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国旅游,发现全世界挤满了中国人
去年,有一句网络名言走红:“妈妈,人生就是一片荒野。”虽然描述的是人生的选择,但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旅行文案。
尤其是当你旅行到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不到百人的地方时,听到这句话,一种孤独感和自由感便油然而生。
但最近大家却发现——
“妈妈,荒野里到处都是中国人。”
或许是因为前两年疫情限制了出国旅游的机会,大家已经有些忘记了网上“中国人是世界街头霸王”的传说。
去年和今年初的旅游热潮,让网友们再次体会到什么叫“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唐人街”。
有人去埃及体验潜水,浮出水面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吃饱了”,声音清晰而响亮。
有人去芬兰看雪景,身后就听到有人说:“我觉得没有哈尔滨好看。”
诚然,生活是一片荒野,但是荒野中却有人。
哪怕方圆百里只有一百个人,其中可能也有一半是中国人,四十个是游客,十个是做生意的同乡。
无论你是想追寻那种忘却尘世的宿命感,还是去“世界的尽头”看极光。
我还是想追寻孤独和原始的召唤,去亚马逊雨林。
别担心,你永远不会孤单。你会发现,你身边总有同胞。比如网友@小mer历险记,他在瑞士爬山时发现,他到达山顶时,山顶上只有三组人,而且三组都是中国人。
来自@小MER历运记
“2023年出境旅游将全面复苏,预计2024年入境和出境游客数量将超过2.64亿人次。”
“到2022年底,海外华人华侨数量将达到6000多万人。”
类似这种华人遍布全球的数据比比皆是,你上网查过已经数不清多少次了。
这种数据无论看多少次,总比看到一次下面的场景要好:
埃及撒哈拉沙漠贝都因部落的厕所,上面用中文写着“男”和“女”。
摩尔曼斯克机场外的值机墙上,用中文写着“阜阳”“珠海”“淄博”“考研成功”等字样。
之前大家都说,city walk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且花样越来越小。
中国人所擅长的显然是行走。
通过@xuxu
在“原野上到处都是中国人”“到处都是中国人”相关的评论区里,你会发现很多你从未听说过的地名。
我的地理知识水平有限,这是我的极限,而不是中国人所能达到的极限。
网友@刀刀子去了新西兰北帕默斯顿小镇,形容那里“能让人郁闷”。
更别说大部分外国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当有网友问新西兰人对这个小镇的印象时,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好安静”,这让本来就地广人稀的新西兰人,都觉得这里人太少,太安静了,简直就是一个小镇。
但在这里,@刀刀子发现出国旅游的英语,有一位中国人开了一家火锅店。
这与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有中餐馆出售某位厨师制作的方便面一样令人震惊。
看网上大家分享的人们偶遇同胞的地点,我宣布,最离谱的是在亚马逊丛林深处。
博主@半只狐曾在法国外籍军团服役五年,他会以短视频的形式分享自己当雇佣兵期间拍摄的一些照片和视频。
在直播中,他讲述了自己被派往热带雨林深处的经历,那里常年有非法采金、偷猎的人,在丛林中行走数日,遇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
结果遇见了一个福建老乡,背着背包卖方便面。
老乡说丛林里物资短缺,他就扛了一些物资去卖给那些人。
@半只狐称自己在雨林里走了好几天,都没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最后用身上一张50欧元的钞票买了面条。
这个价格该怎么形容呢?看着挺贵的,但是想想卖的地方,又觉得不贵。
很多人与同胞的邂逅也并非在偏僻、小众的地方,而是在国外热门的旅游城市。
每个人都期望在旅行中能遇见中国人,但却没想到会如何遇见自己的同胞。
例如,在伦敦,你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包括留学生、游客和海外工人。
但真的很难预料到除夕夜那一刻,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说“新年快乐”。
你大概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场景:在旅游景点说中文,被其他旅客认出来,大家互相帮忙拍照。
但很难想象,当你流鼻涕,随口抱怨“我没带纸巾”,然后有一只手伸出来,递给你一包纸巾时,同胞们会认出你来。
演员洪建涛带儿子去希腊旅游,在路边逛了一圈,不知道吃什么,最后儿子随意指着身后的一家店说:“去那儿吃吧。”
这时,附近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道中文声音:
“别在这里吃饭!当地人不在这里吃饭!”
洪建涛开玩笑说,“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在希腊,不认识我的人还以为我在淄博八局。”
后来,他们吃完饭走出餐厅后,又听到一句中文:“你看起来像一只鸡。”
洪建涛四处张望,不知道最后一秒是谁在咒骂。
下一秒我意识到他们在谈论“你的相机”。
他们刚刚把相机放在了餐桌上。
不过,类似这样的怪事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邻国却更为常见。
这大概是因为在东亚以外春节出国旅游,发现全世界挤满了中国人,当地人的人种、肤色与中国人有明显差异。
当我偶尔看到一张东亚面孔时,我会本能地留意,想知道他们是否来自同一个家乡。但如果我做好心理准备,我就不会太惊讶。
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旅行或工作时,看到的都是黄种人,人们很容易认为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外国人。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有人在日本拉面摊突然问你要不要加葱,你会特别震惊。
有一位网友在日本街头看到一位穿着华丽和服的美丽女士,想与其合影,就让朋友用日语询问是否可以。
对方回答:“你在说什么?我不明白。”
很多朋友在国外找到身边的同胞,并不是刻意寻找,而是缘分使然。
指的是刻进DNA里的相似习惯。
有网友在俄罗斯火车上听到有人用英语问列车员有没有热水,她的英语没有任何口音,但却表达了想喝热水的愿望。
在国外过新年时,你不一定需要听到清晰的“新年快乐”才能认出自己的同胞。
听到国粹也能听出来。
出于外出时的安全考虑,大多数人即使听到别人说中文也不会走近和他们交谈。
毕竟在外面的时候,大家都有“少惹麻烦不如多惹麻烦”的心态,你也不确定他们是否有社交焦虑,或者愿意被打扰。
但有一个例外,中国人在国外,不管是谁,都会被打断。
尽一切努力防止你的同胞吃到难吃的食物。
生活在美食大国的中国人出国旅游的英语,有一个共同的传统技能:不能容忍劣质食物。
因此你会发现,很多出国的人,无意中发现自己吃饭时,旁边坐着的是自己的同胞。
当网友@乌乐个趣和朋友在日本便利店犹豫买哪种果汁时,旁边的收银员直接说:“都难喝”。
@临海大晚 在国外的路边摊上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不知道好吃不好吃”,旁边立刻收到一条中文回复:“还可以”。
有人到越南,抱怨那里的食物“难吃”,突然旁边的一个陌生人问:“我带的辣椒酱,你要不要来点?”
《花儿与少年》第五季中,明星们吃到了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颇为奇妙的是出国旅游的英语,我发现在网友们收集的与同胞邂逅的短篇故事里,东北人的出现频率特别高。
有一个人去韩国旅游,在海边摔倒了,听见旁边的人感叹:“天呐,我摔倒了。”
有一次我在意大利旅游,在酒店自助餐的时候,一对东北夫妻疯狂地向我推荐什么菜好吃,然后疯狂地吃掉它们。
在日本,当有人想点培根粉丝,却不会发音的时候,厨房里的东北男人就会探出头来问:“姐,要来一盘炒粉丝吗?”
甚至有人在泰国落海,被一群东北人救起。
我强烈怀疑这是因为东北人不允许任何话语落地。
有些时候,外省人可能不敢贸然开口,但东北人却本能地开口。
另外,东北人喜欢旅游,海南人最了解这一点。
有人说,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就好比是全世界的NPC,东北人可能是负责推动剧情的NPC,福建人则是负责开店卖货的NPC。
通过@WorldMicrophone
其实从理论上讲,中国有14亿人口,全世界每七个人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前面也说了,中国人出国旅游或者留学、工作的人数也不少,所以这个概率肯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低。
网友@是竹竹子在西班牙旅游时,一度怀疑自己的飞机飞错了目的地,自己可能还没有离开中国。
深夜,其他店铺都关门了,界面上唯一亮着灯的,只有温州面馆。
关键是,她当时并不是在唐人街、唐人街这样的华人聚居区,而只是在一条普通的西班牙街道上。
街对面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凯旋广告”出国旅游的英语,旁边有一家“按摩足浴”店。
近日,有西班牙网友发现,中文补习机构已在马德里开办,更加感受到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中国县。
华人开的店使用中文招牌本是正常现象,但网友发现,巴黎一家麦当劳餐厅也有中文招牌,而且“麦当劳”两个字比“McDonald's”还大。
怎么回事?麦当劳不是洋品牌吗?
通过@Lyon1992
此前林俊杰在巴黎开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演唱会场地附近的地铁站挤满了中国人。
当地铁到站,人们上车时,车上的几个法国人全都惊呆了。
来自@浪涨小青岛
法国姐姐:“哎呀不,我现在是外国人了?”
我真的不敢想象有一天凤凰传奇会进行全球巡演,那场演唱会将成为对全球华人数量的一次调查。
现在“中国人随机出现在地球各个角落”的美誉不仅我们知道,就连一些外国朋友也知道了。
《非正式会谈》中的钟雨仑,一个会说中文的美籍意大利混血小伙,在越南旅游时,不小心被锁在了厕所里。
他用英语大声呼救,但没人理会,因为附近的当地人可能听不懂他的话。
危急时刻,他用中文大声呼救,门一下子打开了,一位中国老太太探出头来问:“你被困在这里了吗?”
@萨沙,一位在中国留学并定居的阿塞拜疆小伙,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回国了,结果在阿塞拜疆发现了一辆挂着广西牌照的中国摩托车。
询问后才知道,是一对中国夫妇骑车过来的。
很多网友在话题下发表感想,表示第一次看到这些例子时,还以为是因为中国人多呢。
但当我看到大家相聚在山顶、海边、街头,在各个国家学习、工作、经商时,我本能地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活力和无穷的韧性。
真正如那句话所说,世界是一片荒野,荒野里有中国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