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科学家李飞飞:让机器有分辨事物的“眼睛”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飞飞:让机器拥有辨别事物的“眼睛”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电 题:美籍华裔科学家李飞飞:让机器有“眼睛”辨别事物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很难找到像人工智能这样让人兴奋又不安的科技发展。如果机器拥有了“自主意识”英语从零开始,人类将面临怎样的世界?在各类科幻作品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
与文学的天马行空想象不同,被誉为“AI女神”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李飞飞给出了严谨而冷静的回答:“人工智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现阶段机器能够完成的任务非常简单,离文学艺术的想象还非常遥远。”
近日,由凤凰卫视等主办的“华人影响世界盛典”在北京举行,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谷歌云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科研领域获奖者。
在颁奖典礼上,李飞飞谦虚地表示自己“不配获得这个奖项”。她说:“如果把人类科学史比作一条长河英语从零开始,我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很幸运有前辈带领我们前行。”
事实上,李飞飞是AI界的知名人物,她所从事的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领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让机器能够“看见”并识别物体,推断物体的三维形状,甚至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情绪、动作和意图。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机器想要“读懂”这些信息绝非易事。为此,李飞飞于 2007 年启动了 ImageNet(图像识别数据集)项目,旨在为计算机图像识别构建庞大的数据库。目前,ImageNet 上已有数千万张经过人工筛选和标注的图片。
ImageNet 物体识别竞赛于 2010 年至 2017 年每年举办一次,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参赛者。该竞赛致力于确定哪种算法能够以最低错误率识别数据集中的图像。它被许多人称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奥运会”英语从零开始,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ImageNet项目也让李飞飞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回首过去华裔科学家李飞飞:让机器有分辨事物的“眼睛”,这位如今成为业界焦点的科学家,成长经历可谓坎坷。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北京,16岁随父母移民美国,从零开始学习英语,为了凑足学费,在餐厅当过服务员、清洁工,还开过洗衣店,生活艰苦却有尊严。“我并不为这些事情难过英语从零开始,因为父母也很辛苦,我们只想在这里活下去。”
1995年至2005年,李飞飞先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她选择了当时并不怎么热门的计算机视觉领域。ImageNet项目启动时,该项研究不受欢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最困难的时候,她曾开玩笑说自己“正在筹钱重开洗衣店”。
外界常常给李菲菲贴上“篮板手”和“励志”的标签。她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尽到自己的责任,诚实面对自己内心想要从事的事业。”
人工智能的发展至今只有约60年,但公众对其发展前景却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工智能的未来究竟如何?它将如何与人类的未来互动?李飞飞认为:“无论机器变得多么聪明,它都会体现和代表我们自身的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会保持活力。”李飞飞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带到未来的科技中,让人工智能“散发出温暖”。(完)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