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学习两门外语,一边拿古诗文阅读大赛金奖 上海:外国语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上外附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汉语学习活动。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近,一本名为《中国古典诗词200首》的小书在上海火了。来自江苏南京的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戴先生在地铁上遇见一位正在读这本书的中学生后上海学英语最好的学校,找到了上海的一所外国语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我想看看一所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如何吸引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戴先生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上海地铁四号线。当时,一位穿着外国语学校附中校服的女孩正在认真地阅读名为《古诗词200首》的校本教材。 “地铁车厢里,大家都在刷手机,只有我旁边的学生,在纸上读着古诗词。”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丽峰发表了题为《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边学习两门外语,一边拿古诗文阅读大赛金奖 上海:外国语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向全社会普及经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非常重视传承。”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上外附中的传承和传播目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可行性。
外国语学校学生每年古诗朗诵比赛获奖
校本教材《中国古诗词200首》作者、原上外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秋根介绍,这本教材是他和8位年轻语文教师于2009年编写的。
本教材收录了先秦至明清古诗词200首,并辅以“注释”、“引言”和“链接”,对诗词中涉及的释义、典故、表现手法等进行讲解。 。学校所有七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可以使用它。早课时背诵。
上外附中是一所初高中七年制中学(上海学制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记者注)。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杨洁篪、崔天凯等著名外交家均出自该校。该校要求学生精通英语,辅修或主修一到两门外语,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不过,该校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每年还能在上海市中学生古诗词比赛中获奖。每天早上的古诗朗诵是少不了的。
“外语学校要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国际预科人才,只有扎实的民族精神基础,才能走向世界。一只脚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另一只脚才能迈得更高,走得更远” ”上外附中校长杜跃华说。
如何从大量的经典诗词中筛选出200首经典诗词?李秋根为教研组老师制定了一套标准: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各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诗作;诗歌表达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张文记得,当时的八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介绍。 “基本上第一稿就被李老师杀了。”李秋根的要求是,阅读内容应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上海学英语最好的学校,不能抄袭现有的网上资料。
七年来坚持让中学生每天早上背诵古诗词,是上海外国语中学附属中学的“秘诀”。 “学习古诗词,会对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如何使用它,更是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达到全面的了解。”李秋根说道。
上海外国语附中中文教研组组长钱晨表示,外语好的学生不会有不好的语言能力,“因为他们有相似的语言学习能力”和习惯。”在已举办20余届的上海市中学生古诗词散文朗诵比赛中,该校学生屡创佳绩,年年获奖,多次获得团体金奖和个人奖。 “一度,我们学校的参赛者占虹口区参赛者总数的三分之二。”钱辰说道。
学生办诗社的“古风化”
七年来每天背诵古诗词,可以在一些学生的心中种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种子。
三(一)年级学生董思成是《古诗词200首》的“忠实粉丝”。由于反复阅读,书页已经泛黄、皱巴巴的,所以他还给书包上了一层书皮。
“以前我并没有特别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这200首诗的背诵让我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古诗词的节奏,然后才真正沉浸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中。”现在写诗已经成为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董思成初中时就加入了诗歌社,并担任过两届上外附中诗歌社社长。曾获上海市中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一等奖。
诗社成立于2014年,当时的定位是专注于现代诗歌创作。在上海外国语学校附中,有数十个学生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课。因为喜欢古诗词,董思成在2020年当选诗词社主席,他加大了古诗词在内容创作中的比重,诗词社迎来了“古化转型”。
学生每月自发选择一个主题。大家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悟进行创作,然后精选诗社成员一年来的优秀作品,编集成书。除了原创创作外,诗歌社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朗诵。每个学生都会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感兴趣的诗歌。有时,还会翻译中文和英文诗歌。
“花下堂堂喜见你,无闻无言清明。双曲无词无曲,两目同频同韵。黑鸟舞不停。”响应节奏,字母风如其名般振动。我什么时候再和你讨论卷轴?”董思成今年荣获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三等奖。获悉获奖后,他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浓缩成一首七言诗。
“子华计划”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钱晨表示,像董思成这样语感非常好、数理化水平也很高的学生,在上外附中就读的情况并不少见。 “语感的培养,包括外语和汉语,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努力。”
据悉,除了七年早读古诗词、背诵外,学校还在初中、高中实行七年“四经”学习教学:初一一年级读“四经”。初二读《西游记》,初二读《水浒传》,高中一年级读《三国演义》,高二读《红楼梦》。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外附中就开展了四大名著的“全书阅读”活动。那时就是“鸟瞰”。读完整本书后,你完成了每部经典的100个问题和答案,形成了对作品的完整理解。
2005年至今,学校从“听、说、读、写、译、表演、研”七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读完经典著作后,组成阅读小组,确定研究方向,通过论文、课堂展示、成绩展示,最终达到对经典作品全面细致的理解。”钱晨说,校本教材《古诗词200首》对“四大名著”的广泛运用和研究上海学英语最好的学校,构成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子话工程”。
董思成今年已考入芝加哥大学。他经常与上外附中原诗社成员尚玉坤学长交流“如何在美国大学讲好中国古诗词”。这位大四学生已经加入了南加州大学的诗歌俱乐部。这个诗歌俱乐部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用各种语言和体裁写诗,然后将它们编成诗集。
这让董思成非常期待。他还计划入学后加入美国大学的诗歌社,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 “我希望让世界各地的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下通过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内涵和意象很好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肖元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上海学英语最好的学校,长期研究语文教学。他认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自学汉语工程”是一次充满智慧和深情的教育。 “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其课程建设不仅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精神。”肖元奇表示,外国语学校要从国际课程中寻找有价值的先进课程体系和要素,转化应用到适合中国学生培养的课程建设中,“必须走引进来、引进来的道路”。融合、转型、创新。”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信。”肖元奇认为,无论去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必须明白“中华文化是你的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