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冯”在巴黎|“i人”变“e人”,只需要一场雨
如果你问我,人生第一次观看开幕式,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下雨。
由于开幕式沿河开放,地图上给出的许多路线都被封闭。我绕了一大圈才看到入场标志。寻找媒体区的时候怎样学好英语,我连一个两尺高的和尚都想不通。当我尽力听懂志愿者说的话时怎样学好英语,我暗自懊恼自己当时的英语学得不好。
我在河边绕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雨滴又从天而降。无奈之下,我只好鼓起勇气去询问一位同样有媒体资格的亚裔女记者。一问才知道她是日本人,找不到媒体区。
我们两个一起走了一圈,志愿者问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干脆“躺下”,找了一块空地休息。与济南的媒体同事姚先生见面后,两人的谈话变成了三个人的“群聊”,随后还有一位美国游客“进群”聊天。
最终,通过日本记者和志愿者的沟通,我们被带到了真正的媒体区——距离塞纳河最近的河岸。
我还在抱怨腿脚已经走酸了。但当开幕式真正开始后,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桥下的水门、桥上的彩色浪花、飞机画出的心形都在视线之内。他们与塞纳河共同创造了一幅独特的巴黎画卷。
我所在的区域离运动员进入的起点比较近,所以我可以比直播更早看到这些运动员。当中国代表团的游轮驶过时,我和姚老师忍不住欢呼起来。日本记者也鼓掌挥手。站在一旁的马达加斯加女孩开始和她的同伴一起跳舞。
雨越下越大,但大家却越来越兴奋。非洲女孩随着开幕式的音乐在雨中翩翩起舞。作为“社交牛人”的她还主动邀请我们一起“跳尴尬舞”。周围的记者都被她的情绪感染了,一向很安静的日本记者也参与其中。
我和姚老师也陶醉了。看来我身上的黄色一次性雨衣也变成了表演服装。不分国籍、肤色、语言、性别,大家随意起舞,向各个代表团挥手致意,不分国籍、肤色、语言、性别,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刻。我想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之一“更加团结”的终极体现。很好的解释。
准备回去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我找不到媒体巴士。热心的姚老师陪我乘坐地铁回到主媒体中心。然后我自己坐电车回酒店。一下车,我就碰到了一位“怪老头”怎样学好英语,他赶紧加快了脚步。好不容易回到酒店后怎样学好英语相“冯”在巴黎|“i人”变“e人”,只需要一场雨,房间内的感应锁失灵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成功“闯入”这扇门——如果没有这些不太好的“额外”,这将是多么完美的一天。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客户端冯子涵发自巴黎)
新闻线索举报渠道:从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一点”。全省800名记者等你在线报道信息!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