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小学校外教育覆盖面达100%
每条街道都有外教活动场所
西城区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着力优化外教布局,均衡资源配置,完善外教功能。 从数量上看,每条街道都有校外活动场所,每个学区建设了1~2个青少年综合活动场所,让学生和普通群众就近享受便捷的外教服务。 在质量上,西城注重以学区为单位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向基础薄弱学校倾斜优质外教资源。
此外,西城区持续加大教育机构建设和改造投入。 区不断改善外教条件,积极拓展办学空间。 三年来,外教机构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累计投入18544万元。 对于个别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要坚持挖掘内部潜力,建设新型教育机构。
2012年,面对小学招生高峰和学校用地紧张的压力,西城区坚持利用小学用地,投资近亿元新建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新大楼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原建筑的三倍。 设计功能齐全,设施齐全、先进。 规模和功能位居全市前列,再次为外教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西城区坚持不求拥有而求使用中国校外教育,科学统筹区域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外教机构办学功能,打造校外教育机构。为外教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西城区教育系统已实现跨学段、跨学校、跨类别的资源共建共享。 各学部之间、学校之间、职教与外教之间的教育设备设施互联互通、使用。 区内中小学2个专业音乐厅、1个专业剧场、310个实验室、101个图书馆、各类专业教室510余间等教育设施全部面向外教开放。
除校内资源外,西城区还开放共享各类区域文教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让西城区内的科技、艺术、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辖区内可服务外教。 目前,全区2个青少年科技馆、9个国家级剧院、5个文化宫、近百个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场所向外教开放,极大拓展了外教发展空间外教。
外教的丰富多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师资队伍。 西城区充分挖掘和共享学校、家庭、社会人力资源,促进教师资源共享。
外教机构教师在完成本职职责的同时,还深入学校进行指导中国校外教育,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中小学教师在讲授好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精心设置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外教活动。
此外,西城区还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发挥家长志愿者作用,邀请部分家长进课堂讲课、辅导,为学生开展外教活动。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文化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开学一课”和“三进三百”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名人学者进校园、百国学进、百武场进校园、百无基因人进校园),教育引导学生励志成才中国校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 以上四类教师为外教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数量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当天,督察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西城区外教工作情况。 在当天区政府各委局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各委局如何落实外教工作成为督察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区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委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外教每年都被纳入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建部分外教机构也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区文委负责人表示,区文委大力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积极对接学校和“非遗”传承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此外,区文委还开展了“推动正版图书进校园”活动。 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校外教育,今年部分资金将投入青少年活动,组织青少年走进科普教育基地。
督察组对西城区的做法表示赞赏,并对西城这个教育强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督察表示,科技教育是目前很多学校的特色,但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层递进地开展科技教育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西城区可探索科技教育连贯性。 ,为城市提供经验和借鉴。
■区县亮点
菜单课程搭建实践平台
西城区政府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丰富,为外教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西城区不断创新外教理念,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外教、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协调互动、和谐共赢。 同时,我们也坚持从大教育视角、大资源视角、大人才视角审视和定义西城外教。
西城区将外教覆盖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市学校少年宫”让义务教育各阶段的孩子们课后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的外教资源,参与自己喜欢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 目前,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支持下,西城小学外教覆盖率已达100%。
西城区的外教也注重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截至目前,外教已开设四大类、20余个学科、近百门课程,建立3700个课外活动团体和社团。 菜单式的外教课程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搭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实践平台。
■典型经历
三年建成10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
2014年,西城区提出《西城区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方案》(以下简称“城市宫”方案),投入专项资金,统筹教育资源。 下午3点30分后,辖区各中小学将设有少年宫。 成为少年宫,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学校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外活动,实现校内教育的高度融合。校外教育,解决外教场地不足的问题,扩大了外教资源的覆盖范围,实现了外教从“建宝塔”到“建广厦”的转变。
“经过两年的实践,‘城市宫殿计划’呈现出三大特点。” 西城区副区长陈宁表示:一是覆盖面广。 在2014年确定的第一批15所“城市宫殿计划”试点学校的基础上,2015年西城区所有小学纳入“城市宫殿计划”,2016年将覆盖所有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领域,实现“三年内规划建设10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的目标。 二是注重教育均衡。 “城市宫殿”计划坚持将外教机构、大学、社会单位等优质资源向发展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的学校倾斜,使“城市宫殿”计划成为这些学校新的增长点,让每一位西城学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三是强调资源优势整合。 在政府的协调和推动下,“城市宫殿”计划集中校内外各方优质资源,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校外机构资源、大学资源和家长资源,现有资源的广泛性质,以及资源的专业性,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新平台。
■实地考察
北京159中学:6名学生拜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1月26日下午,考察人员一走进北京159中学教学楼大厅,就被面塑、豫式草编、大厅里摆放着复活节彩蛋画、曹氏风筝、北京灯笼。 “我被项目作品所吸引,驻足欣赏每件作品。
李亚明校长向视察人员介绍,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成果。 他说,学校现在为学生开设了14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每学期开设12至14门课程,每班约20名学生。 课程每周三下午 3:30 至 5:05 举行。 目前西城:小学校外教育覆盖面达100%,初一、二、三年级已有450余名学生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占学生总数的94%。
“我们学校的外教有健全的管理体系,课外活动纳入课程,固定教室,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李亚明校长表示,学校按照课程计划、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评价等方式开展课外活动。 设计。 使课外活动更加系统、完整、科学。
走进159中学的教室,记者发现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老师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活跃的课堂受到了督察人员的一致好评。
非遗课程校园活动为非遗人传播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技能,从而爱上了非遗项目。 继承的目的就达到了。 部分课程,如豫式草编班,课程结束后,继任者邀请学校领导见证并举行拜师仪式,正式收6名学生为新徒弟,为继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课后学习这项技能。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