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0000多张西方老照片,拼给你一个过去的杭州
《城市秘密》新增栏目——城市秘密人物,专门寻找在一座城市中拥有无数秘密的人。 他们的人生,或有低谷或热血沸腾,或有波折或顺风顺水,但都历经千帆。 生活已经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 他们讲述的故事,可以给一座城市,也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你我带来很大的启示。 也正是这样一个人,凝结了杭州的气魄和精神。 西湖之魂。
《都市密字》第二张专辑:读传奇。 图书作家、图书创作者、图书销售者、读者,我们将视角转向浙江省整个阅读产业链和生态链中聪明、有趣、有气质、有传奇色彩的人。 在这喧嚣的欲望都市中,他们致力于做一个安静沉思的“低头族”。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细细品味他们充实的内心,提醒自己放慢脚步,留一点读书思考的时间,感受读书之美,感受浙江之香。
全文8875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沉红旗
沉红,杭州人,北京大学英语专业首届博士生,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红教授先后走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稀有珍贵图文资料,编撰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 杭州乃至中国老照片收藏家。
沉红发现的这些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再现了民国初年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 尤为珍贵的是,这些杭州和西湖的老照片不仅时间更早,而且景点最完整。 费培德1910年前后拍摄的西湖名胜照片有西湖全貌、宝石山、保俶塔、大佛寺、北峰峰、六和塔、玉皇顶七星柱、城隍山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它。
20世纪初从小营洲看雷峰塔 摄影:甘博 摄影:沉红
20世纪初之江大学操场 摄影:甘博,图片提供:沉红
2007年夏,浙江大学教授沉红在辅仁大学图书馆首次发现了惠兰中学(航一中学前身)外籍校长的回忆录《人间天堂》。 . 2中学)格列腾。
这本后来被称为“拉贝日记杭州版”的书,清楚地记录了二战期间他亲身经历的炼狱情景: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 “人间天堂”下,“脸色苍白、腹部肿胀的孩子沿街乞讨;被日本兵追赶的妇女们疯狂地逃到屋顶。我们都能听到附近的瓦片摇晃的声音;有人蜷缩着身体在门口静静地死去……”
四年间,格雷顿惠兰中学在杭州站稳脚跟,救死扶伤,收容了近2000名孤儿和数千名妇女,救助了数万名难民。
校长格雷滕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生命的实现依赖于对物质的掌握,那真是失败。
不,生命鲜活的价值在于无形的贡献,
比如,努力工作,减轻人民的饥饿和痛苦,给需要靠信念顽强生活的人带来理想,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同情和慰藉,给肩负重任的人带来希望和勇气。通过鼓舞人心的话语来减轻负担。 受压迫,需要救济和帮助的人。 “
去年10月出版的新版浙江古籍《人世间》中保存的避难所照片。
被此感动的沉鸿循着线索,在母校(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档案中找到了他分别于1938年和1941年寄往美国的两封长信,详细描述了他在杭州。 难民的艰难,日军在杭州的暴行。
沉鸿精心翻译并公开,杭州人的心为之一颤。 随后几年,这个曾经陌生的外国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2017年,为了表达一份来自杭州的感谢,沉红开始寻找葛烈腾先生的后人。 在美国家谱网,他给美国网友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格雷滕夫妇的事迹。 信发出后,许多美国网友自发帮忙,上网寻找他们的后代。 终于,在次年年初,他找到了格雷滕的孙女。
▲ 2017年12月29日,沉红收到一位美国网友的邮件。 信中称,格列腾的直系亲属已找到,格列腾的孙女还活着。图片提供:沉红
或许当沉鸿成为北大英语系第一个博士生,全身心投入中古英语研究时,他没想到30年后,他会站在东西方的交汇点,打捞时间,同时为杭州留下一个独特的地方。 学术的。
从丹麦建筑师艾叔华1937年撰写的保俶塔研究论文中,他在保俶塔建造之初就挖出了内塔的核心。 一百年来,斑驳的塔壁下,仿佛伸手就能触及肌肤。
保俶塔外墙露出的内塔 供图:沉鸿
他从1915年美国女诗人吉莉兰的西湖蜜月之旅中,捞出藏在湖心的英文西湖山水诗:《三月颤》、《湖底精灵窃窃私语》。 古典西湖之美,顺着自然诗意的背景,从苏东坡流向纪丽兰,从一种语言流向另一种语言。 西湖没有来由,只要有它在,自然就会有诗意。
美国东亚艺术史学家马兹拍摄的《三潭映月》由:沉红提供
杭州那些老城的生活好不好,旧世界的山河永远沉寂,都是从西方人的记载中浮现出来,经过他的翻译考证,慢慢打捞上来的,现在逐渐“在世界上发现”。
至今,他已编着相关书籍40余册,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杭州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读物。 他就是沉鸿。
“爱德华库克是一名军官,现在他在监狱里,一天一天,他还是一个样子……” 磁带上播放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故事的标题是《逃脱的人》(The Man who Escaped),讲述了一个英国特工逃离敌人的故事。
十几年后,当沉鸿来到大洋彼岸的牛津留学,在伦敦金融中心的高桌晚宴上认识了一名警察局长,并听到了苏格兰场的诸多内幕,他似乎终于明白了看到故事中的生活。 人们。
时间再次倒流。 大一那年,沉红几乎每个周末都和军官“库克先生”在一起——这是系里上课专用的听音带,大如饼子。
那一年,沉红已经23岁了。 幸运的是,在1977年的北大新生中,他的年龄并不算大。 一个宿舍共用一台老式录音机。 到了洗衣时间,沉红总是要耐心地把磁带卷起来,边洗边听。 一年后库克先生的故事,老沈早就耳熟能详了。
灵感和努力在哪里? 久旱逢甘,老沈又饿又渴。
沉鸿是个读书人,却生在一个看不懂书的时代。
作为“文革”第一批中学生之一,沉红毕业后原本留在杭州市第十中教书,后进厂培训,成为西湖伞厂的一名工人工厂。
父母都是英语老师,家里的英语小说成了沉红自学英语的开端。 雨果、狄更斯……后来,他读了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裘德是一位住在牛津附近的农民,想去牛津大学。 于是他自学拉丁语,终于有机会进城参观牛津大学。
“他的身世,和当时的我如出一辙。” 读着小说让人心颤,沉红就是那个向往北大的雨伞厂工人。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
机会来了,自然是又饿又渴。 以至于同宿舍的男生一度开玩笑,质疑他是否还有感情和欲望。 匆忙问起,沉红会郑重其事地回答:“人有的情怀,我都有。” 据说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在北大同学的回忆中,沉红刻苦学习,堪比苦行僧。 殊不知,此时的他,就是那片刚泡好的龙井茶叶,在翻滚的热气中渐渐展开。
沉红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前合影留念。 供图:沉红
1990年,我整理了北大图书馆的西洋珍本。 当时,他刚从牛津访问归来,回到母校任教,开设了“西方书目与版本研究”课程。 汇集了燕京、中法、中德等多所学校资源的西部善本库,橱窗里堆满了很多书,解放后无人问津。 图书馆里满是宝物,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首先,这些书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夹杂着法文、德文、葡萄牙文等多种语言的书籍,当时很少有人看得懂。 其次,整理大量陈旧过时的图书,即使在图书管理员看来也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
各种语言他都不懂,沉鸿却觉得自己在宝库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每一天都像是在历险,随便翻翻就是一件宝物。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从外国文献中看到了杭州昔日的模样。
那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出自美国传教士David N. Lyon所著的《Hangchow Journal 1870》(Hangchow Journal 1870),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皮市街(今皮市巷)的集市故事。 生活。 从小在那里长大杭州英语介绍,沉鸿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异域视角的讲述,让他又多了一份陌生和新奇的感觉。
沉红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将2000多本西方善本一一整理,终于完成了图书馆交付的任务,并发表了一篇关于2000多本西方善本的内容和评价的文章图书馆里的书。 报道,刊于《北京大学学报》。
只有当你理解了问题,你才会知道答案的含义。
1999年的一天,一个学生跑到沉红那里反映说,学校操场一角的地摊上有几元钱的帝国大学书籍。
沉红知道不对劲了。 一问再问才知道,这几百本价值惊人的旧书是从北大图书馆出来的——图书馆员不知道它们的价值,就当废纸卖了。
读书是一种能力,爱书更是如此。 沉红连忙找到图书管理员,尽力告诉你,我辛苦了半天,才从里面找出一两份。 回头一看,低价卖出的不少。 你觉得我受得了? 馆长下令将这些书全部收回。
其实,他早在两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1997年,正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筹备之际,沉红第二次访问哈佛归来,再次受托整理图书馆的西文图书。 出乎意料的是,他在书上看到的许多旧照片都已经被撕掉了。 为此,博物馆配备了扫描仪,并请沉红将照片转为电子版保存。
就这样,博物馆里积累了一批清末民初的照片。 2000年举办老照片展,震惊了历史系的许多老教授。 这些老先生在这里学习了一辈子,不知道周边还有这么好的照片。
80年代,医生是稀缺物种,沉红是北大英语系的第一位博士生。
放弃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恰逢其时,我的导师李福宁在美国结识了古英语圈的资深人士、牛津学者布鲁斯·米切尔。 就这样,沉红终于在1988年拿到了国家奖学金,第一次出国。 他成为布鲁斯·米切尔教授的学生,在牛津图书馆日日夜夜度过。
但如果你认为学者是乏味的,那你就错了。 沉鸿买书,自然有买书的办法。 周末,我去书摊或教会慈善书店寻找旧书。 这些地方很便宜,挑出好的杭州英语介绍,转卖给买旧书的书店。 靠着这样的差价,我终于没花一分钱他用10000多张西方老照片,拼给你一个过去的杭州,带回了好几百本好书。
一年后,沉鸿回到北大,开设了“西方书目与版本研究”课程。 这是牛津大学的基础课程。 研究文学手稿,必须知道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在什么纸上杭州英语介绍,是如何印刷的……”以小说家和印刷商塞缪尔·理查森为例。有时他对自己的小说不满意,他会修改内容他每次发表,都修改了十几次。”
先弄清楚哪个版本最好杭州英语介绍,然后才能判断这本书的价值。 每到一个地方,沉红都会去当地的二手书店,有时候5块钱就能买到不错的二手书。
▲Book Barn是美国康涅狄格州著名的售卖旧书的镇岛。 镇上有十几家书店,沿街也有书摊。 距离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约八英里。 许多中国访问学者专程到那里买书。图片提供:沉红
在布达佩斯的一家旧书店里,他偶然发现一本 1566 年的拉丁文书籍,写在羊皮纸上,内容是关于宗教历史的,书口处刻有金属扣,至今保存完好。 沉红爱不释手,花了1000元左右才把他接回家。
1566 年的书 © Urban Secret
他曾在塞纳河边的一个书摊上捡到一批牛皮旧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754年出版的《堂吉诃德》,只卖几十法郎。
他还买了丹麦哥本哈根一家即将关门的书店打包出售的最后一批旧书。 它们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封面上的书票仍然完好无损。 一本书只要两三块钱。
在一百多年历史的图书中,藏书票依然如新。 © 城市秘密
还有一次,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附近的一个小镇闲逛,看到一家二手书店,就进去问店员有没有和中国有关的书。 找了半天,店员拿出一本《新旧中国:中国三十年的个人回忆与观察》。 打开一看,是六和塔重修前的旧照片。
沉红一眼就认出了这本书。 他在北大图书馆见过。 作者是曾在杭州生活过的传教士穆亚德。 他用中英双语创作了许多作品,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生活。
1865年,他从宁波走水路来到杭州,沿途的经历让他大开眼界。 当他即将到达目的地时,书中写道:
“轮渡快到码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句中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窥天一角。”
《新旧中国:中国三十年的个人回忆与观察》沉红收藏 ©城市秘密
重建前的六和塔 图片提供:沉红
店员报了20镑,沉红觉得有点贵,犹豫了一下。 走了之后,越想越后悔,还是回头买了。
后来,沉鸿这样形容穆亚德:“他凭借着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成为了沟通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老沈做的不是一回事。
在《城市志·杭州:1793-1937迷失在西域记忆中的杭州》等书中,沉红记录了他在图书馆一角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白皮肤杭州人”。
2019年底沉红《城市物语·杭州:1793-1937杭州西游记》出版
他渐渐养成了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一个人,总要问,有没有关于中国的书? 你有杭州的老照片吗?
1793年,第一个为后人留下西湖写生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 1796年,荷兰大班范巴兰举办西湖山水画展; 1936年写下《论杭州保俶塔建造史》的丹麦建筑师艾叔华……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画杭州城外的运河和寺院。图片提供:沉鸿
1907年,英国画家李同和在断桥上画了一幅西湖水彩画。图片提供:沉鸿
几乎每一次搜索和发现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2012年,沉鸿与美国总统塔夫脱的后人合着了《东望:1905年美国政府代表团访华的秘密》。 一次偶然的谈话透露,塔夫脱的这位朋友是甘布尔的孙子。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民国老照片,都是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布尔拍摄的。 长期以来,这些照片的存在鲜为人知。 直到1984年,Gamble的女儿在家里的一个鞋盒里发现了大量玻璃底片照片,这些照片是她去世多年的父亲制作的。
在塔夫脱的牵线下,沉鸿结识了甘博家族的后人,并受他委托将甘博家族1908年来华时拍摄的杭州老照片编辑出版成《西湖百象》 ——民国初年美国传教士甘博拍摄的杭州老照片》。 2016年,沉红去美国时,还拜访了甘布尔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任研究员的外孙女。
沉红与甘博孙女 供图:沉红
甘布尔的朋友美国传教士费佩德也与求道者沉鸿有过一次有趣的邂逅。
费培德曾任之江大学校长,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直到1945年才离开。他的《杭州-浙江行程》(Hangchow-Chejiang Itineraries)是外国人来中国必读的一本书。
沉红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了一些他在杭州的老照片,于是上网寻找他的后人。 2006年,沉红调到浙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费佩德的侄子。 侄子把费佩德孙子的邮箱给了沉红。
《杭州-车江路线》
孙子罗伊·休厄尔对祖父知之甚少,也从未去过中国。 刚刚听妈妈Janet说起了遥远的“故乡”杭州——她生于西湖,长于西湖,在西泠印社学习书画,并在浙大礼拜堂订婚,“直到她写回忆录时到了晚年,她仍然认为自己是杭州人,尽管家里没人听得懂她的杭州话。”
祖父过世后,留给祖父的照片有1000多张,他没有仔细研究,就一直放在箱底。 好在罗伊是个摄影爱好者,底片都保存完好。 直到三十多年后,一封来自中国的邮件,重新揭开了这段隐藏已久的往事。
2007年,罗伊应沉红的邀请来到杭州,带来了祖父的1000多张中国老照片。 我沿着爷爷《杭浙游记》中的5条旅游线路,一条一条地走着,去了妈妈回忆录里提到的地方。
2007年,罗伊·休厄尔夫妇跟随祖父费佩德的路线,与沉红一起游西湖。图片提供:沉红
但实际上,在这千多张照片中,真正属于杭州的只有一百多张。 鉴定和整理过程漫长而复杂,很多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难以辨认。
面对照片,沉红带领两名研究生一一核对自己的位置。 为此,沉红还请教了杭州老房专家钟祥平等多位专家。 有的时候,虽然照片上标注的是杭州,但没人能确定它的位置,最后还是被淘汰了。
以 Fepped 一家在湖边的地址为例。 上个世纪初,之江大学新校区落成后,家里还买下了一块空地,盖起了私人住宅。 建成后,据说成为当时杭州内城区最高的建筑,共三层。 一楼是教堂活动场所,二楼以上是费佩德家族的住所。 这座标志性建筑在 1960 年代被拆除。
Fepped杭州老家的前世今生©City Secret
为了认清这个地方,沉红和他的学生四处打听,最后通过司城教会的牧师,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教会成员,终于认出了照片中的家乡就是现在的家乡。工人文化宫所在地。
2009年,在终于理清了老照片中包含的100多张老杭州形象后,沉红和罗毅联手举办了老照片展。 随后,两人合作出版了《天成的记忆: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沉红与罗伊·塞维尔合着《天城的记忆: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在费佩德家族的往事中,沉鸿本来就是一个旁白和介绍人,没想到自己竟然站在了故事的另一端。 在某个时候,这个故事也会与他的生活发生交集。
在罗伊提供的老照片中,有一张1908年育英书院全体师生在校园内的合影。大家坐在小操场上,身后是几栋小教学楼,校园视野开阔. 很久以后,沉红才明白,这个校园就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
1908年育英书院全体师生在校园内合影。图片提供:沉鸿
育英书院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 1911年,学校由大二巷迁至钱塘江畔,成为之江大学。 大二巷原校址后来成为杭州正泽学校的校园。
1947年,正泽学校迎来了一位来自浙江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的年轻教师,他很快就任校长。 他就是沉红的父亲沉恒寿先生。 他们一家当时就住在这所学校。
几经变迁,门牌号从数据尔巷19号改为数据尔巷8号,又成为今天的数据尔巷15号。 幸运的是,核心没有改变。 今天,它的名字是杭州离休干部(工人)大学。
数据儿巷15号现状 © 城市秘密
90年代,沉红曾在北大授课,以老照片为主,重温历史的AB面。 但是要看懂一张图并不容易。 将图像作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从另一个侧面读历史,沉红一直是“图像证据史”的先行者。
2003年去了布里斯托大学,沉红本来是以研究中世纪英国文学为目标的,到了那里却临时调转了枪口,在大学图书馆顶层图书馆泡了半年——沉红发现 整整一面墙都贴满了数百册的《伦敦新闻画报》。
这本以图片为主的英国周刊,自1842年创刊以来,先后派画家和记者来华,从而记录了大量近代中国的第一手现场影像资料。
1857年7月18日刊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散居伦敦画家的中国画速写。
西方记者报道的内容和视角往往与我们通常的历史观点不同。 仔细看完之后,沉红想把这里的中国古老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17年间,他翻译并撰写了数百篇文章,其中翻译之难,连他这样的专家都始料未及。
例如,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攻打广州,从香港沿珠江上来,途经数百座军事要塞和分布密集的珠江支流。 这些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专有名词,重新翻译成中文远比想象中的麻烦。
我们当时的地图往往没有详细标注支流,100年后支流的名称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现在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少数炮台外,其他的就更难自行考证了。 为此,沉红还请教了多位相关人士。 显然,涉军问题的披露总是让人担心。
这么多信息,沉鸿一度想放弃。 后来,另一位出版编辑找上他,希望沉红把《伦敦新闻画报》的内容编出来。 沉鸿终于咬牙照做了。 As a result, the series "Chinese History Lost in the West" has been published in 7 volumes,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unfinished contents.
"Chinese History Lost in the West" series compiled by Shen Hong
In 1991, Shen Hong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visiting student at 英语 Depart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order to earn tuition fees, he first went to the art library to work for a year, looking for books, cleaning, and then worked as a cashier in the law library for three years. After a few years, I went through all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Shen Hong looking for books in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Library (Baker Library) Photo provided by: Shen Hong
"In foreign countries, libraries serve readers wholeheartedly."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domestic libraries, it is often like entering a maze. Many precious materials are not put into the right hands, and they are just thrown in the corner of the library where no one knows.
In terms of openness alone, there is still a gap in the domestic comparison. "Domestic libraries sometimes have 'local protectionism'." For example, Shen Hong applied to consult a batch of books from the year he was transferred to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manager of the library replied to him, "We need to study this and see if it can be borrowed." So far, Shen Hongyi has been wait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is is why Shen Hong still prefers to spend a lot of time in foreign libraries every year.
▲Part of Shen Hong's library card. In addition to Harvard and Oxford, libraries such as Yale University, the British Library,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OAS,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Royal Danish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all have many collections related to China, and they all left In the footsteps of Shen Hong. © City Secret
Recently, Shen Hong Studio cooperated with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to select 2,000 photos from the 17,000 photos kept by German photographer Heidar Morrison, and compile them into a series of books according to 6 different themes. The first book has been written, the theme is "Funerals and Weddings in Old Beijing", which contains many old funeral customs in Beiji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may be a shocking picture that we have never seen before.
Up to now, Shen Hong has compiled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50 books.
In his computer, there are still thousands of old photos whose time, place and context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When he sees the old photos that have not been resurfaced in the world, new research is on the agenda.
Shen Hong, a book digger, has never stopped, wandering all over the world, constantly looking for books, reading books, and publishing books, and all his efforts are directed in one direction: his hometown. His hometown is hidden in the fragrance of books.
Some works published by Shen Hong©City Secret
Shen Hong's house has an attic. Going up the wooden stairs, there are several rows of "Tongtian" bookshelves, as if you have walked into a certain library. On his bookshelf, there are mostly foreign language books that we can't understand. 英语 , Latin, French, German, Shen Hong is a world reader. "He started from China and 'wandered' to the world,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nd finally 'wandered' to China, to his hometown Hangzhou."
In the attic echoed the sound of books, many of which were rare and unpopular. They were once on the shelf, in the dust in the corner of the library, and on the street stalls, and no one cared about them. But one day, they meet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find their readers, so they are no longer "ordinary".
Shen Hong's study © City Secret
Recommended Books: Works/Translations by Shen Hong
"City Tales·Hangzhou: Memory of Hangzhou Lost in the West from 1793 to 1937"
"West Lake Hundred Elephants - Old Photos of Hangzhou Taken by American Missionary Gambl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Memory of Tiancheng: Old Photos of Hangzhou West Lake taken by American missionary Fepp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Abyss of Buddhism/Lingyin Collection: Old Shadows of Modern Hangzhou Temples"
"Chinese History Lost in the West: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42-1873) as Documented in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Chinese History Lost in the West: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26-1949 Recorded in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Chinese History Lost in the West: A Complete Photo of the Old Beijing Imperial City"
"Looking for 1906-1909: Late Qing Architecture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Late Qing Images: Modern China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