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
在祖国的北方,就有这样一所来自“大荒”的师范学校。在66年的耕耘中,已有37年的农村办学历史。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乡村印记。东北抗战联合国精神,培养了它的坚忍不拔和红色气质……这里不断打磨着师范教育的基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上”、“留”得住的乡村教师。为国家“好好教书”,圆了无数A国男孩的梦想。
“东方极点”抚远、“北极”漠河、“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黑龙江18个边境县都有这所学校的毕业生默默坚守。时至今日,每年学校仍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黑龙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
这所学校就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一批批师生愿意充当不朽的“北疆红烛”,以教育的力量投身乡村、守卫边疆。风雪严寒不会摧毁他们教育的初心,岁月的流逝不会磨灭他们育人的使命……
农村办学37年
从“大荒”中崛起的师范院校
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角的牡丹江师范学院。迎接2024级新生、祝福教师节的温馨横幅和标语随处可见。新生们正在进行军训,运动场上响起了铿锵有力的欢呼声。口号。傍晚的校园里散步,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里传来激动人心的校歌旋律……
“在荒野中锻造的精神是永恒的,肩负着祖国的神圣使命。您引以为傲的名字是老师,我们忠于教育事业……”江雨欣,2024级化学专业新生。化学化工学院,她和同学们正在排练校歌《神圣使命》。 “我从歌词中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感受到了祖国对我们的真诚托付。”
校史馆内陈列着大量文献、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汉语言文学英语,生动地展示了学校的历史、理念和独特的“大荒”精神。
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校、北安师范学院、宁安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四个时期。其37年的乡村办学历史,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文化,“自强不息、励志创新”的“大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图强。
位于宁安市东京镇的“大荒”旧校址,默默地诉说着学校的历史故事。当时,学校借用宁安良种繁育场作为校园,只有一栋近200平方米的砖石办公楼和数十间韩式茅草房。一位学生的打油诗记录了当时办学的艰苦条件:“韩国大炕,灰尘飞扬,凉水洗脸,就像挂淀粉一样。”
1977级校友、著名作家韩乃音曾这样描述自己在“大荒”求学的岁月:“我进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学校灯光昏暗,我背着行李偷偷看了一眼,原来灯都是蜡,地上都是泥土。”
面对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学校提出了“以校建场、以场撑校、场校融合”的口号。全体师生克服困难,晴天劳动、雨天上课,实现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正是在这个时期,“大荒”精神形成,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力量。
1995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迁至现址,结束了农村办学的历史。岁月变了,但精神不变。在“大荒”精神指引下,该校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教学背景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早在2006年就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21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
这所学校从农村远道而来,希望更多的毕业生下乡。 “学校58个本科专业中,有18个是教学专业。作为一所来自农村的师范学校,我们必须把教师教育作为第一责任,让更多的毕业生服务农村。”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浩表示,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利用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协同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乡村教育情操,培育农村能人“下去”、“留住”和“教好”。老师。
“红烛”之光照亮乡村教育之路
“让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成为一颗好种子,让每一根燃烧的烛火点亮天上的星星。”正如校歌《神圣使命》所唱的那样,不少毕业生选择坚守乡村,愿意做“北疆红蜡烛”,点亮乡村教育的璀璨星空。
黑龙江省安达市人民镇中心小学,窗外传来优美的童声合唱。音乐舞蹈学院2013届毕业生、音乐老师张宇正在指导孩子们大声唱歌。秋日温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脸。
在这所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乡村小学,张宇和同事于2019年创办了“乡村孩子”音乐班,为热爱唱歌的乡村孩子创造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今年4月11日,张宇回到阔别多年的校园,为300多名学生党员代表讲授专题党课,分享扎根基层的经历。听到这感人至深的话语,学弟学妹们的眼睛都红了。
“正是在学校的四年训练,让我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让我选择扎根农村,用所学带动农村孩子通过音乐、勇敢提升自信心。”追求他们的梦想。”张宇表示,他将把教孩子们的合唱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希望学生们乐观自信的态度能够像蒲公英一样影响更多的孩子。
《长大后我就成为你》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情。多年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师资。有的学生因为老师在这里毕业而申请来这里,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任教。当“以前是导师,现在是同事”体现在现实中时,“长大后我就是你”有了更具体的表达。
在北安三中,文学院2021届毕业生、教师刘欣欣正在给一个50多名学生的班上语文课,黑板上写得工整。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学校2008届毕业生,她经常和我们分享她的求学经历。”刘欣欣说,她如愿成为了老师的师妹。毕业后,她回到了母校,与老师成为了同事,这让她既兴奋又兴奋。有成就感。
“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心里感到非常温暖。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常感兴趣,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公费师范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葛绍瑞说。毕业后,他将回到家乡东宁任教,用辛勤的劳动回报家乡的培养。
“学校多名教师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专业技能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有扎根农村的意识,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穆棱一中党支部书记高伟耕说。
一组数据体现了该校毕业生返乡、助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4年4199名毕业生中,2289人留在省内就业,866人到省内县(市、区)及以下就业……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2024年就业数据显示,留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的一半汉语言文学英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工作在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金课”筑牢乡村教育根基
牡丹江师范学院以农村师范教育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教育科学学院2021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赵悦正在认真听吴传刚老师讲授的《乡村教育振兴》课程。
“我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最后一节课,老师要求我们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们轮流汇报、交流,加深对家乡、对本省的了解。”赵粤表示,这堂课包括乡村振兴案例解读和乡村教育。基础理论等内容,让他们参与分享家乡建设理念,讨论农村教育问题。
“我们是省‘双一流’特色学科——乡村教育的主要发起者和承担者,以学校37年乡村办学经验为基础,通过‘理论’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服务乡村。” +练习'。”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海英介绍,学校构建了包括农村教育专题研究、农村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等20门课程组成的农村教育学科体系,涵盖学士、硕士两个培养层次。
“我们学校从农村起步,又回到农村,培养一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需要一批优质课程作为基础支撑。”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殿伟表示,近三年来,学校共建设了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施工场地;仅2023年,就获批《教师语言艺术》等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位列全国181位,领先同类院校。
“‘离散数学’是数学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从立项到送审,历时一年。老师们利用寒暑假重点打磨课程,还聘请了国家级专家。”级课程专家完成不少于十轮的深度打磨。”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一流课程《离散数学》负责人王兰表示,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打造一流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1级学生孟慧轩表示,课程还引入了实践环节,通过计算机实验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吸收。
乡村教师与高校师生的“双向奔波”
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乡村教学经验的教师、现任哈尔滨116中校长的马建平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被邀请到一所大学给师范生授课。去年11月,她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接受“国培计划”培训。由于她在培训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对乡村教育的深厚感情,她受邀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教育初心和教学经历。
“农村孩子渴望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扎根农村教育第一线。台下这些师范生即将走入农村教育岗位,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马建平说,乡村教师既要能啃菜根,又要能干大事。你必须静下心来,从关注每个孩子的细微需求开始。
“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巨资,改善教学环境新华每日电讯:“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提高教师工资,交通更加便利。”马建平说,她传授了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明确了乡村学校的成长路径。
“听课时汉语言文学英语,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他们传达了乡村教学的第一线声音,让我有了扎根乡村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公费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杨东说。
乡村教师走进正常课堂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常态。 2020年9月,牡丹江师范学院成立黑龙江农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开展职后教师教育。 “我们以服务乡村教师、乡村校长为己任,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已培训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书记、校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2万余人。 )”。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明利介绍说,仅近三年,就培训了来自13个市、18个边境县的4095名乡村教师。
如何将师范生职前教育与乡村教师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牡丹江师范学院探索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充分发挥职前教育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国培计划”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为师范生授课,让职后培训学生反哺教师教育,学校师生都有机会获得深入农村教学前沿,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们培养的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都有十几二十年的乡村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他们是我们培养有乡村情怀的师范生非常宝贵的资源。”王明丽说,自去年11月以来,他们已连续4期邀请6名“国培计划”学生为师范生进行专题讲座。 “乡村教学第一线的感人故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培育乡村教育情怀的‘思想政治大课’。”
此外,牡丹江师范学院派出13名硕士生导师到黑龙江省海林市所辖中小学工作,将农村学校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和教育经验带回。
“临时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推进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英语,理论短板仍需填补。”担任海林市柴河高级中学副校长的应用英语学院副院长王霞表示,在调研农村教学时,满足专业知识需求后,我们及时调整了培训计划,比如加强学生口语训练,增加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比重。
携手提升质量 描绘农村教育新蓝图
推动教师教育协同质量提升,离不开教学设施等硬件支撑。 8月19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智能黑板、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一应俱全……这座智能化、多功能的教学设施获得了中央预算超亿元投资支持,帮助学校聚焦师范教育特色,改善教学条件。
405教室,米春霞老师正在讲解“真核微生物概述”章节。教室里有多个大屏幕,帮助学生更好地观看课件。在大楼内的大数据指挥中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各个教室的课程开展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时分析。
提高办学水平还需要软件支撑。教育部“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于2022年2月启动,牡丹江师范学院入选国家重点支持的32所师范院校之一。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大学共同发展,助力提升办学水平。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特色。
牡丹江师范学院选派8名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选派10名研究生、20名本科生到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黑龙江分中心落户牡丹江师范大学,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在东北师范大学等集团高校的精准对接和协助下,更多协同育人成果初显。
“去年9月到今年7月,我到东北师范大学读同一专业,广泛学习了文、史、哲等课程,也参加了很多讲座和硕士、博士毕业答辩,拓宽了视野。”我的视野并巩固了我的专业基础。”文学院的韩老师说道。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学生徐小苗说。
“今年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实践,选派10名师范生前往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深圳、大连三个基地参加深度教育实习还有哈尔滨。”牡丹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兵表示,这标志着双方开展的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工作不断深入。
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李春江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的推进事项。旁边还贴出了58个本科专业的“四级英语通过率”、学生考研录取率等“率”情况,这些内容是学校开展“四级英语通过率”的具体出发点。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谈及学校未来发展,李春江表示,学校将以教育部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2.0为契机,重点关注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提升农村教育、地方语言文字等。和文学,细化和加强师范专业。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智能化、数字化平台,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效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