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高考英语发展史》第二期:进击的英语听力测试
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四项技能。过去的英语教学以阅读和写作为主,故有“聋哑英语”之称。但进入21世纪后,“聋哑英语”越来越盛行,已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需要。当时的教育界普遍认为,英语学习的灵魂是“交际”,仅仅作为一门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考试科目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在“指挥棒”上加上“听说能力测试”。虽然英语试卷中出现了一些试图考查考生“听说能力”的题目,但实际效果只是“纸上谈兵”,当然,考虑到各种条件所限,高考显然不可能考查“说”的能力,但考查“听”的能力在当时还是可行的。
1. 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诞生
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发布,并于1996年在全国所有高级中学统一使用,该大纲在“考试与考试”部分明确提出“考试形式应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听力测试”等内容,为使考试内容符合1993年版《课程大纲》的要求,指导中学英语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93年启动了“在大型考试中增设听力测试”的相关研究。凭借在中考中开展英语听力测试的实践经验,英语听力测试在1997年的广东省高考中“亮相”。
图片来自网络
2. 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推广
1999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发[1999]3号)中指出大学英语听力1,在推进“3+X”学科设置方案过程中,“英语将逐步增加听力测试”。
2000年1月,教育部向各省招生考试机构发出《关于在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目中逐步增加听力考试内容的通知》(教育部考试厅[2000]1号),明确提出,我们将采取分省逐步过渡的办法,力争三年内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完成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改革。具体过渡办法如下:
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向各省市提供了四种类型的高考英语试卷供选用:(1)有听力部分且占试卷总分20%的试卷;(2)有听力部分但听力比重只占试卷总分13%的试卷;(3)有听力部分但听力比重只占试卷总分13%的试卷;(3)没有听力部分的试卷。同时,试卷题目和听力部分的主录音是分开提供的;(4)没有听力部分的试卷。
200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向各省市提供了两种类型的高考英语试卷供选择:(1)有听力部分且权重占总试卷20%的试卷和(2)有听力部分但权重只占总试卷13%的试卷;一些条件尚不成熟的省份可以选择(1)的试卷,自行去掉听力考试内容大学英语听力1,对剩余试题进行加权评分。
200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只提供了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试卷总量的20%;一些条件不成熟的省份仍然可以自行删除听力考试内容,对剩余题型进行加权评分。
部分省份如在2003年以后仍不打算在高考英语中增设听力测试,须于每年1月底前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全国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提交专项报告,详细说明理由。
2006年以后,任何省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在高考英语中增加听力测试。
2003年,全国各地将英语试卷统一为听力试卷。随着英语听力的加入,英语试卷在题型上进行了较大调整,语音题、对话完成题等试图考查考生听力能力的题型都因“主旋律”而改变。这份试卷的到来,让他黯然退出了试卷界。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并非易事,最大的难点在于考试的组织,每年英语当天,各地考试组织者都会紧张到极点,直到听力录音结束才如释重负,仿佛整个考试就此结束。原因很简单:听力,他们真的怕出问题!几乎每年的高考英语考试中,都会出现听力设备故障、环境干扰、磁带问题、考试工作人员等失误等原因造成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从2005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外语听力考试不再是全国统一考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教育情况自行决定外语听力考试形式、时间和评分方式大学英语听力1「高考专题」《高考英语发展史》第二期:进击的英语听力测试,并在招生时将成绩提供给相关高校。无听力部分的英语试卷由各省自行选择。直到2013年,无听力部分的英语试卷才彻底退出高考。
1985年,上海率先取得自主出题权,开始了漫长的改革试点之路。2002年,北京宣布开始自主出题,中国高考自主出题全面拉开序幕。随着自主出题队伍的不断扩大,高考出题进入改革阶段。当时,英语的题型还算比较稳定(单句语言知识题、完形填空题、阅读理解题、短文批改题和书面表达题),但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1,非常必要的听力测试却开始“跳来跳去”。与此同时,对英语在高考中重要性的质疑声也愈演愈烈……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专题——《高考英语发展史》第三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