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高伟老师2023专访来啦!
“拥抱语言之美,畅谈职场之路,敲开技术之门”
方高伟个人资料
十年英语工作经验,
两年国外工作经验。
百万字的翻译经验,
持有二级翻译证书。
系统学习英语发音,
目前专注于翻译技术。
努力发挥语言优势学英语比较好的软件,
对外传播中国声音。
1. 拥抱语言之美
问题1.你系统地学习了英语发音,你在微信平台上的背诵和配音作品也很漂亮。 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是许多外语学习者的梦想。 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吗?
很荣幸接受这次专访。 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学习和实践经验,简单谈谈个人感受。 所谓“看千剑而知兵器,奏千曲而知音”。 总的来说,我认为语言习得(包括英语发音)需要经历四个过程:observe(多维观察)、perceive(深入理解)、extensive(大量练习)、improve(持续改进)。
关于背诵,我想你指的是莎士比亚的All the World Is a Stage(《随心所欲》人生的七个阶段)。 我发在微信平台上的背诵版是我差不多练习了180遍后脑子几乎没用的结果。 即使把这段话录下来,我也会时不时地背诵几遍。 我又读了一遍。
之前有老师分享过一句话:“发音其实是语义在声音上的体现,不仅仅是表象,而是理解文章意思的外在表现。” 接下来,我将给出一个总体概述。 说说这段音频从0到1的过程:
(1) 摆脱语言障碍获取双语文本,参考权威英语词典、VOA、BBC等解决生词和发音问题(包括重音位置,同一个词对应多个部分时的对应读音)演讲等),并做好记录,以备日后参考。
(2)体验原文反复朗读并同步录音。 阅读过程中,结合中文译文,仔细体会原文所传达的信息、语气、情感等。 录音回放过程中,注重单词发音的准确度、朗读的整体流畅度,以及对原文情感的还原。 花费。
(3)从原声素材学习:通过观看对应的影视作品和国外声咖的朗读,可以体验不同的人对这个素材的理解和声音诠释。 这时候要注意节奏、停顿等。
(4)有效输入后输出:朗读+录音+听录音+自纠+朗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在我看来,准确的发音是口语流利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上过程,谈谈我的体会和建议: 说到英语发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学英语比较好的软件,唱得好和发音好似乎有一定的联系。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对英语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声音的热爱。 我有一个唱歌的习惯,从背景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起,我就会仔细聆听,了解歌曲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体会每一个停顿、呼吸等。直到那时,在我看来,几乎是和原来的声音一样。
大学期间没有看美剧的习惯,所以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积累大量的双语影视语料库。 我只是以我喜欢并感到舒服的方式阅读文章。 在国外工作时,我需要与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交流,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的母语是英语。 为了看懂他们的(字面)意思,我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来熟悉大家的发音习惯。 为了减少他们发音习惯的影响,也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毕竟听说是相辅相成的),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英语发音。 在获得要领的前提下,多次练习房高伟老师2023专访来啦!,反复练习,见效,最终耗时16个月,通过音频讲解课文复习全过程+体验要领+实战练习(多次重复有效练习)+反复对比+(通过镜子、屏幕等)检查发音是否饱满到位等+形成口语记忆+灵活运用,完成8分钟语音练习。 粗略估计,每个词句的有效练习次数不少于500次。
另外,我在整理这次采访的文稿时使用了语音输入,语音输入的结果也会告诉我们我的发音是否标准。 许多语音识别工具如果发音不清晰和完整就无法识别单词,至少目前是这样。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积极拥抱技术,通过技术赋能的表现。 为了让我的外国同事明白我的意思,我不得不改变以前的“高考英语作文习惯”,从句中从句和30到40个单词英语句子。 关于通俗易懂的英语,最大的经验和收获主要来源于《 英语 Lessons》和《Principles of Conciseness》两本书。 这也为我在大唐电力印尼电厂项目中从事现场翻译打下了较好的口语基础,也让我在从事国际(贸易)风险时能够与英语同行顺利交流管理和控制。
综上所述,关于英语口语,我最想说的是有效感知、有效积累、长期坚持。 在听好发音,掌握发音要领和韵律节奏的前提下,要不时重复多次有效练习,仔细揣摩所传达的信息、语气、态度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不同的词。 同时用双耳仔细聆听原声和自己的录音,观察自己是否做到了齐声,最后形成肌肉记忆和潜意识记忆,做到不用动脑就能脱口而出。 如果之前输入了错误的读音,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就越固化,以后更难改正。
问题2.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是一名工科学生,但您一直在为自己的翻译梦想而努力。 是什么促使您对外语和翻译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多年前访问上外时,那座刻有梦想、信念、爱(Dream, Faith, Love)的雕塑至今记忆犹新。 我想用这三个词作为我的回答。
和很多热爱语言、想做翻译的朋友一样,我从小就很羡慕那些陪领导出席重要场合、提供翻译服务的大翻译,渐渐有了做翻译的想法译者。 在中小学英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很快建立并保持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英语发音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喜欢写作和唱歌。 从小我就希望自己能把英语写得更好,英语发音更好。 当然,现在看来,这种“目标”只是浮于表面,华而不实。 不过,至少从一开始,我对英语的态度就是百读不厌,也正因为如此,我逐渐养成了比较好的英语写作和阅读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的积极性越多,我们就越能把语言学好。 后来,一直到现在,我对英语的热爱并没有减少。 自始至终,我对英语学习的信念可以概括为“good is better, keep improving, never stop, never stop.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说到翻译本身,因为喜欢英语,想做翻译,大学毕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英语工作(翻译为主)。 在职场上,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在工作(包括翻译)过程中,要以目标为导向,加强对行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研究、思考、学习和应用。 关于英语和翻译的习得,有老师说要活在英语中,活在翻译中。 受此启发,我在过去8年中使用的大部分计算机系统和软件都有英文界面。 在为自己营造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接触不同领域的双语表达。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查找资料时有时用英文,有时用中文。 通过对诱导词的不断尝试、优化、调整,可以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语言转换和思维转换,我也一直乐在其中。
2.谈职业道路
问题3、在大唐电力印尼电厂项目做翻译对您来说是一次独特的经历。 在这段经历中,除了提高你的语言和翻译能力,你有什么感悟可以和我们分享?
总的来说,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锻炼,尤其是及时有效的沟通(注意语气得体)、快速反应、快速角色转换、快速整合信息等方面。另外,通过项目实践,我对整个电厂有了系统的初步认识。
(1) 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协同作用。 在尽早与不同相关方建立信任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联系相关方,促进沟通,以达到需方预期目的。 由于各方的出发点不同,沟通时需要有意识地厘清各方的利益和关切,然后以适当的方式传递必要的信息。
(2) 信息化管理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设备,能够快速分类整理项目文件(纸质版+电子版)。 格式规格等越统一,后期处理起来就越容易。 但是,虽然我当时能够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但由于对办公自动化和批处理方面的工具和技术不了解(也没有意识),还是花了很多时间。 直到近几个月通过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语言服务行业等公众号了解到了一批翻译技术大咖,才恍然大悟。
(3)自学能力:加强合同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整个制度和项目管理流程,提高综合判断力和决策力。 有时因为对项目的具体维修内容不是很熟悉,需要各部门负责人配合我,告诉我哪些文件可以一起归档。 由此可见,加强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要,最好形成知识网络。 另外,开会时要注意不同发言者提到的内容,分析其中的逻辑和利害关系。
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
挑战一:不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 这时,我一方面向专业负责人咨询确认,另一方面也积极在网上搜索双语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尽可能充分理解信息点后,翻译成英文,力求让别人看到英文就知道在说什么。 同时,在前期项目人员总结的现场词汇双语对比资料的基础上,我也积累了自己的375页的双语语料库。 这可以说是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收获之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词虽然有官方或标准的表达方式,但在实际项目中,还是需要根据项目现场的标识,对这些词进行“本地化”,尽量加工成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和。 并不是一味追求精准。
挑战二:开会时听不懂也听不懂“印尼英语”。 为此,我借助语言学习网站50languages提供的资料,通过英语学习了印尼语。 虽然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掌握很多常用的印尼语表达,但是在听印尼语的过程中,试着去了解说话者说话时的感受,从这个到另一个,想一想印尼人会不会把印尼语的感受转化成英语对话。 和当地人进一步交流后,发现果然不出所料,他们说英语的时候竟然还夹杂着印尼语! 经过长时间的“磨耳朵”,我逐渐适应了当地的英语口音,对不同发音的识别能力也有所提高。 同时,在熟悉印尼语影响的同时学英语比较好的软件,一些英文单词(尤其是短语)有时是从右往左写,有时是从左往右写,同时,我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利于准确认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问题4、您在公众号文章中提到,一项国际(贸易)风险管控工作对您的思维和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总之,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有效的框架、逻辑和内容梳理,对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对工作结果进行抽样,形成文本操作指南。 具体来说,以目标为导向,动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实时记录总结工作思路、体会、体会等,并定期回顾。
问题 5. 多年来,您担任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并为各个行业的企业翻译。 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感到迷茫,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倍感挫败。 作为经历过的人,您有什么想法可以分享给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吗?
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这似乎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之前很多行业大佬和专家都分享过这个话题,想必大家也受到了启发。 关于这个话题,我最想分享的是2005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我最大的体验就是相信自己,承认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因为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 对我自己来说,除了坚持提高综合翻译能力为主线外,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将以前的工作经验应用到现在的工作中。 另外,作为一名只想做翻译的普通大学工科毕业生,我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并不平坦,甚至有时会感到沮丧。 不过,庆幸的是,我心中有一个梦想。 既然选择了,我不会后悔。 我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同时也不忘勉励自己,终于看到了月光。
在印尼做翻译的时候,临近中秋节,一晚上忍不住写了几句学英语比较好的软件,也算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选择,不要后悔。 从假工科生到工程翻译,掌声和感叹不绝于耳。 一路摸索。 开始看月亮。
人生是一趟单向的火车,有欢笑,有悲伤,也有收获。 永远不要停止用大脑思考,因为你会找到获胜的方法。
回顾以往在英语行业的经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首先要结合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求稳,然后在实现“一专”的前提下,尽可能培养“多能”(如果有能力和精力同时做到更好) . 此外,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功,这三者缺一不可。
3、敲开技术之门
问题6. 经过初步了解,我们发现您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能够专心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 在您看来,继续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从何而来?
说到翻译,很多资深翻译都会说“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各个行业都有了解,对某个行业也要有深入的了解。 这也意味着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广泛研究,不断改进。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语言爱好者,我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动力的源泉自然也就更多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环境因素、需求驱动,自我驱动,危机意识。
一路上,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翻译界的大咖和翻译经验丰富的老师。 他们就像灯塔,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因为要明确自己的翻译方向,不得不通过讲座、沙龙等方式,聆听翻译专家和老师的教导,实时修正自己的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翻译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大海,需要深入探索。
译海无涯,需深挖。 因为想要的太多,甚至只是想当一名翻译,只好主动从书本上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因为想了解原文的信息和寓意,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得不在网上搜索大量相关资料(有时包括采访相关人士),通过文字和视频反复琢磨争取更好的成绩。 还原原始信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期望。 为了适应数字化生活,提高技术素养,我也不得不拥抱科技,努力学习和使用翻译技术……
问题7. 翻译技术是当今外语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转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们注意到您也在努力提高您的技术素养。 在您看来,翻译技术的学习应该如何打好基础?
考虑到不同的人所处的阶段不同,作为翻译技术的入门从业者,目前无法给出比较笼统的回答,只能说说个人感受。 首先,在我看来,翻译技术是用来为翻译工作赋能的。 作为一名翻译,首先要打好语言基础和翻译基础。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适应数字化生存。 作为翻译人员,尤其需要积极拥抱和使用技术,更快更好地完成翻译项目。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开始学习翻译技术。
第三,关于翻译技术的介绍,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行业书籍,北京语言大学的韩林涛先生、上海海事大学的刘士杰博士等翻译技术大师也分享了他们的翻译多平台技术实践系列。 视频。
对我来说,是在2019年从事兼职翻译的时候才开始系统、有针对性地接触翻译技术的,当时用的入门课程是《翻译技术简明教程》(编者按-主任:王华树老师,副主编:李莹老师)。 本书涵盖面广,集案例、实操、技巧、习题于一体。 同时从项目经理、译员、质检等多个角度对“翻译技术概念”和方法论进行指导,非常适合解决翻译项目。 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的成果总是肤浅的,我知道这件事必须要做。
最后,我想说的是,站在译者的角度,考虑到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应该结合(潜在的)项目需求,多维度、全环节培养底层思维和基础素养,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填补空白,努力成为一站式语言解决方案提供商。
问题八: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或翻译项目管理,你学习过哪些软件? 目前使用的是哪一款? 能谈谈您学习和使用它的心得吗?
我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SDL Trados。 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小伙伴要求直接在Trados文件上翻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用这个软件已经四年多了,已经相当习惯了。 关于用户体验,我想谈谈我个人在翻译前、翻译中、翻译后的体验。
翻译前: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加工导入原文,创建(收集)知识库、术语库、语料库;
中文翻译:知识库、术语库、语料库更新、查询记录等;
译后:结合从权威网站搜索到的知识库、术语库(base)和语料库(base),更新翻译中的术语库和语料库。
采访记者:张一扬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