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好好做同学
“文明校园”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从学校的精神面貌、教风、学风,到校园里的每句标语、每幅涂鸦、每一种礼貌用语,都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建设文明校园,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更是建设社会文明。
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文明校园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基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多重内涵。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聚焦文明校园建设”系列,从倡导健康人际关系、学术诚信、依法治校等多个角度,探讨新时代如何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 编辑
“如何处理校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何扩大学校里的朋友圈?”“人际关系总是尴尬怎么办?”“为什么同学之间越来越疏远?”……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关于校园人际关系的问题随处可见。记者从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如何处理校园人际关系的辅导,也是咨询最多、最让学生头疼的话题。
媒体曾做过调查发现,当前,无论大学校园,还是中小学校园,校园暴力、人际冷漠、校园人过早社会化等都是最需要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暴力为何频频发生?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时有发生:
4月15日,安徽省蒙城县范中中学英语老师因收发试卷与学生发生冲突,视频显示师生发生激烈肢体冲突。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陆海清在成龙校区宿舍自习室被室友持菜刀杀害,起因是两人因琐事争执。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就达42起,而且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胡登副教授分析称:“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用暴力这种最原始、最本能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对于目前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生命教育。学生对自己生命、他人生命缺乏尊重和理性认知。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志英认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教育应承担一定责任:“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关注学业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反应关注不够。”此外,杨志英认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有社会、家庭等因素。“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来看,社会分配不公,竞争环境激烈,学生对竞争的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激化。另外,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暴力行为产生心理上的‘脱敏’,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引以为傲。”她指出,孩子的很多行为往往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一般如果家长有暴力倾向成人如何学英语,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就会更容易陷入校园暴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杨志英认为成人如何学英语,“首先需要在青少年身上培养善于社交、善良的品质,教会青少年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时,学校除了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外,也要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共同面对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协作意识。”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褚银指出,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十四周岁以下和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大多数暴力行为都被排除在法律之外。另外,我国现行法律其实是以身体后果作为判断危害性的主要依据,而大多数校园暴力、欺凌行为,其身体伤害程度较低,但对受害人的心理伤害却很大。法律低估了暴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
对比国际经验,我们看到许多国家针对校园暴力都采取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美国绝大多数州都通过立法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惩处,澳大利亚则通过《国家安全学校框架》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学生欺凌行为。
在预防和及时制止校园暴力方面,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责任也应受到特别重视。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专门培训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行为并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美国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欺凌事件的渠道,教职员工一旦发现此类行为必须举报。校园暴力发生后,家长也同时受到处罚,如要求家长参加培训课程、共同进入司法程序、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等。这已成为许多国家探索的方向。
为什么室友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蔡已经习惯了独处,即便回到宿舍成人如何学英语,她也会躲在床帘后面。小蔡所住的六人间宿舍,每张床都挂着厚厚的床帘。室友们回来时,也不打招呼,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有时候很想主动交流,但一抬头今天,如何好好做同学,看到的只有厚厚的床帘,听到的只有键盘的声音,只能无奈放弃。”小蔡的话代表了不少大学生的心声。
此前有媒体针对大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同学关系冷漠。
室友本应是学生们在校期间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如今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谈及原因,杨志英说:“现在的孩子普遍个人主义倾向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这与很多学校只注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完善人格的培养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与这一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有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龄人的关爱,不懂得主动与他人沟通,发生摩擦后化解矛盾的能力也比较弱。”
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宋野看来,网络时代加剧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冷漠:“信息时代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中介化,具体表现就是人们在网络上热情、外向,但在现实世界中却不懂如何沟通。”
杨志英还分析称,现实人际关系受挫的青少年,往往会转而将网络虚拟世界作为逃避现实交往的心理“避难所”。他们在现实交往中越是遇到困难,就越是到网络上寻求安慰,进而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更强的排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学校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积极行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自发倡导不装床帘,让室友们敞开心扉,真诚交流。2012级本科生朱俊所住的宿舍被评为“2015年度北京市优秀宿舍”。宿舍里,四个来自不同省份、性格迥异的女生坦诚相待,一起讨论学习,分享生活中的困惑和快乐。
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组织自发行动起来,呼吁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冷漠的现状。由国外“FreeHugs”衍生而来的“拥抱小组”,已在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展。志愿者们身着卡通玩偶服装在校园里与路过的同学拥抱。“肢体语言的传递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心理距离,迅速建立信任,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杨志英认为。
为什么校园里的人们社交太早?
“我表哥不擅与人相处,在学校装大佬,请大家吃饭,已经欠同学三四千元了,我该怎么办?”一名网友在线求助。不少网友表示,类似情况在他们身边屡见不鲜。
放眼校园,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常常会用金钱来买友谊,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老人家请客吃饭已是常事,请客加入社团、参加竞选也成了社团的潜规则。
此外,研究生经常称呼“导师”为“老板”,师生情谊异化为市场雇佣关系也遭诟病。学生花钱给老师买礼物的现象,已从大学、中学蔓延到幼儿园。
胡登认为,“给老师送礼,特别是教中小学生给老师送礼,是校园里成年人社会关系的体现成人如何学英语,也有因为竞争压力而焦虑的家长造成的”。
“社会上浮躁、功利的风气对校园里的年轻人影响很大,这也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矛盾在校园的体现。”杨志英也分析道,“营造校园良好人际氛围,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仍需通过制度建设和宣传倡导等方式,提升师德修养,鼓励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公平的发展成长机会,主动拒绝送礼行为。”杨志英说。
也有专家建议,学校应加强引导和学生自主,让更多人认识到过早社会化和功利主义的危害,倡导校园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第17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