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之变
从今年开始,所有进入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都将花一到一年半的时间学习通识课。长江大学今年新生实行一年集中教学、集中管理。两校的做法与去年备受媒体关注的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类似。有评论称,复旦学院开创了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先河。 “通识教育”是这些学校希望达到的目标。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长江大学的改革,与几年前国内多所高校实施高校大规模招生培养密不可分。通常是同一系的专业组合,录取以一个专业类别为主。专业培养的目标很明确通识教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之变,就是“厚基础、广口径”,或者说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
这些学校的改革无疑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的教职工。他们坦诚地承认了改革过程中的困惑、艰辛和不足,但同时也表达了改革带来的后果。惊喜。
复旦学院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借鉴国外高校住宿学院的做法,继承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实行新的书院式管理。图为2005年开学典礼,3700名新生对校旗庄严宣誓。刘畅/照片
从学分制到通识教育:本科教育的飞跃
复旦大学于2005年开始实施一年制新生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4个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实行通识教育的大学住宿学院。
浙江大学的招生还是以专业为主,部分招生以专业为主,但今年新生重新排列,分为文科、理科、工科、文科、理工科、理工科六大类。艺术和设计。
长江大学设立了一年级教学部。从2006年新生开始,实施“1+3”人才培养模式。本科一年级学生实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
三所大学的新生第一年全部或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其实之前在一些小区域也有过类似的实验。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浙江大学的“朱可珍班”、南京大学的“基地班”等,这些班的学生在入学后一到两年就选修课。 ,不分文理,然后进入专业学习。 .
从复旦大学的改革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的改革进程。 199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学分制建设,将学校专业划分为13个专业学科,实行“通才育人、班本教学”。
1999年,学分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是“通过选课开放专业和学科,从而形成跨学科教学机制”。
2002年全面调整课程结构——全校课程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基础文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基础文科教育为主体的通识教育主要特色教育课程体系。 2002年还实行转专业制度。
最后一次飞跃是在2004年,学校在审议《全面实施文理基础教育方案》后作出决定,“2005年,保持现行的专业招生模式,先设立文理学院,对新生实行不分专业管理,再落实新生不分专业录取的决定。
对于浙江大学来说,去年是朱可珍班开课20周年,值得更多关注。朱可珍班每年选拔入学前100名学生,不分文理科,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浙江大学举行了全校讨论大学零基础英语怎么学,主要讨论朱可珍的课是否可以推广到全校?答案是肯定的。 2006年1月,浙江大学发布了《关于制定2006-2008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方案的原则和意见》。口径和跨文化。 2006~2008级本科生,要求所有新生完成48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第一年:首先了解大学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打破专业的限制,不分文理学基础课,重新安排和改革所有课程,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哪些课程应该在第一年选修,以及第一年需要哪些课程。添加什么类等等。
复旦学院最彻底,完全放弃专业课程。一年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程,分为4个“学习发展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公民教育计划”和“知识补课计划”。一方面,“学习发展计划”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了解学科前沿; “大学导航计划”开设了校史、学术专业介绍、大学理念等课程,让学生真正熟悉大学,了解各系专业。内涵; “公民教育计划”针对学生身心成长,包括礼仪教育、“介绍家乡”、感恩关爱(教师节、春节感恩节)等活动;以及数学、从零开始的汉语等课程来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
不难看出,除了英语等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复旦大学一年级课程更多的是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浙大一年级的课程也以通识课为主。除外语、计算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军事外,其他分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传播与领导力、科技与设计。
长江大学一年级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课”、体育、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社会调查。
有趣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大一课程中,了解学校、专业和大学本身是教育的重点。前两年,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类培养的学校,将邀请专家、名师、教授给学生讲学,介绍大学和专业前沿。相关信息。
他们都认为这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大学的组成,大学可以给学生什么。此外,现在专业的内涵也在迅速变化。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都不是很清楚,很多都是跟风。因此,对专业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
课程体系的难点:核心课程正在研究中
学制的变化是一年到三年,或者两年到两年的时间表的变化,但真正的变化是课程。学校已经确定了一年级和二年级课程的方向,但是教师的课程怎么改呢?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勇说,他之前的课程是《中国通史》。学校实施通识培训后,他的课程改为《中国文化概论》,成为文学院的必修课。侧重点不同。过去主要讲史实,现在更注重文明和文化内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师根据自己原有的课程和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积累,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大规模培训面对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较多,因此专业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较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最新方向和前沿课题。
虽然第一年的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和浙江大学教务处处长楼成富都表示并不完美。熊思东直言大学零基础英语怎么学,课程改革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复旦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目前的公共选修课由各院系定制,部分为复旦大学改进。 2005年11月,复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成立,研究复旦大学的核心课程。复旦党委书记秦绍德在中心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心要立足现实,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开展通识教育研究。秦绍德还表示,复旦已经引进了一套完整的哈佛教材进行研究,并将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浙江大学也是如此。楼成富介绍,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前,他们还研究了美国几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例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涉及7大类11个领域大学零基础英语怎么学,而麻省理工学院则有17门通识教育课程,占学位要求的二分之一。学校还将这些顶尖的本科教学课程编成两卷,研究其核心课程。
大规模招生的难点:只能循序渐进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副主任沉亚男不能忘记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实施大规模招生之前的那段时间。课程与上一课不同。前两年,所有学生都选修同一门课,每个专业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专业的老师都认为他们的课程应该在头两年教。材料学院开了很多次会议,大家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不仅考虑选哪门课,还要考虑学多少学时,学多少学分,先学哪一门,后学哪一门,哪个基础更好更重要等等,有时连续很多天讨论到10:00到12:00。决定作出后,上报学校进行初审。学院根据意见修改后,最重要的环节是由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包括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然后进行修改和审查。沉亚南说,教务处一方面要监控他们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参与一些修改意见。 “过程很艰难,牵扯到的老师也很辛苦。”完成整个计划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北京科技大学在2004年,只有材料学院实施了大规模招生。 2005年增加到4个,2006年到未来几年没有变化。沉亚男表示,其余学院中,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和日语专业不能按专业类别招生,应用科学学院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专业不能招生。按大类招聘。不可能,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还在沟通。
武汉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普通类学生,当时只有一所学院。到2006年,按19个专业门类,共招收14个学院54个专业,涉及全校半数专业。
浙江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也实行大类。经过几年的晋升,现在三分之二的专业都按照大类招聘。
每年招生时,很多学校都会公布今年学校新增的哪些专业会并入招生大类。也就是说,这些学校都在分步推进大类招生,很少有人能一步到位。
武汉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宋朝阳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要不要分门别类地尊重教学规则。他们的做法主要是基于学院的意见。招生办公室将与学院讨论,然后与教学部门进一步讨论。讨论,最后向学校领导汇报。至于未来,宋朝阳表示他肯定不会用行政手段,只会用学科本身的发展,所以现在没办法给出时间限制。
浙江大学的改革分两个层次,新生通识教育和通识招生。楼成富说,有些专业“还没有搞清楚思路”,但学校方向已经确定,这些专业最终会进入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招生在招聘时非常有利。沉亚男说,材料学院原本是北京科技大学最好的学院之一。近两年,因为没有专业,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武汉大学。宋朝阳说,水利水电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是按专业招生的,每个专业的招生情况也很好。水利水电类当年效果明显,申请人数较多。候选人看到,他们招的人越多,他们就越有信心,分数高的人越多,生源就越好。 “只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了。以前招10个人,现在是4个学生10个学生,加起来我们就招了40个学生,有利于学生报考。” 。”
专业选择:流行 vs 不流行
复旦大学和长江大学都是按专业招生,这意味着他们的课程改革主要涉及第一年的招生,主要课程变化相对较小。但熊思东表示,复旦的目标是在几年内不分专业招收新生。学生只需申请复旦,通识教育一年后,即可选择专业。
在复旦大学自由选择专业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楼成富表示,浙江大学将从明年开始实施100%的专业转专业。当然,经过几年的实践,在2002年之前,5%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转学,2002年为30%,2005年之后为50%。
夏家平,浙江大学2005级学生,从比较火的管理学院调到不太火的农业生物技术学院,主修风景园林。夏家平说,他家在林场,紧邻生态园,从小就对植物和园林设计感兴趣。一进入管理学院,我就感到非常失望。我学的课程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多,技术基础少,和他预想的不一样。所以打算转专业。夏家平有两个机会,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末。第一学期,他没有转学,因为学校规定他要转50%,而且他在班上的成绩应该在上半年,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他不符合要求。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上学期末申请转学大学零基础英语怎么学,顺利转入景观专业。
记者采访夏佳时,他已经上了一个月的课。他觉得“现在的课程很有趣”,虽然还是要补上五六门课,还要学以前没接触过的小品。
夏家平也表示,转学热门专业并不容易。申请者多,成绩要求更高,如每科80分以上。事实上,任何转专业的学校都还是要经过考核的。今年复旦为2005名普通教育后的学生预留了550个名额,506人申请,最后不到300人成功转专业。大一结束时,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可以申请全校转专业,但名额只有40个。
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他们的专业。压力最大的部门是“冷门”专业。北大在研究是否将元培班的教学方式扩大到全校时,还涉及到自由选择专业的问题。哲学系的老师们都很担心。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另一所大学人文学院实施大规模招生。两年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专业。结果,100多人选择了中文和社会学,只有20人选择了历史系。大部分还在安排中。
从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情况来看,虽然名额越来越多,但学生在转专业方面也越来越理性。比如浙江大学今年公布了99名学生转专业,但复旦的申请人数也低于预期。 ,有的从流行变成了冷门,有的从冷门变成了流行。
宋朝阳说,每年都有一批对武汉大学这个看似冷门的考古专业感兴趣的高素质学生报考。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自由选择专业的数量与原先设计的数量相差不大,只是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增加了20人,学生人数无机非金属的其他专业减少了20个。其他三个专业与往年相同。
楼承富也表示乐观。未来,学生会从更多的角度来选择专业。例如,冷门专业较少,但被推荐读研究生的机会要大得多。 20多人中可能有八九人能保证读研。 .
记者 温新红 李爱华 2006-10-17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