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35岁开始学英语,去16个国家英文演讲|不熬鸡汤只讲方法
钟南山院士今年确实火了,从他在回武汉的高铁餐车里午睡的照片开始,84岁的钟南山院士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
放眼未来,全国人民每天都在关注新闻,等待他的指示。从2003年到今天,他再次成为我们的希望。
随着对钟南山院士关注度的提升,除了每天新闻播报的权威演讲外,钟南山院士的众多荣誉头衔、他的养生之道也被人们津津乐道。
甚至他35岁开始学习英语,2003年曾到16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英语演讲、毫无压力地与外媒交流的事实,也被网友挖出。
但让人惊讶的是,钟南山院士的流利英语能力,却是通过一种很蠢的方法练成的……
1. 从最终目标出发,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谈论口语时,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指向“什么是口语”。观察我们的母语使用习惯,会发现在日常情景和正式场合,我们的措辞是不同的。日常对话越简单、越接地气越好,但在正式场合,比如演讲、研讨会等,我们需要更加书面化、更有逻辑性。通常,我们会选择在不同场合练习开始学英语,但钟南山院士是如何做的呢?
钟南山院士1979年通过努力申请到了公派去英国留学开始学英语,但是他在大学里学的是俄语专业,对英语一窍不通。
当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以及课堂学习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但不久之后,他就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学术讨论、课堂演讲和日常聊天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是从最终目标出发,抓住一切机会,在任何情况下大胆发言。
钟南山院士一直以来目标明确,执行力果断,他很清楚自己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要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但他更清楚,抓住每一个发言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把自己置于终点的境地,假装自己已经是一个能够流利交流的英语母语人士,并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成长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其实方法很简单,每天和老师问答,每天和英国同学日常对话,就算不刻意去练习不同情境开始学英语开始学英语,实际的环境也会自然而然的帮他区分两种不同情境的口语技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一旦实施,每个人都会遇到两个困难:
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巴、出错、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把这些不可避免的过程看作是尴尬,因为害怕尴尬而不再开口说话,进而停止练习,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口语能力停滞不前。当我们没有熟练掌握某种语言能力的时候,想要用它传达完整的意思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一方面是组织语言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痛苦。为了成长,我们就要在成长的痛苦中奋进。因为痛苦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很少有人能坚持日复一日地练习,更别说坚持几年、十几年了。
也就是说,只要克服了以上两点,口语快速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钟南山院士毕竟忍着尴尬和痛苦,把笨办法化为秘诀,掌握了现在的优秀英语。
2. 以错误为灯,每天写作
钟南山院士的英文写作水平之所以突飞猛进,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他父亲的帮助。
从到英国直到离开英国,他每天都会用英语给父亲写一封信。父亲还会在回信里附上儿子的一封信,用红笔一一纠正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结构工整、行文流畅、意思准确的句子,或比较地道的表达方式,父亲都会在旁边标注出来。
能用英语和父亲书信往来,让钟南山院士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大增。尽管一开始信里满是错误,但他一点也不在乎犯错,因为爸爸的行为让他意识到,只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能以自己的错误为光,让以后踩到的雷区变小。
从钟南山院士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除了主观努力,还需要他人的帮助,毕竟学习是一个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输出掌握知识,通过批改提高能力的过程。
我们现在的时代钟南山:35岁开始学英语,去16个国家英文演讲|不熬鸡汤只讲方法,通讯比1979年方便多了,教育资源也比钟南山院士当年拥有的丰富多了,我们不需要像他那样跨越好几个国界去借用资源。
总结来说,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无非就是“不停写+不停改”,简单却很难,方法虽然笨,但有效。钟南山院士就是靠这个方法,终于无压力地阅读国外学术资料,用英文写学术论文。
“永远有自己的追求,做事严谨踏实,只要有这两点,你就会不断进步,取得比我们更多的成就。”
这句话是钟南山院士送给他孙子的,但笔者相信,这句话也可以送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钟南山医生35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但他至今仍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名誉博士、《英汉日图解医学词典》的主编,并发表了无数国际论文。
我们说好了不做鸡汤,只讲方法,但钟先生的经验和方法本身就像一碗鸡汤——知道终点在哪里,然后朝着终点走去。如果还有什么要解释的,那就是朝着终点走去!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