江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国潮音乐制作人薛天龙。 “听到有近 500 人报名,我感到很震惊。”
这是薛天龙第一次教夜校。他计划用8个小时的时间对16名抽签的学生进行教学,并用唢呐演奏《菊次郎的夏天》、《男人应该坚强》等歌曲。
上课前,他询问了同学们的职业情况。其中一些是室内装潢师、公务员、会计师和集装箱物流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共同点是,大家都与唢呐杆无关。薛天龙对此的解读是:“这说明唢呐等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
唢呐班是省文化中心今年新开办的晚间班。据省文化中心艺术培训部怀老师介绍,从去年秋季班到今年春季班,省文化中心根据流行趋势不断丰富夜校课程类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增加了越剧、古琴、唢呐、冷瓷花艺、绒花制作等传统文化培训。我们还新增了短视频剪辑、咖啡、手语、无人机航拍等热门品类。
“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英语兴趣班,精准对接供需。”怀老师说,一年前,省文化中心在小红书上开设了“文化中心小前台”账号,并建立了微信和小红书粉丝群,以便及时听到大家的最新诉求。如今,微信粉丝群有10个,小红书粉丝群8个,每个粉丝群有四五百人。 “比如今年新开的越剧班,年轻戏曲演员陈丽君走红后,很多人在群里留言说想学。”
夜校火的不只限于文化中心。在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张云云说:“2023年秋季,晚自习班有34个,今年春季学期增加到52个班。课程覆盖面扩大,增加了古琴、琵琶、传统养生功法、太极拳。 英语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举办的晚自习都是公益性的,免费的。那么夜校火热“出圈” 下班后送自己去上兴趣班,收费夜校怎么样?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朱兆轩告诉记者,学院夜校的课程已从2023年10月第一期的16门课程增加到今年的20多门课程,收费从1500元不等至1800元。目前,他们已经快满了。 。
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听建议”。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朱兆轩举了个例子:“比如去年的皮革课,有同学建议压缩理论,增加实践,所以今年老师修改了教案;再比如,如果有人想学玻璃制作,我们就有需要的话就去找导师吧。”
更贴心的是,为了方便更多人,除了校园内的上课地点,国美还将上课地点拓展到了天目里等商业中心。
3月12日晚,国美夜校“光雕塑·综合材质创作”开课。课程由现任国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严锐和国美视觉传达硕士毕业生李珊珊授课。 “这是今年的新课程。本来担心雕塑对于普通人来说会很难英语兴趣班,没想到却是满载而归。还有上海学生的特色课程!”
夜校的商机让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寻求转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课程。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夜校管理者”已经开始出现。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帖以创建群组并与机构建立联系。和老师,召集三五个学生,一周内就可以开始上课。
夜校轮回
“夜校热”似乎是轮回。当前的这种趋势实际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以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友会教育研究部的名义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工人夜校。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夜校成为最有力的支撑。到1964年,通过夜校等学习方式,全国文盲率从80%以上下降到33.6%。
今年90岁的杨奶奶年轻时是浙江丝绸一厂的车间工人。她还记得工厂举办晚自习时,大家带着自己的凳子、纸和笔一起上课的热闹场景。
“车间里的日常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很积极主动。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文化单位高中毕业的老师,教识字、历史。”杨奶奶说,她小学毕业英语兴趣班,上夜校。更多的是提高文化水平。直到今天,她仍然非常感谢当时的夜校。它开阔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知识,让她受益终生。后来,杨奶奶逐渐从车间工人变成了办公室经理,甚至还担任了家乡丝绸厂的厂长。
改革开放后,许多高等院校顺应时代的需要,开设了夜学院,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也为新入职的青年员工提供在职培训。人们利用业余时间提高知识,努力获得更高的文凭或证书以从事更熟练的职位。
一套工作服,一个布书包,是当年年轻工人上班的标配。 60多岁的于大爷当时在一家省级企业工作。他说:“我们在去夜校的路上撞到了,打招呼时常用的一句话是‘去哪儿?你拿到证书了吗?’”他记得,拿到职业技能证书后,每个月都可以得到额外的补贴。
当前的“夜校热”可以追溯到2018年左右的上海。当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将课程分为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两个板块英语兴趣班,开设了桥牌、花艺、品酒等课程,逐渐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
与过去注重素养和学历相比,如今的夜校课程更加宽松。 1995年出生的小王报名参加了雕塑班,她说:“我送自己去上课就是为了玩得开心。”
据潘通博士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从识字班到学历教育,再到现在兼顾兴趣爱好和职业技能,每个时代夜校的普及都是恰逢其时。
“比如现在的夜校热潮中,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让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另一方面,年轻人普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更愿意培养自己的品质。”
与过去洋溢着启蒙精神的夜校不同,如今的夜校氛围更加轻松,教授的更多的是休闲实用技能,是生活的拓展、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的感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朝晖认为,“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更多的人可以进入高校完成学业”。因此,夜校的课程与陶行知的生活的距离就是教育、社会、学校的理念又近了一步。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夜校的兴起体现了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叠。
汲取能量
记者随机询问了数十名报名夜校的年轻人。
包容性是夜校最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看来,花“白菜价”就能得到一个“大师班”,非常划算。有人戏称夜校为“兴趣班世界里的迷雪冰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夜校只是入门课程,他们可以用更少的钱甚至免费去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门槛低,质量有保证,非常划算。”朱兆轩说道。
确实,大多数政府或大学举办的课程,老师都很专业,备课认真,教学水平也不错。课后,学生们也会在班级群里积极解答问题。以国美电器为例,任教的老师都是学校的老师,或者是学院的硕士、博士和优秀毕业生。
放松是年轻人上夜校的另一个原因。工作很忙,职场也很忙碌。去一个轻松的环境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学习一些“无用”的才能,是很多人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种现象很特别,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工作之外的生活。”潘通表示,当前的“夜校热”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它让年轻人回归线下,或者重新拾起遗忘的爱好,或者在培养新兴趣的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对于他们来说,夜校提供了一个非功利的、能够满足他们精神寄托的避风港。
杨龙龙,34岁,是一名保安。去年,他报名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慈善书法夜班。 “跟老师学习了书法的历史,临摹、批注后,我发现我身边有这么多热爱书法的人。虽然现在已经下课了,但我还是每天都上课。我出版了字帖练习,并与一些学生保持联系。”
朱兆轩表示,中国美术学院还计划在夜校开展线下社区活动,周末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爬山、写生、看展览。这不仅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也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在互动中,吸收更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量。
朱兆轩认为,现在人们需要寻找生活的确定感和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出路。这或许就是今天夜校的意义。
把生活的窗户开得更大一些,就会有更多的阳光照进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