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主流价值观引导
【紧跟党的二十大方向:教育笔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和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实效,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大学英语教材,更好地推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主流价值观引导,更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挖掘和丰富教学内容的文化价值内涵,改变教学过程中“道与术”“物与用”相分离的困境,在实施策略上明确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价值引领与文化本质,认真思考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激励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形成文化自信,主动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山西师范大学“英语爱好者协会”中外学生在“口语口语角”交流。 饶北成/光明图片社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
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多来源于英美文化背景,记录着中西文化的对话,隐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语言形式和技能,而应是让学生了解异质的文化传统,获得辨别价值观和理性选择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材,使其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指出,大学英语英语过程中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内容中凸显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语言符号的交际功能,更要强化其思维功能和文化价值教育功能。 教材内容选取要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要注意强化主流价值取向,注重对语言材料中立场、见解、思想的分析理解,注意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注意形成学生相应的心理准备、意愿和倾向,选取有利于主流价值观形成、丰富教学内容的代表性材料,注意蕴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方法,保证文化多样性与对比与反思相结合,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辨别和批判,从而提高学生对价值观的辨别和选择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积累。
实现文化介入与输出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更是一门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既是工具性的,又是人文性的。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文化介入,将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为一门综合性、多功能性的课程,集英语语言学习与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通过英语习得多学科基础知识于一体。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就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大学英语教材,更是知识面的拓宽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英语课程与教材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其语境既有客观存在,也有一定的人为意义。教学内容中静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必须内化到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掘、衍生、唤醒和激活它们,并通过内化作用将它们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文化相结合,丰富、矫正、重组和充实学生的文化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介入与衍生,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在介绍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时,不仅要介绍西方文化,更要突出本土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异质文化的同时,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清晰认识,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激发和提高文化反思与创造力,实现多元共存、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这样,大学英语教学就不会只注重中英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会拓展为多种文化、学科相互交流、融合的文化通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文化的方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完成文化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提供相关材料,这样既能提高英语分析能力,又能训练语言思维,注重英语教学过程的文化衍生,不再执着于简单重复的语言技能训练。只有通过对英语所表达的独特文化内涵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养成用英语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英语感,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英语的文化内涵内化到自己的文化修养中去。同时,教师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智慧、对文化内涵的重视与吸收、营造凸显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开展具有良好文化熏陶的英语课外活动等,都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或者机械的纳入,而是要恰当地凸显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内容呈现、安排等各个方面,使其本身具备文化教育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实现语言学习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双赢。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由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英语学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想活动等,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拥有和发展文化意识,增加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应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既利用语言桥梁接触、了解和学习异质文化,也利用语言桥梁传播本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语言文化进行交际,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树立平等的语言文化观念。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尽量做到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养分合理配比”,注重文化形态的对比和文化体验的反思,构建立体互动的语言文化体系,使学生在平等的交际中获得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开放、包容、乐观、独立的主体素质,提高双向文化交际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教材多涉及西方文化,中国学生由于文化差异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而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准确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教授的英语知识的理解,不仅可以增加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运用语言时从尊重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准确表达自己,从而改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无法占据主动地位的局面。
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增加母语文化的积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优秀的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能力,真正领悟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自觉地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地传播和广泛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同样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更多地体现在鼓励学生思考,其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主流价值取向、互动过程的引导与协调等方面。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天然优势,开展辩论、小品表演、演讲等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活动。
文字传达真理,真理通过文字而实现。英语是交际工具,但英语教学本质上首先是文化素质教育,其次是语言工具技能的习得。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英语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更要自觉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价值利益。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光明日报(2023年4月11日第15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