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的真正好处到底是什么?你绝对想不到—驳“英语无用论”
本文耗时 9 小时 31 分钟阅读。如果您觉得还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英语是“葡萄”——如果你吃不到葡萄,你就说它们是酸的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学习英语的行列,“英语没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比如下面这条微博:
总结一下,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不需要花那么多精力去学英语,只需要聘请一个专业的翻译团队来为我们翻译就可以了。
此帖之所以能得到部分人的支持,无非是以下两点:
1.它击中了一些人的痛点:
英语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很差,综合成绩不理想,讨厌英语,总梦想着把英语科目从中考、高考中取消。这些人看到华千芳的反英语立场,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很容易附和她的观点。
2. 如果你不能吃葡萄,你就说葡萄是酸的:
讽刺的是,认为英语没用的人,一般英语水平不高,也没有体会过学习英语好处和乐趣,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用不到英语,所以容易产生英语没用之类的负面想法。其实,英语没用只适用于那些不会摘英语“葡萄”的人,而对于真正会摘葡萄的人来说,学习英语的好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那句老话“高亢的音乐不受欢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葡萄”并不酸——学英语的真正好处
微博上很多人指出了这篇文章的荒谬性。这里我想补充三个新的观点来进一步说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1. 翻译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在很多关于学习英语的好处的讨论中,被多次提及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译者的影响。如果译者对原文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就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这种扭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叫“意义扭曲”学英语好处,一个叫“文化扭曲”。
意义扭曲,就是俗称的“翻译错误”,是由于译者的理解错误而造成的。目前,外国畅销书的中译本在我国图书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翻译质量不容乐观,“意义扭曲”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2011年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工作是提前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在中信版本的翻译中,处理如下:
我们的责任是先一步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此处翻译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原文中时间状语“before they do”修饰的是“they're going to want”,译者却误以为是修饰主句中谓语动词“figure out”的时间状语,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们的工作是帮助消费者在知道之前思考他们想要什么。
“文化扭曲”是指由于原文与译文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对等而造成的信息失真。通俗地说,译文往往会丢失原文中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英语的头韵之美。这在虚构作品中尤为明显,因为散文、诗歌、小说常常会运用头韵、对比、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而这种通过修辞体现出来的语言之美往往是无法翻译的,只能通过阅读原文才能感受到。比如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有这样一句话:
门关上后,警报声渐渐小了下来。头顶上,天花板上的灯泡闪烁着。
这里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shut、sound、sirens、softens这些词巧妙地连在一起,读起来自然流畅,没有刻意雕琢。译文如下:
门关上后,警报声变小了,灯光闪烁。
虽然表达出了句子的意思,但原文的头韵之美却很难在这里体现出来。类似的头韵还有“火以无言的怒吼回应”和“巨大而持久”。
总之,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翻译不可能达到一一对应:一方面,人工翻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翻译只能翻译文本,不能翻译文化。《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中关于翻译的两段文字也证实了这一事实:
可见读原文的效果往往是读译文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专门学英语。(《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确实不错,一句话不足以概括这本书的精彩,总之,强烈推荐。在公主英语后台回复“哲学”即可获取本书电子版。)
2. 学习英语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汉语更倾向于循环思维,注重抽象和整体,而英语更倾向于线性思维,注重归纳推理。同时,汉语强调语义上的联系,即意义上的联系,而不是形式上的联系,因此写作时可以发挥想象力,行云流水;而英语强调形式上的联系,即形式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句子要有严格的逻辑联系。
因为中文比英语更注重逻辑,所以学习英语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和细致。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学英语好处,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文写作(尤其是抒情散文)好,英语不好的学生,英文写作经常出错,逻辑性、句子间联系性不强,有明显的中国思维。比如,他们会这样写:
有些大都市人口过多学英语好处,拥挤不堪,不适合居住,容易引发犯罪。
这句话从中文角度看似乎没有问题,但在英文写作中却不符合规范学英语好处,因为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居住空间拥挤和犯罪的易发性在逻辑上没有关联(比如高中寄宿生居住空间更拥挤,为什么犯罪却很少?)。大城市更容易发生犯罪的可能原因是,就业竞争激烈,阶级固化严重,很多人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无奈之下,只好铤而走险,通过犯罪谋生——这个逻辑符合英文写作规范。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不妨从练习英文写作开始,以此为跳板,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
3. 学习英语让我们从新的视角看世界
GRE考试中曾有这样一道写作题目:
您是否同意我们所说的语言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所说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答案是肯定的。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结果,但反过来它又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背后,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中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和世界观。学习英语其实就是学会用新的视角看世界的过程,它将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英语比中文更注重逻辑性学英语的真正好处到底是什么?你绝对想不到—驳“英语无用论”,这体现在绘画艺术上:中国水墨画讲求写意,寥寥数笔便能传达出无数种表情;而西方油画则讲求写实,画得越写实越好。
例如,英语中的“个人主义”和“隐私”在英语文化中备受推崇,但在汉语中却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词汇。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译成“个人主义”和“隐私”,但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常与“自私”、“利己”联系在一起,“隐私”则容易给人带来不好的联想。
这种差异其实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社会重视个人利益,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则崇尚无私奉献,重视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与西方社会重视个性相比,中国人则更趋向温和,中国谚语“先出头鸟被打”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汉语和英语英语是“like a moth to a flame”。汉语中“飞蛾扑火”是形容自我毁灭,而英语中“like a moth to a flame”是“对(某人或某物)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区别,同一个现象在不同国籍的人眼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东亚社会有着极为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姻亲、血亲、直系亲属、旁系亲属、长幼之分十分明确,因此在语言中就有“姑母”、“姨母”、“大伯父”、“小伯母”等复杂的亲属概念。而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区分血亲和姻亲,所以英语词汇中亲属的区分就没那么明显,统一概括为“叔父”、“姨母”。如果你没有学过英语,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差异。
▌ 最后的想法
学习一门外语至少可以让我们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高层次的益处是,通过外语学习,我们可以用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去观察、思考世界,同时用一种更中立的态度去回头审视自己的母语,从而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外语学习最大的乐趣,也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