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官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重点高水平大学。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语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学研究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683人,博士、硕士生5652人,留学生797人,成人专科生、进修生、见习生10000余人。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成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大学(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称“广东外语学院”)和广东外国语大学。广州对外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80年12月。广州对外贸易大学和广州外国语大学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教委划转广东省管理。 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前身为“广东财税学院”)并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情况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中心广州。现有4个校区,总面积2442亩(含规划)。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大学城 校园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大朗,占地258亩;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面积约150亩。
校园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优雅。北校区师资队伍建校以来,梁宗岱、桂世春、李晓菊、黄建华等名师云集校内教书、学习,为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92人,专任教师1401人,其中高级职称占55.32%,硕士以上学历占96.86%。教师中,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38人,“高端外国专家”资助1人。国家外国专家局“专家”项目、科技部“海外青年”计划项目资助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计划477人,云山首席专家29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22名客座教授和近100名长期外教。 学科发展 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和非外语科目。现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现有74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商务英语专业学什么,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4个(含27个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什么,省级重点专业6个。
共有外语33种,是华南地区拥有外语最多的学校。学校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第一所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交叉学科1个)、1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法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国家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加坡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分院。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多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语文学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强强联合”升级计划重点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人才培训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世界公民为使命,努力推动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过硬的技能、创新能力、责任感。 。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拓展计划中方合作院校、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翻译家联合会(FIT)联合成员,并被列入教育部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学校名录 高等学校翻译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首个单位。是唯一入选中、日、韩三国元首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的外语院校。还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学专业硕士(涉外法、国际仲裁)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拥有教育部外语及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言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基础韩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和“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唯一的日语专业建设系列)被选为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41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满意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重点本科批次。科研学院面向学术理论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基地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拿大研究中心”、“非洲研究所”、“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等24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高水平开放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科研平台,共建黄埔研究院、国际湾区研究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研究机构重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建设。广东省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诠释学研究所、广东法治研究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所)、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所、地域国别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所、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等多家大型科研机构平台和高科技机构。横向科研团队。
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着增强,科研产出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其中文科国家级重大项目17项,居全国第17位、广东省第3位;国家级科研项目164项。研究项目已获批准。在SSCI、SCIE、A&HCI等国外权威期刊及《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在《法律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学校公开出版《现代外语》、《国际经济贸易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为学校外语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达一流”,实现高效学科“双轮驱动”。其中《国际经济贸易探索》、《现代外语》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官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入选CSSCI扩大版来源期刊。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和“全国高校优质社科期刊”。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社科期刊”等荣誉称号。学校牵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广东省国家“2011年”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国际(海外)合作与交流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原则,实施“PRIME国际交流合作”计划,推动国际高端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国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创新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国际师资队伍等五项重大任务,推动国际教育优秀发展。
学校加强全方位外教合作与交流。与64个国家和地区的496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海外设有7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艾因孔子学院)埃及沙姆斯大学、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澳大利亚紫微孔子课堂)。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商务英语专业学什么,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翻译本科教育课程。深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大力推进“亚洲校区”、“湾区校区”、“欧亚校区”建设;启动粤港澳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项计划,着力打造国家基金委托“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OECD人才培养项目”、“高端口译人才”培训项目”等国际组织储备人才项目、“欧洲文化研究项目”国家和地区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粤东粤西粤北乡村治理人才国际培训”项目发起设立;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伙伴大学联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和国际汉语教育发展围绕提升大湾区管理国际化水平,实施海外高校短期进修,共派出8批40余名干部到海外高校。
办学条件:学校拥有齐全先进的教学设施、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络和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语言语音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9000多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54200平方米,提供阅览座位5778个。实行集藏、借、读、研于一体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每周开放119小时。图书馆藏书资源总量504.9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期刊302.98万册。每个学生的平均书籍数量为133.17本,文献有35种语言。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32.6亿元。发展愿景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商务英语专业学什么,秉承“立德树人”的校训,弘扬“立德、敬业、务实、立志”的学术作风,努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把学校建设成为党和国家满意、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人民、社会、强国、民族复兴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