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艺术美
摘要: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艺术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新奇,新奇就是强烈的刺激。 艺术所带来的强烈刺激,不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是情感上的刺激。 这种高级的刺激形式,往往不需要反复强化、反复练习,就能长期有效,而且还速效高效。 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基于这一原则,即通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让学生感受到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融入其中,有意识地努力把一般的听、说、读、写升华到审美欣赏和创作活动中,化苦为乐,化紧张为放松,让你乐于学习,乐于享受学习,懂得学习,善于学习。
1、营造美好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就不可思议了。”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端庄的仪容、得体的教风、灵活的教学方法、标准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优美的板书、博大精深的知识,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作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她)应该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优秀演员; 一个懂得调动学生情绪的才华横溢的导演; 指挥好; 是精明的广告商,用最少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 同时,他(她)必须懂得最前沿的知识英语教学艺术美,能够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技能,努力创造美好的局面。 此外,巧妙的教室布局和合理的座位安排也能给学生以美感。 通过全神贯注地创设美好的情境,学生可以很快进入一个美好的情境。
1. 导入的艺术——做好开头,吸引学生
介绍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善于吸引学生。 有很多方法可以开始。 他们必须不拘一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正式上新课之前,编一个小笑话故事英语课程视频,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一定要有趣、健康,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安排。 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新课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 它还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2、转型的艺术——善于转折和推陈出新
教学形式由旧向新的转变,要使学生感到自然流畅,教师必须善于转折,把握引入新课题的机会。 一是把握学生心理准备、知识技能准备的程度英语课程视频,主要是课外活动的余味是否消失,精力是否转移到课堂上; 通过一开始的引导,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等,在上课伊始,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顺利进行从旧班级过渡到新班级。 二、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程序的连贯性,妥善处理教学内容的衔接,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使学生把精力转移到新的课堂上. 三是转移提问法,即教师在课前认真编好教案英语课程视频,将新课要掌握的词句由易到难排列,留给学生提问。 到了新班级,老师只是简单地提醒学生进入等待答案的心理状态,然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新班级。 这样,学生怀着解惑求新的愿望进入新的内容,很容易将新课的知识转移记忆。
3、提问的艺术——注重提问,激发兴趣
1)注意提问的艺术。 (1) 看全班。 提问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将要或可能会被点名的学生身上。 这样一来,问题就不会起到让全班思考准备回答的效果。 眼睛应该以平衡的方式从一侧扫描到另一侧。 (2)先问问题再打电话。 这是为了让每个问题都具有群体效应。 要么举手回答,要么点名回答,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兼顾好坏,促使大家思考问题。 (3)答题机会要均等。 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问到问题,这样就不会有偏见。 当然,提问的难易程度和回答的顺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4)多鼓励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表情要轻松、亲切、友善。
2)注意问题的形式。 课堂上要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语感,提问的形式不能单一,而要多样化。 一种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回答。 二是学生向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充当“裁判”,对的肯定鼓励,错误的纠正纠正。 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提问,师生角色互换,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能力。
2. 挖掘美的艺术
1、挖掘教材的内涵美:
1)幽默之美。 它是美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也是人们渴望达到的精神境界。 高二英语教材下册对话课中,有几段顾客和服务员的对话(Waiter-and-Customer 笑话),用的是双关语。 顾客:这些鸡蛋怎么了? 服务员:先生,别问我。 我只是摆好了桌子。 “Lay”在英语中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下蛋”和“下蛋”。 “我只是铺了桌子”的潜台词是“我不知道这些鸡蛋有什么问题,问问下蛋的母鸡”,读后让人捧腹大笑。 英语中有太多的幽默和笑话,体现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机智和机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幽默文章,细细品味其内涵,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的“幽默细胞”,恰当地表达幽默,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微妙的美。 为了表达需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委婉语或比喻等技巧,达到“说清楚”的效果。 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了粗俗和尴尬。 例如,在英语委婉语常被用来表示“上厕所”、“死亡”,并指代职业。 在“迪士尼乐园”的对话课中,有一个短语“rest room”,用来代替“toilet”; 在《中国日报》的课后练习中,有一句“Programmers for the aged”,用了“the aged”而不是“the old”; 在一次对话课上,医生用“你有体重问题”礼貌地对患者说“你最好减肥”。 由此可见微妙的魅力。 反之,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多半是表现尖锐或用词不当造成的。 社交需要含蓄之美,外交更需要含蓄之美。 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交际中善于含蓄,是语言优美、修养高的体现。
语言是组织、指挥、解释的工具,是开发智力、感染情感、影响个人发展的手段。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相反,枯燥乏味的语言是一种折磨。 英语的语言艺术在于如何发现英语语言之美的特点和内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学生营造优美的语言环境,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新奇有趣的语言。感受,然后在欣赏中感受和英语英语,英语享受中英语。 教学语言之美,要求教师用英语授课,尽量不用中文; 老师的声音、语调正确、甜美,语速和语速适合学生。 声音不大也不急促,语言纯正、流畅、简洁; 教学语言之美也要求教师讲课生动、幽默,这本身就体现了英(美)语的特点,使平淡乏味的英语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活力。 生动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做到直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努力营造优美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英语,这样学习才能有趣、有效。
3)板书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起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往往凝聚了一个班级的精髓。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兴趣和见识。 板书的艺术性一方面体现在字体的美观、工整,另一方面体现在整个板面的设计和科学排布上。
英语板书的物理艺术性要求不仅字母的书写符合标准,而且字母与字母、词与词、句与句、线与线之间的距离符合美感规律,既不拥挤不松散; 跳下去,不要踉跄。 板书设计要合理。 原则上一个班用一块板,可以随意写擦写几个部分。 题目要写在中上; 重要难点的内容写在中间; 次要内容应该写在两面,这样可以擦掉再写。 中间板书内容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简洁明了。
2. 演讲和表演艺术:
演示和表演是教师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和手段。 示范表演的艺术在于教师熟练地运用实物、动作、对话、小品等来选择突破口。 创造一定的语境来展示和再现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力求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角色,走进课本,走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我经常让学生在不注意的情况下,猜猜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英语商标的含义,如Chocolate、Coca-Cola、Sprite、Conturcky、The Grocodile、Nike、Adidas、同学们使用的邦文花花公子、力士鹰,增强了英语意识,感受了英语的魅力,丰富了英语词汇量。
表演过程中尽量使用道具,如看病、购物、打电话、问路等,以更好地体现故事的真实性,让学生沉浸其中。场景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还可以在不借助道具的情况下进行表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和审美力。 比如在教现在完成时,突然把一个废玻璃杯掉在地上,打碎,然后进行问答:
T:我刚刚做了什么?
S:你刚刚打碎了玻璃。
这些表演动作简单,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 学生对它们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悬念和巧妙的课堂结束艺术
一堂课就像一场戏,结束时有高潮,在高潮中留下悬念英语课程视频,让学生去思考和品味。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练习,还可以逐渐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收尾的主要方法有:①设置新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节新课做铺垫。 ②表扬和批评,这是鼓励和鼓舞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③唱一首短歌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幽默,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总而言之,一堂高效的英语课必须改变过去死板僵化的程序模式。 是师生共同步入的审美境界。 要形成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意志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环境,产生强烈的教学压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开展艺术教学。
附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试稿)》
2.雷水荣,《关于课堂提问度的把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3.郑浩,《做课堂上的好提问者》,《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4.孔凡哲、李莹,《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国民教育》2006年第5期“聚焦新课程”栏目
5.刘颖,《投石破水破天》,《江苏教育科学院院刊》,2003
6.《课堂教学策略》 Paul D. Eakin(美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7.陈洪芳,《浅谈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外教论》,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