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中国经济放缓为什么对德国是一个利好?
原文发表于《证券时报》专栏《寺庙江湖》
需要交流的读者可以添加我的新浪微博“沉凌0德国波恩”,
或微信公众号(VWL008)“寺江湖”
2015年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访华。 我接受了德国之声电话采访,就中德合作的三个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总结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刚刚从伦敦返回北京,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下周开始第八次访华。 中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需要,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欧盟和中国现在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其中,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德国占欧盟与中国经贸往来的三分之一。
不过德国人英语好吗,舆论对中德合作的前景仍存在不少疑虑。
第一:中国经济放缓,中德合作前景堪忧?
第二:德国向中国转让技术会带来麻烦吗?
第三:中国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产业。 未来中国能不需要进口就拥有一切吗? 那么中德合作的新亮点在哪里?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德国的一大受益者
无需隐瞒,近期中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过去我们常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现在和将来,我们可能再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了。 如果再保持30年6%到7%的年均增长率,那就太好了。 那么这种中速增长或者增长放缓是否意味着对中德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不必要!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周期性、短期现象。 在这次经济大衰退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表现还算不错。 尽管现在官方数据显示年均增长率仍为6.9%,但有人用各种旁证证明实际增长率并没有那么高,但没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也没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有人公开预测中国增长的终结。 因此,中国与南欧等陷入危机的新兴经济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中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增速放缓,这对于德国等合作伙伴来说非常关键。 如果你去中国大中城市的购物中心购物,你会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优质德国商品的需求正在井喷式增长,而不是放缓。 为什么? 因为只有这样的收入水平,我们才能买得起高质量的德国商品。 二十年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 从1,000美元增加到1,100美元,增长率为10%。 但1100美元的收入水平能买得起德国汉斯格雅水龙头吗? 您能买得起采用西门子技术的高速列车吗? 以目前7000美元的收入水平,即使增长率只有6%,增加的420美元收入中90%可能是由于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而德国制造就是高品质的代表在中国人心目中。 因此,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但中国从德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其中德国对华出口1000亿美元,增长11.7%,顺差200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消费转型升级对德国构成第一大利好。
最后,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需要升级,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长期放缓。 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升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将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流。 这种转变已成为中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识。 因此,克强总理多次提出“全民创新创业”。 然而,经济转型有其自身规律。 在某些行业实现跨越式增长和超越是可能的,但就整体制造能力而言,想要一步登天太难了。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三十年的增长,也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密不可分。 正是他们将成熟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大陆,带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再次站在产业转型的门口。 谁能帮助门外的中国? 自然是当前的发达经济体默克尔访华:中国经济放缓为什么对德国是一个利好?,尤其是制造业强国——德国。 德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拥有大量成熟技术。 但由于其制造成本较高,无法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 这些成熟的技术如果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德国人英语好吗,可以激发广阔的世界市场需求。
顺便说一句:制造业转型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 恐怕这也是中英两国最近变得如此亲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因此,中国的生产转型升级构成了德国的第二大利益。
中德合作是双赢,不是零和游戏
因此,有人可能会问:德国向中国转让技术会不会带来麻烦?
据说,在德国,中国高铁经常被引用为养虎的经典案例。 因为中国高铁现在正在全球范围内高调宣传,一些德国人很酸:这不是我的事吗? 为何被中国人夺走?
我想说,相反,这个高铁案例和之前的大众案例可以算是中德制造业合作的双赢案例。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高铁技术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高铁在全球发达国家商业运营已有数十年,技术并不掌握在某一家公司手中。 事实上,十年前中国首次提出高铁建设计划时,西门子在第一轮招标中并没有主动转让技术。 结果,其他公司抢走了订单。 这表明,即使西门子坚持不转让技术,中国的高铁也不会建不起来。 在当今世界高铁市场德国人英语好吗,西门子未必能打败中车。 所以:这是一些德国人想象中的损失。 你本来就没有得到,现在又在哪里失去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推理。 如果说中国高铁抢的是原本属于德国的市场,那么我们应该看看德国高铁先于中国高铁抢占了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市场? 是印度尼西亚吗? 泰国? 还是马来西亚? 没有什么。 作为另一个高铁技术拥有者,日本在中国高铁开通之前只有一个海外市场:台湾。 但这是相当失败的。 台湾高铁损失惨重,停不下来!
因此,与其说是德国的技术转让让中国高铁走向了世界,不如说是德国成熟技术与中国制造能力的结合唤醒了(或满足)了原本休眠的市场需求。 这不仅是双赢,更是三赢的结果,因为购买高铁的消费国也是赢家之一。
或许一些德国人并不否认这是各方双赢的结果,但他们只是觉得德国人从这场比赛中收获不大。 那么我们也许应该讨论另一个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吃亏的例子:汽车工业。 德国大众汽车是第一家与中国技术合作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商。 德国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稳居第一,其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占其全球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最近,美国人抓住了大众汽车,并威胁要让其破产来惩罚它。 我们中国消费者开玩笑说:德国人太傻了。 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去开拓美国市场呢? 为了5%的销售额,值得拿整个公司的命运冒险吗? 中国没有人关心美国人抓辫子!
那么是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汽车工业的技术合作德国人占了便宜,中国人吃亏了? 我想也许德国人确实占了便宜,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人吃亏了。 如果没有德国人成熟的技术,中国人可能还是造不出桑塔纳。 他们怎么能从沃尔沃那里购买吉利汽车呢?
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是双赢的,但在具体情况下,谁赢多谁少可能需要具体分析,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体双赢的局面。 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看大局是否有利,然后制定具体业务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 具体赚多少钱是厂家的行为,与政府无关。
其实,我们只需回顾历史,看看那些在过去二十年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的新兴经济体,就可以消除德国人目前的担忧。 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经济体是否已陷入落后贫困? 不! 相反,虽然国内都有抵制的声音,但总体而言,这些地区现在都已跻身世界发达经济体的行列,没有一个人掉队。 这说明,将国内技术成熟的成熟产业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地方进行生产,并不会直接导致这些地区的增长停滞。 相反,只要保持创造力,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 经济体排名。
同样的道理,德国人想要维持目前优越的生活水平,也不能一直依赖成熟的技术,而需要依赖不断的创新。 近期,默克尔总理提出工业4.0,不少中国政府官员跃跃欲试,并与德国在这方面开展合作。 我不敢苟同! 除了个别项目(我不知道具体技术,所以不能谈论),总体来说,德国不可能整合真正的高科技技术(4.0对德国来说只是一个计划,怎么可能成熟的技术?)转移到中国,而中国没有能力消化吸收这样的技术。 对于中国来说,德国工业4.0的机会在于,在德国向更高制造技术水平攀登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将已经被淘汰的成熟技术转移到像中国这样有能力的制造大国。承担它,从而完成世界生产产业链的重组,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这也是中德合作的美好前景。
中德合作新亮点在于满足新兴中产阶级需求
胡润百富榜近日发布。 毫不奇怪,中国最富有的人的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更受关注的是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 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符合中产阶级标准的人数已超过1亿。 未来,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快地形成中产阶级,满足这些新兴中产阶级的需求将是未来中德合作的新亮点。
遗憾的是,除了高品质的德国消费品外,德国人在满足中国中产阶级的需求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 中产阶级需要什么? 这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因为德国社会本身就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 只要看看德国中产阶级喜欢什么,就可以推断出中国中产阶级的时尚趋势。 德国人最喜欢度假,来华旅游尤其是自助游也方兴未艾。 全世界都在争先恐后地欢迎中国游客。 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总是存在某种不和谐。 这种关系远不如德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好。 然而美国总统大笔一挥,给中国人十年多次签证。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关系不好,但现在却开放了五年多次签证。 德国呢? 欧盟呢? 你不知道中国中产阶级喜欢看莱茵河沿岸的古城堡吗?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缔造者。 德国人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现代思想家深受德国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教育体系现在还很落后,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因此,中国中产阶级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出国,年轻留学人数每年增加30%以上。 这本来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但现在却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
中国中产阶级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英国和美国出国。 美国和英国的许多大学都挤满了中国学生。 尤其是在美国德国人英语好吗,有人开玩笑说,一个中国教授(早些出国,已经成为美籍华人教授)正在给一群中国孩子用英语授课(比如统计系的学生名单)网上流传的芝加哥大学,都是中文名字)。 美国政府每年拿走5万美元。
教育合作不仅仅是赚取学费的短期问题。 人员交流带动的文化交流是业务合作的最佳基础。 很难想象一个在德国留学回国工作的中国学生会购买日本车。 美国人在华最大的投资项目是什么? 清华大学! 克林顿访华时询问中国学生毕业后是否去美国。 这种文化魅力不是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造成的,而是像清华大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文化交流项目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德语是阻碍中国学生赴德留学的重要原因。 我不否认德语很难学。 但除非你认为中国最聪明的10%比德国最笨的人还笨,否则语言并不是阻碍交流的重要原因。 因为即使是最愚蠢的德国人也会说德语,而能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比例远不及整个学生群体的10%。 就像来自德国的优质消费品一样,高昂的价格也无法阻止中国中产阶级的趋之若鹜。 而且去德国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学德语,因为至少在大学里,英语的普及程度远大于国内,德国的教授基本都能用英语授课。
当前的问题是:中德双方都不太重视留学生在未来两国经济政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最适合负责经济技术转移合作的人是双方的留学生。 德国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保证了德国的品质,而中国政府现在也意识到,要提升技术,首先需要提升技术工人和人力资本。 德国大学不仅在最新技术前沿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最新技术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他们在应用技术教育方面也独具特色,值得成为中德合作的新亮点。
此外,德国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健康中国”计划,以满足中国中产阶级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包括环保医疗等。 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为中德合作提供了广泛机遇,值得双方重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