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吉大外语专业教师的初心和坚守
孙壮是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骨干青年教师。从教24年,他把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把真情奉献给学生吉林大学英语专业,把知识和德行融入教学,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个性,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追求真实的自我。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敢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教育改革之路。孙壮是一位勤于思考、勤于行动的老师。他是一位言行充满正能量的学者。学院师生亲切地称他为“明星老师”。
外语·人才·中华文化
英语专业本科生必须在四年内学习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发音、语法、口语、听力等课程。作为一名外语专业教师,孙壮一直在思考:“我们要培养谁,如何培养人,你为谁培养?”在2008年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列讲座第一讲中,孙壮作为第一位主讲人,做了题为“摇滚音乐”的讲座。这是一场将生活思考与音乐相结合的讲座,完美融合的讲座方式深受同学们的赞赏。他们表示:“孙壮老师讲述了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吉林大学英语专业,不仅让我们内心激动,更是对艺术和真正文化的力量的召唤。”看似脱离专业教学的讲座,却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孙壮在学院首次提出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外语学生“中国心”的教学理念。
孙壮认为,教师要培养具有中国身份、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懂外语、会讲中国故事的人才。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出国机会的时候,外语教师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
多年来,孙壮始终坚持教学探索,提出了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真正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理念。整个过程。同时,他致力于编写一套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二语言习得课堂。他说:“教师在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中国文化和历史,在英语世界树立中国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并教导他们宽容地进行文化对话。”
讨论课上吉林大学英语专业,孙壮强调外语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没有根就站立不稳,首先要了解脚下的土地”。孙壮说,在给90后、00后上第一堂课时,他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理想、教学理念和教学线索。孙壮的专业水平、文化底蕴、全新的理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吸引了同学们。随后的每一堂课,他都继续执行自己的教育计划。第一个话题是要求学生回家,探访家乡,“研究”家史,聆听长辈的口述历史。这个话题一出来就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讨论中,大家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家族史。讨论中,孩子们被祖先、父辈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
接下来,孙壮将设置更多的话题,如人性善与恶、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等,要求学生从与西方世界、与中国有关、与自己有关的三个方面寻找相关话题。材料。 “学生们在课堂上哭得越来越多,因为这些话题确实能触动他们的心,激发他们开始思考。”他推荐同学们观看《塞迪克·贝尔》、《悲惨世界》、《战马》和《万物皆一》等影片,同学们感慨:这个社会上总有人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纯洁、善良、美丽的心。 “学生的眼泪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净化,希望他们在感动之后,崇尚真善美,在身边寻找冉阿让。”孙壮经常要求学生多思考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关系。随着人生的启蒙,心灵的净化,同学们渐渐变得少了浮躁,多了一份冷静,少了一些轻浮,多了一份深思熟虑。
在经典泛读课程中,孙壮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老人与海》等西方经典著作以及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理解和鉴赏能力。他还向学生推荐了许多全球畅销的中国故事,如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描绘了勤劳纯朴的中国农民形象,英文版《江村经济》的编写。费孝通的《四书五经》英文版等。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经典,还要多读中国的故事和经典。我们应该以外语为工具,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人,用中国情怀看世界,用世界视野深情回望中国。他说,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应只是思政教师的“绝活”。外语教师需要立足国情,需要文化自信!”
家风·教风·工匠精神
1995年,孙壮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来到学校任教。 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他对外语教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他的“工匠精神”深受学生喜爱。 。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家风,也是我们老师的教风。
孙庄出生于医学世家,祖上三代行医。从他记事起,父亲穿着白大褂坐在书桌前学习的背影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我的父亲小时候因一次事故导致双腿残疾,因此他立志成为一名骨科医生。他的父亲只有中专学历,在骨科领域刻苦学习。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与骨科相关的书籍。孙壮的父亲看不懂英文的医学书籍和杂志,只能逐字逐句地查阅,并在笔记中密密麻麻地记下来。他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中华骨科杂志》,最后当上了牡丹江市立医院和北京各大医学院的骨科主任。分配到的毕业生和当地的病人都对孙壮父亲的医术赞叹不已,并在背后尊称他为“孙一刀”。孙壮敬佩父亲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还有他对病人的态度、医德和人格。
“我的父亲很少对我说教。正是别人眼中的尊重让我看到了父亲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孙壮经常看到父亲坐在病人身边,平静地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持续两到三个小时。
“父亲每次给病人做大手术,他都学习到很晚,从早到晚,孜孜不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嘱孙壮:“年轻人要有远大的志向。” ,关心家庭、关心国家、关心世界,业务能力不能差,更重要的是无私利他。”如今,父亲的话依然在我耳边,父亲的形象依然在我脑海中。
孙壮的硕士生导师潘毅教授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严师”。英语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方法、翻译理论等是当时硕士生学习的主要课程。翻译是对外语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考验。潘老师曾对孙壮说:“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没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态度,就很难把握和取得成功。学习语言文化,不应该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名利。”有远大的志向。”因此,老师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强迫”他参加教授文学、语言学、翻译等课程。虽然当时他感觉很累,但现在却受益匪浅。时至今日,孙壮仍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经常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书有好有坏,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打开。努力改掉懒惰、贪图安逸的坏习惯。在没有言语的地方学习,和有勇气的人一起工作。”孙壮申理解地说道。
有一次,潘毅教授请孙壮用英语给外国人讲授一堂《希腊神话词源学》课程。 “我在想,如果我想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我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可以从讲台上下来吗?”孙壮备课,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他终于解释了希腊神话的词源。清楚地。 “到现在为止,我只要从希腊神话开始,就能一口气讲出很多相关的故事。经历了艰难险阻的寻找过程,我不再害怕任何困难。”孙壮说。
不久,孙壮受聘担任长春电视台英语新闻编辑、主持人;担任省领导外事活动翻译,为各大企事业单位编配宣传片,担任学校重大活动同声传译。每一项工作他都提前做好了准备。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有一次,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位教授来吉林大学做专题讲座。孙壮提前了解了教授讲座的主题,并在前一天晚上通宵阅读了教授写的相关书籍。第二天他就能轻松地翻译了。孙壮说:“翻译前的准备工作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尽可能做好准备,做到能替说话人说话,这样才能完成翻译任务。”
今天,有9个跟孙壮学英语微信群。他每天坚持带头完成日常英语听力和经典英语阅读打卡,即使节假日也是如此。在孙壮的影响和鼓励下,组里的师生也自觉地坚持练习听力和口语。他还一一检查了大家的练习内容,并提出了学习建议。学习与坚韧,努力与坚持,孙壮以此不断鞭策自己,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立德修人,初心不改
立业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德。孙壮坚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够了,就应该学文学”,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学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他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正直的人格、大德、大爱、大情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紧紧跟随老师,相信老师的教诲。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英语考试,孙壮不仅全天授课,晚上还给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回到家后,他的喉咙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的妻子用雾化器给他治疗。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很低,孙壮曾花四分之一的工资帮助一名贫困学生购买课本。节日期间,他分批邀请学生到他的单身宿舍吃饭,自己煮了满满一桌子饭菜。过年时,他组织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一起过除夕夜,为他们唱《雪绒花》、《离家五百里》……“同学们眼里含着泪水,他们看我就像在异国他乡遇见我一样。”亲属。他们刚刚经历了高考,大学和高中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的存在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孙壮始终把学生视为亲人。 “我认为老师和学生需要情感互动,这是知识教育无法替代的。我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学到了很多纯真、善良和美好的东西。”
孙壮一直坚持做慈善活动。每当他看到微信圈子里有人发起募捐活动,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和他有没有关系,他都会二话不说就捐款。 “几十块钱、几百块钱我都会捐。”不过,我不会去评判这件事的真假,因为那是别人的事吉林大学英语专业,捐不捐就看你自己的胸怀了。”孙壮笑着说道。
自2006年起,孙壮就开始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教授英语。 2008年,在长春电视台和长春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在长春市启动了“英语社区公益班”,在全市五个社区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授课,同时建立外语专业项目。在实习基地,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为孩子们免费上外语课。孙壮把整个过程录了下来,回到学校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教课。他连续举办了两届“汉语英语冬令营”,所得款项全部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英语冬令营也吸引了其他院系的学生。数学学院学生陆小琪、孙楚涵也加入担任助教。志同道合的师生怀着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初心聚集在一起,用火花点燃公益之光。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走进大山,开始做志愿者。 2019年暑假,外国语学院9名大学生自愿申请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做志愿者,开展教学帮扶工作为保护侗歌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想把优美的侗族歌曲翻译成外语,广为流传。他们主动向孙壮征求修改意见。孙壮得知后非常感动。他为他们纠正了语法错误和不恰当的韵律,但保留了学生们最初用“不成熟”的词语翻译的歌词。 “虽然学生们用的词不够‘高级’,但每次他们都是在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后翻译每句话一位吉大外语专业教师的初心和坚守,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我必须保留他们纯粹的意图。”
孙壮最欣赏的人是葛兰西,他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监狱里,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依靠有限的书籍,写出了西方政治思想著作《监狱笔记》。 “他教会我,人不能被困难打败,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对人的深刻思考,就可以战胜一切。”孙壮希望同学们能够多了解马克思、葛兰西,多了解王阳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仍不忘初心,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他希望同学们勇敢承担更多责任,为更高的理想而奋斗。
孙壮就像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摆渡人,教学生精通两种语言和文化,也教他们认识到“家”和“根”对每个人的意义。 2012年,他加入学校青少年文化学院,成为一名青少年文化导师。在探索新的文化教育体系和多学科创新思维交流中,他给了学生独立判断社会和人生的钥匙。
讲台上,家国责任、道德至上、学术精神、钻研态度,是孙壮这位专业外语教师的初心和坚持!
过往亮点
执行主编/王艳丽
文/吉林大学新闻研究生记者高建新记者肖伟
来源/吉林大学新闻
制作单位:党委宣传部-网信办
提交方式/
如果您在看的话,请给老师点个赞吧!
文章已修改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