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西湖边的三个小伙 你们现在好吗?
特蕾莎2015年来中国时的照片。
④
①
②
③
中秋节前夕,本报收到一则寻人启事,给我们带来了麻烦——Therese Hall女士是澳大利亚人广州英语角,年近六十。她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居民。中国记者。 1980年,20岁的特蕾莎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西湖边结识了三位来自杭州的年轻人。 38年过去了,Therese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三位好友,延续这段美好的跨国友谊。
由于失踪人员信息多次转移,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只有一张旧照片和三条不准确的英文个人信息。我们能找到当年的三个年轻人吗?很难说,但我们决定尝试一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线索的不断收集,一个关于四个年轻人与杭州城市发展的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
海外采访,她详细回忆当年的遭遇
“我很想来中国见见他们”
最初,失踪人员信息是富阳的陈女士发到微信朋友圈的,陈女士转发了网友的信息。我们追踪这条信息转发链,终于找到了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Lyn。 Lyn的女儿和Therese的孩子是中文班的同学。正是通过这个机会,特蕾莎寻人的愿望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杭州。
在 Lyn 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 Therese 的电子邮件地址并向她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两天后,特蕾莎回信了。她在信中感谢我们帮助她找到了她的朋友,并详细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特蕾莎在悉尼长大。 20世纪70年代,她在中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修了一门名为“亚洲研究”的课程。 1980年,特蕾莎攒够了钱,参加了澳中友好协会组织的旅游团。他们先去了香港,随后又去了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当年10月15日,她抵达杭州。
特蕾莎记得,有一天晚上,她在西湖边遇见了三个年轻人。 “那天晚上,吃完晚饭,我一个人在西湖边散步,远处的亭子里传来小提琴声,我走过去一看,发现几个年轻人在练习英语口语。” Therese在信中表示,三个男生觉得像她这样的外国女生很少见,她也觉得中国男生很少聚在一起学英语,所以他们聊天很容易。三个年轻人向特蕾莎询问了很多国外的事情。四个人聊得很开心,成了朋友。第二天,三个年轻人带着特蕾莎去西湖划船,还参观了灵隐寺、玉泉、黄龙洞等著名景点。 “我旅行回来后就开始学习中文。”特蕾莎说,从那时起,她就想成为澳大利亚媒体驻华记者。
1983年,特蕾莎带着自行车队再次来到中国。她试图联系这三个年轻人,但联系不上。此后,Therese搬到昆士兰州并生活了18年。她的中文学习被打断,她渐渐忘记了以前学过的中文。 2015年,特蕾莎再次来到中国,这次是她的小女儿陪同。 “我最小的女儿现在在高中学习中文。”特蕾莎说。
Therese很期待找到当年的三个朋友:“他们刚刚高中毕业,现在应该人到中年了,如果能找到他们,我愿意来中国见见他们。”
翻遍了杭州四中的校友记录,终于在官方微信上收到了惊喜。
“没错,你要找的就是我。”
Therese用英语记录了三个朋友的个人信息。这三个年轻人分别叫陈子伟、王富根和胡伟。其中两人所记的地址与杭州现有的路名不符。只有陈紫薇的地址写得很清楚。 “杭州四中”,这不是杭州四中吗?
我们立即联系了杭州四中校史室的徐老师。徐老师和几位同事帮我们找到了学校的校友名册,并在数以万计的名单中进行了比对。最后,我们找到了两个可疑的名字——陈子伟,1975年毕业;胡伟,1979年毕业。两位老同学的毕业年份与特蕾莎信中的描述相符,但他们在哪里?不知道。
于是,我们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上推送了这份特别的寻人启事。没想到,很快惊喜就来了——胡伟看到这条微信后,转发到朋友圈:“没错,你找的就是我。”
电话接通了,胡伟的声音很激动,他约好了和我们见面。 56岁的胡伟盯着那张老照片良久:“左边那个是我。”三十八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微胖的大叔——他还在。我住在杭州,年轻时当过英语老师,后来经商。我过着美好的生活。
“今天早上我读了你的新闻广州英语角,眼睛都红了。当我看到照片和她说的话时,几十年前的记忆全都回来了。”胡伟说,遇见Therese是缘分,而这个缘分,全归功于杭州最早的英语角。
杭州最早的英语角是由一群年轻人打造的
“后来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叫马云”
1980年,胡伟刚刚从原西湖中学毕业。因为还没有找到工作,他每天都在城里闲逛。他的父母实在受不了,让他学点英语,这对以后总是有帮助的。当时,广播里有一个英语专栏。胡伟听了一会儿,觉得学习进度太慢,干脆开始自学。很快,他又遇到了瓶颈——必须找人练习口语。
这时,胡伟听说经常有外国游客入住离他家不远的杭州饭店(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于是他决定碰碰运气。没想到,与他有着“同样英雄愿景”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一番往返之后,胡伟遇到了比他大几岁的陈子伟。由于父亲在杭州四中工作,陈子伟经常住在学校。为了练习口语,他每天骑自行车去杭州宾馆。几个年轻人经常主动和外宾聊天,渐渐地这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久而久之,杭州宾馆门前形成了英语角,成为杭州英语爱好者的“口语天堂”。没有老师,但却充满了“三人必有老师”的乐趣。 “后来,有一个矮小的年轻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胡伟说:“他叫马云……”
那时,有一个年轻人每天都会去苏堤旁的凉亭拉小提琴。陈子维动手能力很好,还会自己制作小提琴。大家高兴的时候经常会聚在亭子里,用英语交谈,弹奏一段音乐。特蕾莎被聚会上的小提琴声所吸引。
“我们向特蕾莎询问了很多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也聊了很多国际重大事件,甚至还聊到了当年刚刚爆发的两伊战争。”胡伟回忆说38年前西湖边的三个小伙 你们现在好吗?,那时的外国旅行团都有固定的旅行路线,而特蕾莎想去其他地方游览,他和两个同伴第二天就带着特蕾莎走了一条“私人定制”的路线。 “特蕾莎在西泠印社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
特蕾莎离开前,胡伟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特蕾莎将其记录为“102 Yo Wen St.”。 “那是岳风路102号,就在现在的林风眠纪念馆附近。”胡伟说:“非常感谢澳大利亚朋友还记得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够再次见面。”
继续失踪人员通告
胡伟找到了广州英语角,但是照片中的另外两个年轻人在哪里?
胡伟说,陈子伟在20世纪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至于王福根,他没有任何印象。
特蕾莎希望找到三位老朋友,而我们的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如果您有任何关于陈子维或王富根的线索,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拨打本报公众热线85109999,或关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后台留言。
西湖边的英语角
你有你的故事吗?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向世界张开双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学习英语成为他们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西湖英语角应运而生。
胡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英语角和马云。确实,马云的传奇还与西湖边英语角的一次邂逅有关。 1980年7月1日,马云在杭州一家酒店门口结识了澳大利亚游客肯·莫利的家人,并与莫利的儿子大卫成为笔友。 1985年广州英语角,凭借自己的毅力和Ken的努力,21岁的马云首次出国,踏上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土地。那次旅行打开了马云的视野,改变了他的未来,他现在的成就为世人所熟知。
西湖边的英语角,造就了马云这样的名人,也造就了许多有志青年。时代在变,英语角也多次更换地点。然而,位于第六公园的英语角给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年轻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如今,六园的英语角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涉外场合。即使外国朋友问路,杭州的年轻人也能用英语流利交谈——一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一代代高素质年轻人把杭州变成了无界英语角!以更开放的视角观察世界,以更冷静的态度迎接宾客朋友,是英语角诞生和发展的终极意义。
时至今日,胡伟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出漂亮的英语。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出国旅游,结识一些国际友人,开阔眼界。他取得了自己的成就,留下了一段关于英语角的美丽故事。那么,你呢?你是否也在英语角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充满回忆的老照片?请像刚练习口语时一样大胆地秀出来吧!我们期待您的来信。
图①②③为年轻人在英语角与外国朋友合影。
图④为马云和大卫。马云本人可能没有这张照片。
(图片由胡伟提供)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