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这群“银龄”老人为何要学英语?
(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之外:这些“银龄老人”为什么要学英语?
中新社张家口2月19日电 题:北京冬奥会之外:这些“银龄”老人为何想学英语?
中新社记者 高洪超
“滑雪!”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英语,当79岁的张家口市民郑桂琴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小将苏一鸣夺得男子大跳板单板滑雪项目金牌时,他嘴里脱口而出了“snowboarding”这个英文单词。
郑桂琴不喜欢打麻将、跳广场舞,但她热爱学英语。她有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本,词汇量超过1000个。谁曾想,五年前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出来?
“树上有多少只鸟?树上有三只鸟。”
“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树上有六个苹果。”
“请将其翻译成英语发到群里,明天就会公布答案。”
微信群里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这群“银龄”老人为何要学英语?,这不是小学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而是七旬老人侯宝存给学生留下的作业。
74岁的侯宝存是郑桂琴的英语老师北京英语,郑桂琴还有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同学”。
北京冬奥会期间,除了每天按照作息时间安排,这群老人的另一大乐趣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把这些句子大声翻译成英语,将语音发到微信群里,等待大家点评。
张家口赛区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比赛场馆之一,将产生51枚金牌,是本届冬奥会金牌数量最多的赛区。
57岁的高全美说,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学英语不是为了拿文凭。“冬奥会终于来到我们家乡了,我想用英语把张家口的好地方都介绍给外国人。”
“一句简单的‘你好’,折射出张家口的形象。”侯宝存说,10年前,他开办了免费英语培训班,向当地民众普及英语。自从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北京英语,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学习中来,也有更多的教师自发加入义务英语教学队伍。根据他保存的出勤记录,10年来,参与线下课堂教学的人数不下5万人。
王倩是当地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也是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课余时间,她经常和外国学生一起给老人教英语口语。为了让老人学得更轻松,她采用了汉字注音、编故事、谐音联想等方法。
但对老年人来说,记忆力下降是学习的最大障碍。“人看两遍就能记住,但看十遍可能都记不住。”郑桂琴说,每次在公交车广告牌上看到生词,她都会打开手机上的英语词典应用查一查。
三年前,高全美也从ABC开始学,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来到张家口”。为了练习英语,高全美经常在药盒上、超市收银单上写英文句子。
有一次,高全美在做交通志愿服务时,“无意中”与一个外国人交谈,这件事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路口红灯亮起,一名留学生因为低头看手机不小心闯了红灯。“请停下。”高全美举起手中的小旗子拦住他。留学生奇怪地看着她,高全美说:“你看,红灯。”留学生恍然大悟,惊讶地问:“你会说英语吗?”“会一点。”高全美回答。
“如果一个大学生用英语跟他交谈,我想他不会觉得陌生。”谈起这段经历,高全美依然感到“很自豪”。
“我从学习‘志愿者’这个词开始。”高全美说,现在她不仅能用英语打招呼、问路,还能用英语介绍张家口的大景门、包子里等旅游景点。
2018年,郑桂琴闯入在张家口举行的冬奥会体育外语比赛复赛,并获得纪念奖,复赛题目是用英语描述单板滑雪。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王谦经常用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金玉良言”来鼓励老人。
王倩曾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翻译北京英语,2018年她随丈夫到张家口工作,当起了“张家口儿媳”。2019年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她受邀担任袁隆平的翻译。她还记得,“当时有非洲政要问袁院士,‘是什么支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搞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的回答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王倩说,从袁隆平院士和这些老人身上,她看到了一种“学习不受年龄限制”的精神。(完)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