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调整的新期待
连日来,多所高校纷纷宣布取消或增设专业。例如,四川大学计划2024年取消31个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大学也公布了2024年拟取消的本科专业。兰州大学教务处发布《关于取消2024年本科专业的公告》本科专业拟备和拟取消。”这些措施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热门专业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热门专业的格局也在不断演变。据四川大学通知,拟取消的专业涵盖理工、文科、艺术等领域。与此同时,其他高校也纷纷发布通知。东北林业大学拟取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天津工业大学拟取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多个专业,宁波大学拟取消城乡规划、人文教育、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兰州大学拟取消药物制剂、中药、教育专业。
这一现象反映出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提到,到202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鲜明。 ,优化调整机制也将更加完善。改革目标是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增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和社会发展。同时在大学英语,进一步提高理科、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比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表示,被取消的专业大多与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不相适应或学科知识狭窄高校学科调整的新期待,而且不少是曾经的热门专业。他认为,过去曾经非常热门的管理类、外语类等专业,由于各高校盲目跟风,学科点过多,导致逐渐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数量超过市场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利表示,学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就业形势正在发生动态变化。学校不应以立即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大学英语,也不应因短期变化而轻率决定取消某些专业。高等学校要根据时代发展更新和调整学科,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树涛认为,高校取消部分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岗位数量减少,新兴产业岗位数量增加,促使高校调整专业,取消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其次,为了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取消部分专业,集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专业,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增加新专业,紧跟时代潮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本科专业24个,主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随着培育新生产力的要求,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技术跨界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此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交叉融合,新增了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
多项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继续位居热门专业之列。这些专业的热度上升与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周光利介绍,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导致这些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以高端服务业为主,50%以上的产业属于高端服务业。此类行业对人文社科专业及其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不能仅根据当前的需求来判断某个专业的生命力或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交叉学科、跨学科专业受到广泛关注。在韩震看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带来了知识形态的新变化,呈现出多学科交叉交叉的特点。未来的学科和专业将是知识交叉、综合的体现,是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等新兴学科发展的动力。
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尹国栋表示,近年来在大学英语,东南大学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设立了13个“四新”专业,其中“未来机器人”、全国首个“四新”专业等13个。教育部新增“交叉工科类”专业,启动“英语+信息工程”等9个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及“英语+信息工程”等15个微专业项目“医疗器械与设备工程”、“工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和“柔性集成器件与系统”。已形成跨学科的专业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的新专业只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冷门专业更名为“专业+”,打着交叉学科的名义,但在教学计划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此,周光利建议,交叉学科专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英语,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后,高校需要进一步细化目标,并通过模块化课程支撑这一目标。只有系统地调整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打造出真正名副其实的跨学科专业。
学科内涵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强化学科基础训练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调整提升现有学科专业体系,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推动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院系建设加快,培养急需人才。
学科专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的深刻调整和细节升级”。周光利认为,学科、专业调整提升是推动传统学科现代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实现学科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基本原则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韩震表示,近期高校取消或增设专业的趋势体现了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和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
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王树涛提出,在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强“内功”,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体系、国际推广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此外,高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和国家治理新领域新方向,打造具有特色的标杆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体系,主动调整学科和专业。
从体制机制角度,尹国栋认为,面对新生产力发展需要,应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跨学科、跨学科专业建设引导机制,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交叉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专业建设。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型专业的融合建设,打造了“工科优势学科、理科优势学科、文科精品、医学特色学科、强化新兴学科、强化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只有完善学科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绩效与资源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营造更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陈亚静、刘跃、段丹杰)
免责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若来源标注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携带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