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就拿到读博“门票”,有捷径吗?
刚进大学就获得博士学位的“门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消息称,第三届“新农学”本博创新班选拔工作即将启动,将选拔30名本科一年级学生组成第三届“新农学”本博创新班。
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广东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实行。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是读博的“捷径”吗?它将如何加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涵盖文科、理科、医科、工科、农科
什么是“本博一体化”?
简单来说就是本博连读,本科、硕士、博士统一连续学习,完成学业并通过答辩后可获得博士学位。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成立“新型农学创新班”,实施本博联培养,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开阔的拔尖创新型新型农学领军人才。
一年后,广东工业大学成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硕博”衔接创新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集成电路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
从2022年开始,广州大学还将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两大创新枢纽学科,探索实施“精英培育行动”,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试点“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验班”。
2023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开设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本博连读的培养方案。本科最后一年,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选专业的高级课程,并可申请硕士(博士)衔接项目,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和精力,优化个性化发展路径。
在文科专业方面,广东高校也探索了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2022年,广东英语外贸大学英语学院启动本、硕、博研究生专项推荐生选拔计划,进一步完善外语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广东高校一些医学专业已开展本硕连读培养工作20年。
中山大学。
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不少医学专业很早就探索并实行了长期教育模式,采用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004年,中山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开办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中山大学旗舰专业。
可以说,广东高校本硕博教育已涵盖文、理、医、工、农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并不意味着攻读博士学位有“捷径”
目前,高校本科生、博士生的选拔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单独设置专业,选取高考后填写相关意愿的考生,如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广东工业大学的“强芯工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创新班等。
另一种方式是在学生入学并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选拔,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新农学”本博融合创新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学院的本硕博融合培养项目等。
“benbo”怎么连续发音?
在海航,“新农学创新班”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依托,每年春季学期初从全校选拔30名新生组成班,入学后学生在不同的实验室“轮岗”,根据兴趣提前探索研究方向,大一结束时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博士生导师匹配,之后将全程接受导师指导。
本创新班培养期限一般为8年,实行“3+1+4”培养模式,前三年完成本科阶段主要课程;第四年除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外,还要修读22学分衔接本博的专业课程,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
海航农学院副院长马启斌介绍,本硕课程相互衔接,实行“一张表”递进式学科体系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前四年可按照本硕课程要求、论文要求衔接学习,后期无须重修课程,学习培养效率大大提高。
但本硕连读并不意味着有拿博士学位的捷径。
“新农学创新班培养拔尖人才,博士阶段对科研能力要求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马启斌说,学生虽然取得了创新班的“门票”,但要按照人才培养高标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本科前三年平均绩点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才能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入场券”。
广东工业大学“强芯工程”创新班学生通过高考录取,30人的班级“只招不毕业”。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介绍,2022年首批入学的30名学生中高考后就拿到读博“门票”,有捷径吗?,已有3人因成绩不理想退出创新班,后续不会再增加学生。
该创新班学生可选择分阶段完成本、硕、博学业,也可选择五年制读硕、博课程,或大四取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后直接读博士。
2021年10月,广东工业大学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创新班级相对于普通班级有哪些特点?
“教学会更加深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跨年级选修课。”熊晓明说,同一门课程,创新班的学生学得更深入。他举了数学的例子,普通班学加减乘除,创新班学解方程、开平方。
“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二的时候就鼓励学生做项目、做实验。”熊晓明说,到了大四,创新班还会为学生增加研究生课程,鼓励学生做一些基础的科研训练。
今年大二的庄焕新是“强芯工科”创新班首批学生。在他看来,创新班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课,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实物,从设计到组装都要我们自己完成,很有挑战性。”
目前,创新班的课程和考试大部分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动手实践、共同完成。熊晓明说,学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创新。
构建跨校培训机制将成为新需求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什么?
当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顶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高校在医药、信息、农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创新路子,也是自觉响应国家重大需求。
“不难发现,开设直通车创新班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积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州大学教育处处长曾小军说。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晖认为,与先读本科再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相比,本博一体化培养可以化解考研、博士考试等考试准备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干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促进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本博培养模式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无缝衔接。”余晖认为,大学可以依托学校内部各阶段、各院系之间的有效衔接,尽可能减少重复学习的比例,引导学生潜心研究,实现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创新实践的有效提升。
目前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部署在临床医学、农学、电子信息等学科。余晖认为,这些学科多为理工科,而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进步更多依赖于年轻的科学家。
余晖举例称,对顶尖科学家职业发展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创造力的巅峰期通常在攻读博士学位后的20年内中山大学英语专业,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都是在这段时期内产生的。“因此,理工科对科研人才培养的时间进程有更强的敏感性和紧迫感,希望通过缩短博士生培养周期,帮助年轻科学家尽快达到创造力的巅峰。”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
随着本博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推进,大学人才培养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淡化应试考核是一个方向。”曾小军说,本博一体化培养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突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余晖认为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未来构建跨校培养机制将成为新的需要。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学生转学或许被视为优质生源的“流失”,但从全球范围看,推动优质生源在学校间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要营造宽松的学生流动制度环境和灵活保障机制,把各学校内部的‘小连接’拓展为全国范围的‘大循环’。”余晖建议,专业共同体可建立本博人才培养的共性标准,涵盖生源、师资、课程、学分、考核等方面,并建立有效的校际协调机制。
在余晖看来,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或将逐步消除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促进硕士培养分类发展。
“未来硕士培养将沿着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条不同的路径延伸。”余晖说,学术型硕士将逐步与博士培养融合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成为博士培养的预备阶段,招生比例将逐步减少;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专业型硕士将成为硕士培养的主线,不同专业的培养年限将根据各自领域特点进行差异化、动态调整。
南方日报记者马利民、王祥波、刘汉能、姚玉阳、实习生李志森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