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40年代末,还是国民党时期,我在上海上小学。 当时,最重要的课程被描述为:英语、语文和算术。 即英语、普通话、算术。 英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当时的教育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1949年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英语的地位一度被俄语取代。 然而,经过40到50年的变迁,大海变成了桑田,桑田又变成了大海,英语又恢复了原汁原味。 霸权。 几年前,初中小考只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初中、中考、大学,英语依然是基础教育的第三轮,与语文、数学在重要性上并列第一。 毕竟时代不同了,1940年代后期英语绝对霸主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进入大学后,英语有重回巅峰的趋势; 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国语读写和数学,逐渐落在后面,占据了课程的宝座。
在中国的大学里,在众多现代科技文化必修课的冲击和压力下,母语阅读和写作从课程中悄然退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特殊的理工科院校,因为一些有远见的校长大声喊叫,最多只能争取一个地位,一周上两个季度也算不错了。 而数学,在所有的文科大学里,都是顺理成章的辞职。 昔日,主导中国教育界的英文、中文、三轮摩托的重要性,已失去普世意义; 英语成为唯一的轮子和绝对的霸权。
这不仅是相对于辅修选修课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上千门专业课而言的。
这或许是时代的必然。 英语是当今国际学术和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定的英语水平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 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与周边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和地区(如台湾、香港)的年轻人相比,我们的英语水平不是高,而是低。 我们的英语水平跟不上形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英语是,第一,与其他要素相比,英语在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1.为什么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英语不及格
当前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不仅严重冲击了智力教育的整体结构,也未能有效提高英语的真实水平。 为提高英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收效甚微。
以大学教育为例。 根据常识,这是专业教育; 决定学生命运的是专业课程。 然而奇怪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专业课,而是英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专业课挂科; 如果一门甚至两门专业课不及格,还有补考的机会; 通过补考的概率至少为90%。 也就是说,这不会对学位和文凭构成威胁。 一旦英语不及格,只要你考了这门课,你就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凭、没有学位的不合格大学生。
关键是:在中国,教师有自主命题的权力,但英语(少数地位相对较高的大学除外)除外。 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四级考试。 基本上是从美国人的托福考试演变而来的,但在中国有其独特的难点。 托福考试没有中国英语四级那么可怕,首先是完全自由选择,没有及格分数。 考得再差,也不会威胁到毕业文凭。 然而,中国的英语却恰恰相反。
首先,英语分班考试(本科生CET-4,考研生CET-6)极具威胁性。
因为它的通过率远低于专业课。
在本科生中,英语通过率高达100%、90%的情况并不少见。 分数在80%以上,50%甚至40%在一般高校中并不少见。 一旦英语不及格,无论你是学中文,还是学艺术,或者执着于继承爱因斯坦未竟的志向,展现出光辉的天才,都可能永远拿不到学位。 在一些大学,它也可能从本科降级为专科。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每一次英语考试都丝毫不亚于但丁的炼狱。 英语分班考试成了大学生的地狱之门和无奈的桥梁。
哪门课程有英语考试这么恐怖的功能? 就算你像《水浒传》里的英雄说的吃豹子胆子,你敢不管英语吗? 一位美国教授发现,中国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比他们喜欢的专业还多。 他问我,这是否意味着他们非常喜欢英语? 我的回答是:对此,中国大学生只能用一句流行歌曲来回答:“说爱你不容易”,剩下的只能是仇恨。
真是荒唐,无论在哪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一组)老师,他(他们)所教的课程有一半的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每年都这样,一定是是真实的。 如果被视为问题,甚至严重失职,势必会引起家长和校长的抗议。 教育行政部门不认真调查研究,查明原因,及时改正的,可能会以失职罪受到处罚。 然而,中国大学的英语课程有点奇怪。 全国学生平均通过率徘徊在50%以下。 感觉是一样的:丹麦王国和平,不值得大惊小怪。
如此惨痛的教学效果谁来负责? 是什么原因? 至今没有全国性的讨论,真是奇怪。
按照常识和一般逻辑,造成这种悲惨局面的原因,大致可以推理如下:
一是学生素质太低。
第二,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大部分高中校长都得不计后果了,高中的规模也会大打折扣。
然而,事情恰恰相反。 我国各级中学校长过着富足的生活。 高中规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尽快扩容,已经是政府和全民的责任。 共识。
其实我们的学生素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世界一流的。 很多在中国考不上大学的人去了美国和日本,他们没有用自己的母语,而是用别人的母语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学和热门科系.
真相并不神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发达,18-23岁的年轻人中只有10%左右能够享受到大学教育,发展中国家一般为15%,而美国为80%,日本60岁以上的人为100%。 去年和今年扩招后,全国应届生录取率(含复读生和参加高考的中专生,不含未参加高考适龄生)仅达到了30%。 也就是说,同样的考生,如果去美国参加高考(他们称之为“申请”),被无情淘汰的学生不是70%,而是20%,还有5%的十,你可以被美国大学录取。 如果在日本参加高考,在中国失败的考生有一半可以有尊严地进入日本的大学校园。
第二,既然学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可能出在英语老师身上。 但是,我们的老师是合格的。 至少大学英语本科毕业,本科毕业,英语是考试才能拿到文凭。 他们的工作态度是竞争性的,即使有些人不合格或不称职,也不会影响全国英语的平均分。
有什么问题?
退出考试制度和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统一的教学和考试制度。 教师不仅有教学的责任,还有制定、批改、评分的权力。 而英语则不然,实行考教分离制度。 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教师虽然有教学责任,但没有出题权和评分权,即判断及格、良好和优秀的权利。
高校的老师虽然也可以写考试,但是结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大学生给老师的分数再高也没用。 除学校考试外,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还组织四级考试。 只有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及格,才能获得学位证书。 不管其他课程有多好,只要你在这样的考试中英语达不到60分,你就得不到学位,也就是说,你可能被视为毕业生的中级产品。
二级和四级考试及其特殊功能
在我国的高校中,专业之多,课程之多,上万门。 为什么只有一门课程会有如此严格的考试制度?
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吗?
课程比重要的多。 邓小平理论不重要吗? 然而,邓小平理论并没有享有全国统一考试的荣誉。 难道祖国的语言不比英语更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吗? 美国《财富》杂志在一篇关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的文章中,把流畅、清晰、熟练地表达语言和写作的能力列为第一项,而精通外语的能力是第五项。 . (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第140页)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生国语水平偏低,但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没有动摇。
无论从教育学还是政治学的角度,都不可能为这种怪异的考试制度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强迫年轻一代把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极其困难的英语考试中。 本来民间自发重视英语(比如从幼儿园教或补习英语)在20世纪末已经是畸形的文化景观,但在相关当权者看来,大学的主导地位课程不够愉快,普通考试还不够,必须动用国家力量实行强制制度,保证英语及格考试中压倒性优势的心智投入。
当然,问题这么严重,有关方面也不是没有反应。 几年前,国家教委有关部门曾公开表示,英语四级和大学六级不属于强制性考试。 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可以考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也可以不考。 可以使用全国统一的四六级题目,也可以自己出题。 报纸上也刊登了很多鼓舞人心的信息。 北京大学和一些重点大学不再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生们喜出望外。 然而,几年过去了,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的威慑力依然如故。
现在无论问普通大学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所有课程中哪一门是最重要的? 答案肯定是英语的。 哪个科目花费的时间最多? 答案是一样的:英语。
这是因为,虽然宣布了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很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没有跟上。 教委行政体系中有很多评价,其中有一系列的标准,至今没有改变。 比如学校教育水平的评价标准中,就有大学英语四级及格的比例。 这是衡量学校水平的硬件。 校长和教务部门谁敢对英语置之不理? .
因此,近年来英语六级的威慑力丝毫没有减弱,对学生的压力也丝毫没有减轻。 相反,一些地方的增长势头并未得到遏制。
这是因为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其功能在理论上很简单,但就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判断双方的水平。 而在我国,教学效果与水平考核制度,由于是全国统一的,享有中央一级行政的权威和强制。 对这种行政权威的盲从和强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衍生功能。 这种派生函数的特点是远离教学评价体系,具有行政性和政治性。 这显然是一种功能扭曲,但这种扭曲被行政权力所掩盖,造成了许多荒谬的现象。
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不断发生。
学生申请入党与英语英语四六级考试无关。 在一些大学里,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就是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人,不会考虑他们的入党申请。 说白了,如果长期照此行事,共产党岂不是有被改造成英语俱乐部的危险? 个别地区并没有发生这种荒唐的事情。 据笔者接触不广泛,可以负责任地说,至少在上海和福建省的部分高校,这样的操作已经司空见惯。 更有什者,有一所学历不高的大学,大喜过望,硬规定本科生不仅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还要通过英语六级,而且写在招生简章上小册子。 不可能的幻想。 (请读者耐心等待,我会在下面分析不可行的原因。) 最近,这所大学强迫学生在暑假学习英语,引起了学生的抵制,包括学生被迫使用现代技术作弊。 冲突不仅是口头上的,而且还发展成了肢体冲突。 学校聘请的保安追打学生,造成混乱。 造成事故。
不要以为突发事故是个别现象,所有的个别和个别都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在起作用。 每到暑假,很多高校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想留在学校练习英语。 今年暑假我校几千名学生要交英语学费(请各位读者想象一下,大学四六级难改的原因是因为存在这么大的垄断市场吗?)
许多怪事都源于考试系统的过度权威。 雄伟的北京居然公开宣布英语大学生要通过英语英语四级才能在北京就业; 如果你在城市工作,你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盲从和迷信导致制度权威的扭曲和功能的变异。 然而,这种迷信被行政强制强化,使得后果越来越严重,也使得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 最初,教育委员会宣布CET-4和CET-6考试是没有必要的。 目的是淡化它们。 但是,四六级考试的权威性带来的衍生功能却在不断加强。 近两年的事实证明,教委的公告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派生函数杀死原函数,是四六级的特殊函数。
这不仅是由于外部原因,而且外部原因因内部原因而起作用。
本来,学习过程中的定期考试,本质上就是一种及格考试。 通常,正确率在60%以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高校各类课程的通过率都非常高,达到90%以上,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在英语-4和大学英语6级考试中,通过率往往很难超过50%。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般课程,平均水平中等的学生通过绰绰有余,但在英语四六级中,他们肯定会失败,而且只有中等以上甚至是中等水平的学生到达上层即可通关。
由此可见,英语四六级的计分方式,不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而是淘汰方式。
如何消除它,谁也说不准。 反正不是个别学生。 失败一次后,考试越来越差的现象屡见不鲜。 师生一头雾水,无论是公开的还是内部的文件都没有可靠的评分标准,有的只是社会上流传的谣言。 (1)
据相关调查,这种考试不是以原始分数作为及格线计分方式,而是一种相对计分方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水涨船高。 正是这种方法,让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头晕目眩。 我见过很多同学,一次六级考了50多分,离及格还差几分,但苦读了一年半,最终考了40多分。考试。 不是他退步了,而是其他人进步了。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英语四六级的作用就是消除作用。 其消除率高达50%。 (2) 据说考官虽然承认通过率低,但依然立场坚定,不改让50%以上的学生不及格的决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年来线上英语考试怎么考,我国大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只能在50%左右波动。
由此可见,南方浩某所水平不高的大学,规定学生不仅要四级,六级也要100%通过,实在是太虚荣了。 这种盲目无知的规定,完全是官僚主义,引起学生的抵制,造成各种尴尬。 他们真的活该。
当然,也有更聪明的领导,他们更现实,默默地降低了及格线,据我所知,有的已经降到50、55分,通过率只能升到78%。 十。
可能老派的读者会怀疑校领导的诚信,但我认为与其坐视超过50%的学生变得不合格,忍受精神和工作压力,还不如让领导自己来承担责任. 这种领导的道德力量值得钦佩。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军事院校把四级考试的惩罚性变成了褒奖性:四级考试及格者孙绍振:炮轰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立三等功。 应该说,这样的领导更令人敬佩。
三、毁素质教育的利剑
当然,确定英语四六级的初衷是好的线上英语考试怎么考,都是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然而,无情的事实证明,这违背了提高英语质量最根本的规律。
如果你为考试而学习,永远不可能学好任何一门外语。 如果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就过去了,英语就不管了。 语言需要终身学习,包括课本的学习和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思考和研究。 不考试还得学,才能学好英语。 这是因为仅仅靠上课和考试是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的。 这需要大量,甚至是一生的业余时间投入。 课程和考试是强制性的和有限的,而业余输入是有意识的和无限的。 语言不能从语法和词法中推导出来。 熟能生巧。 没有业余输入,就不可能熟练掌握一门语言。 业余投资一辈子的最好保证就是利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人就不会把精力投入到永无止境的学海中。
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不到50%,多学不一定能提高成绩的分级制度,恰恰是最有效地摧毁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其次,课堂和考试的功能有限。 提高英语真正方法是练习。 不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线上英语考试怎么考,没有机会使用它,是我国英语快速提高的最大障碍。 有关人士一直为我国大学生口语水平低下而苦恼。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周围都是英语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也会掉队(即“一人教,人人学”)古书)和如果你有兴趣,英语口语交流的问题不难解决。
很多80年代去美国的留学生就是明证。
那时,他们托福考试只考了500多分(像今天,英语六级必须过,也不一定能过线)。 五六年后,他们不仅通过了英语考试,还拿到了博士学位。 可在我们这边,要反复考试,从小学考到大学毕业,考得天黑,考不上四级。 十年苦读,小学两年,中学六年,通常还有大学两年,一共十年线上英语考试怎么考,你学什么都能学有所成。 最明显的是,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同学,更容易皈依,干脆告别英语,转而学习日语。 考个及格,甚至考个博士都要两三年。 但即使学了十年英语,我还是失败了。 如果你拿不到学位,你就会被登记,就像犯罪记录一样,永远跟着你; 制造你的自卑感。
这完全是一套控制、阻断、施压。 这和我们现在反复强调的人文教育精神不一样,却是一种讽刺。
事实上,即使是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英语六级的学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听力、语法和成语上,按照规定词汇量也只有5000左右。 这么小的词汇量,是不可能自由阅读的。 结果只能考完就扔到一边。
十年的人生,换来的是这种听不见听不懂的狼狈,这样的浪费,实在是可悲。 国家投资的浪费,家庭投资的浪费(包括从幼儿园开始的补习班),青少年生命的浪费,更让人痛心的是国家未来智力资源的浪费。 (3)
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无疑是悬在同学们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知何时才能解除威胁,断送大学生美好的未来。 对于教学来说,它是一把无形的狼牙棒。 再理想的教义和秩序,也难免不会在它面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必须把通过英语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过关的经历很简单:把60%到70%的课余时间花在英语上。 一、二年级过不了年级,(约占全国本科生的一半),三、四年级要投入更大的比重。 这意味着整个大学生活都在挣扎。 其他课程基本上要么被放弃,要么被动应对。
英语及格考试是最难的命令:无论什么课程都是软性的,指标灵活,教师和政工有一定的调整自由度; 只有英语是最硬的刚体,分数是国标。 公布了,分数线也是国家定下的,想要考上哪怕一分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压力下,几乎所有的课程和活动,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让位于英语。 无论是体育还是德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从行政部门到学生会,没有人敢和英语成绩争时间。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除了那些敢于逆势而上、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有这样的人,也有非常有才华和受人尊敬的),没有人敢忽视这样的要害。
前些年,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伟大战略目标,这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要提高质量,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课外泛读,这是常识。 那些考不及格的大学生(别忘了:总数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谁敢提高? 提升再高甚至创造再高也没用,连学位证都拿不到,就算你有《赤缕梦》中晴雯那样的“心比天高”,到头来,你只能“身”低贱'。 是那些幸运的人过了一次,但仍然不敢忽视英语。 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有着考研的远大目标。 要想获得考研资格,最严苛的不是专业考试,而是英语六级。
英语六级考试已经成为许多有才华、有前途的学生的绊脚石。 即使是英语系成绩不错的毕业生,考试也往往只能拿到60、70分左右。 考试考到九十分的人寥寥无几。 如此低的考试成绩在大学的其他课程中是难以想象的。
读者可以想象,既然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能考到60、70分,那么对于非英语毕业的学生考到60、55分是否是故意刁难,更不用说了。 那些才华横溢的非英语专业考生绝大多数是无神论者,不祈求上帝保佑,但他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其他考生是否犯了很多错误。 说明英语成绩勉强及格,拿到了研究生资格。 我必须每三年通过一次英语六级考试。 如果我不能通过它,我仍然无法获得学位。 很多研究生,虽然已经过了入学时间,但对于重考后能否顺利通过考试,并没有把握。 所以,就像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一样,整整一年我60%的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 考上一次就算幸运,不过能考上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明年的学习和研究将完全搞砸。 创意无从谈起,只能是难以应付。
当然,相关人士可以说,考研不是一般的资格考试,而是选拔考试。 只有严要求、高淘汰率,才有利于选拔高层次拔尖人才。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研究生的选拔是综合素质的选拔,而不是英语单一学科的选拔。 Each subject is an element, and a series of elements form a unified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one element means the reduction of other elements. The improvement of 英语 level and the decrease of professional level are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The selection of 英语 was drastic, and the candidates fell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re was no other choice for the major.
This is how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stuck by the 英语 CET-6.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y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determines my country'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uture world knowledge economy. Western countries,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 are using various methods to compete with us for innovative talents. Due to the la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my country's top talents have been plundered. And our TOEFL-like CET-4 and CET-6 test system provides foreign language preparation for Western talent plundering. Talents who stay in the country should be especially cherished, but we use the shackles of such barbaric exams to destroy the hope of the future.
How many talents have been rejected by strange examinations, lost opportunities to display their creativity, how many intellectual resources have been lost silently, how much damage all these will cause to our national strength, we may not be able to see clearly today , When we can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with our daily feelings, maybe it will be too late to regret it.
In order to avoid such laments in the future, I would like to use a more vicious "bombardment" than a more gentle "question", which can better express my worry and indignation, and can also arouse the sense of urgency of the relevant people.
Related topics: Sina Observation: Debate on Reform of 英语 -4 and CET-6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