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SCI期刊论文发表之路:敢写敢投,成为“拒无霸”
这是社科学术圈推送的第1618篇文章
2015年7月,我正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一所三流本科院校的青椒。 刚参加工作时,我研究了学校的各种科研文献,发现在高校里生存和发表文章是必须的。 很佩服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优秀杂志上发表过的老师们。 准备好做大。
加入工作后不久,我获得了博士学位。 省科技厅启动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科研自信心,加快了写文章的速度。 写了2-3篇之后,开始不停投稿英语论文网,一直被拒,如此反复,时间一晃而过,到了2017年,我还没有发表过一篇。 文章的多次被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认为现有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具备创新和竞争优势,新的研究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
于是在2017年初英语论文网,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突破引进新的研究方法,转投英文论文。 在这种焦急而又旗帜鲜明的情况下,我决定先学习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摒弃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文章写作上采用更时髦的方法。 那么,一个文科生学习方法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一开始,我花了1-2个月的时间买了2本空间计量学的书。 已经掌握了基本原理,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操作软件。 运行程序总是出现各种问题,相当崩溃。 是的,差点放弃。 感觉文科生在这方面真的很吃力。 后来通过人大经济论坛搜集了很多资料,把问题一一解决。 终于在4月21日突破了空间测量法,然后在5月和6月一口气写了两篇,7月到9月又写了两篇。 6月份,我把前两篇文章翻译成英文投稿,然后又投了一篇英文的。 6-7月基本处于给国外期刊投稿的摸索期,投稿比较着急,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
投稿到国外期刊比中文期刊要严格的多。 基本上每个期刊都会从title到reference、chart format等依次说明,一般期刊下载的格式要求都会有5-6页以上,有的甚至十页。 几页,刚开始看这些布局要求还是挺煎熬的。 一是我对排版要求的英文了解不多,需要借助谷歌翻译才能看懂。 第二,从字体、行距到图表,每一部分的排版都很细致,而且要按要求来排版,挺考验人的。 人们的耐心消失了。
(PS 你可能会说不一定对,只是排版投稿。这种投稿一般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技术检查时被退回,继续排版;一种是期刊。你的态度直接拒了你,期刊送审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且每个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要求,同一出版社下的期刊要求一般都会一样,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参考文献基本上是用书目软件排版的。 我在NoteExpress里编辑了参考格式,每次投一个期刊都做一个参考样式,这样下次投这个期刊就可以直接用了,可以提高效率。
刚投SSCI的时候被各种排版折磨,然后接连收到各种期刊的拒稿,心都碎了。 一个特别悲惨的事件。 一开始,我很着急。 一篇稿件投了2个期刊,两个期刊都把这篇文章发给了同一个审稿人。 本来有一个期刊有反馈和小修,最后直接投了文章。 我拒绝了,我的心很痛。
痛定思痛,以后再也不会那么着急投稿了。 我会坚决一一投稿,耐心等待。 10月收到一篇修改意见,11月底交版面费,第一篇正式录用。 虽然是影响因子不到1的SSCI期刊,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让我更有勇气去努力投稿和发表文章。 接下来一月,又收到两篇修改意见,陆续录用。 2019年又来了一个SSCI,一篇2019年7月刚修改的文章也录用了。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感觉压力很大,不亚于博士期间憋着文章等着毕业的感觉。 那时候真的很佩服自己的决定。 我是一个英语三过,六级五过的人。 我哪来的勇气投英文论文? 一路走来,对SSCI期刊的出版也有了一点感悟。
一是关于SSCI期刊发表难度。
我不敢说这个比中国的C期刊还难。 事实是:科技论文的写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先进。 科技论文的关键是要客观地陈述研究事实,语言要求也可以通过科技论文的一些固定句型来满足。 可以用表达式来弥补。 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请翻译编辑公司帮忙。 所以,还是要敢写敢投。
二是关于期刊的选择。
刚开始投稿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哪些期刊更适合你的研究课题。 您只能在 SCI/SSCI 列表或 JCR 列表中找到与您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期刊。 比如你研究的是产业经济学领域,那就去SCI/SSCI列表里找有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词的期刊名。 比如我研究的经济学和环境的交叉学科,我会搜索带有环境这个词的期刊名称,然后投这些期刊。 当然,并不是所有有环境的期刊都适合我们文章的主题。 因此,我们在投稿过程中会收到很多拒信。 原因是研究内容不在期刊发表范围内。
为了避免投稿文章与期刊发表内容不符的问题,我们在SCI/SSCI列表中搜索到相关期刊后,可以点击各期刊网站进入期刊网站了解更多了解每个期刊的发表内容,可以更好的提高针对性。 比如我去年年底投了一篇关于碳排放的文章。 正好找到一个有工业碳管理专栏的期刊,论文顺利送审。
另外,关于论文的审稿时间,有的期刊有说明英语论文网,期刊的审稿周期一般是几周,有的期刊没有说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一般会看这个期刊的出版周期和发量。 出版周期短、发文量大的期刊一般速度较快。
三是关于SSCI期刊的投稿。
提交英文论文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也有一般规定。 一般论文的图表和正文是分开排版的,这样操作比较快。 另一种是使用软件作为参考格式,提高效率。 其实投英文期刊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投了10个期刊之后,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投国外期刊的流程和模式,不会觉得特别煎熬。
另外,投稿被拒是常有的事,要践行“拒绝不欺负”的心态。 初投SSCI期刊时,文章与所选期刊的匹配度一般不高,被拒的概率会更高。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一篇文章投7-10次能被接受,那是正常的。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投了20多个期刊,我还在家睡觉。 这也说明,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发出来,能发出去的文章有70%也算是大概率了。
四是关于SSCI期刊的英语要求。
事实上,我的英语基础并不好。 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都是先写中文,再翻译,再请同门英语高手帮忙检查润色。 开始翻译一篇论文可能需要 1-2 周的时间。 每一句都要在有道翻译里查,然后逐句拼凑,可以说是蜗牛般的速度。 但是在修改了3-4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句子翻译过程中,我自动适应了英语语言的逻辑,翻译速度快了很多。
我个人觉得用中文写作更能表达我的想法,因为当我想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我会一口气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如引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等),但是如果我一句一句地写英文,往往很难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所以现在我也是先写中文,再翻译。
五是关于SSCI期刊论文的修改。
一篇好文章被改了。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发表SSCI论文的心态。 基本上每篇SSCI论文在发表过程中都要经过至少2次修改,有的3次英语论文网,一般国外审稿人比较认真和厚道。 严谨,会问很多细而难的问题。
比如我上半年的一篇文章被大修了两次。 第一次,两个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大相径庭。 一个审稿人认可了这篇文章,但是另一个审稿人给了整整20分。 多次修订。 我花了3个星期修改,加了3000字。 第二次反馈还是大修,感觉审稿人对这篇文章持观望态度。 再次,根据审稿意见一一反馈,反馈小修再接受。 虽然这篇文章的修改过程很痛苦,但是却让我收获颇丰。 我能明显感觉到文章质量提高了,我也很清楚好文章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审稿人的意见都是根据你的文章往好文章的方向引用的。
之所以发不出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和别人发的文章有什么区别(PS 有人可能会说看那些TOP期刊的文章也不知道。什么我想说的是,只有看文献才能认出差距的表面,自己修改文章才能看到差距的本质,深刻体会),以及修改的过程论文就是练好文章的过程。
最后,发表SSCI期刊论文还是要有创新。
我觉得大家可以突破创新的一件事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创新研究方法,而理论创新在国外要求规范、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是比较难突破的。 当然,这种方法创新当然不是随便介绍方法,而是新方法真的可以优于原来的方法。
比如我学习的空间计量方法比传统的计量方法更客观地考虑了研究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特性,确实比原来的方法要好。 另外,不要在写文章之前就说打算半年或一年后学习方法。 可以先搭建文章的框架,收集资料,再学习。 目标很明确。 你要学习,学习的效率有多高,你去尝试一下,你自己都会被惊艳到。
其实SSCI论文并没有那么难我的SSCI期刊论文发表之路:敢写敢投,成为“拒无霸”,关键是你敢写敢投。
那么,本文的主要部分就是这样的内容。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我们会持续输出优质的科研成长干货推文。 如果您愿意将此文分享给勤奋于学术成长领域的朋友,他们将不胜感激。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