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
当大众还在为高考作文和中学作文教学的评价导向争论不休时,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近年来都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写作课程,都是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学生写作能力的丧失。
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来自不同学科。 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马震也是其中之一。 他开设的“科研生存技能与学术标准”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写作和通俗写作。 在他看来,大学开设写作课程已经成为刚需。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主动摆脱应试作文的刻板印象,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能力。 他的哲学系同事于哲君甚至追溯到,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在于为考试长期“练”的“药丸式”阅读。
红的、紫的、蓝的、绿的……看着以各种颜色高亮显示的抄袭报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幸好这篇论文被主编直接“枪毙”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忍不住问涉案博士生:“你会写论文吗?”
说起他的“写史”,这位博士生一脸“天真无邪”地看着我。 他告诉我,他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他们推荐了一些范文模板,让他们自己摸索和运用,“这样至少高考作文不会得低分。” 他在另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周围研究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 当时,他的导师让他们参考、模仿一些写得很好的科研论文,写出论文初稿,然后导师仔细修改。
其实在教研究生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作文能力都没有。 有事、有故事、有故事片段”“文章要有皱纹、有立体感、有韵味”……
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精湛的写作能力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助推器”。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似乎存在差距,现在大学教师必须肩负起帮助学生弥合这一差距的责任。
中学常规作文习惯阻碍研究生学术写作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好几位学生都提到过类似的“套路作文”经历,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80年代后期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我在上海上中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散文集,也没有可以套用的作文模板。 初中刚读过《青年文艺》,高中时按语文老师的要求听过广播电台《今日论语》。 “在节目点评的同时,我还通过办校报、勤练笔,提高了作文水平。以前作文经常得满分,在各个班级朗读,多次在作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如果你中学时作文写的不错,到了研究生写科研论文,可能就不能“脚踏实地”了。 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的时候,第一次写那种只打印两页的“信”时,就停止了实验,专心写了一个月,写了第二篇论文再过一个月。 期间经历的反复修改几乎让我“筋疲力尽”。
如今大学英语论文,学生们经历了更加“严苛”的中学作文训练,但如今的研究生写论文依然不容易。
论文的引言部分呼应他人的观点,整个论文就像一个流水账,既没有“故事”,也没有深入的学术讨论。 至于英文论文,虽然很多同学都通过了英语六级,但是他们写的英语科研论文连语法都不懂。 多年来我指导的近20名研究生中,只有一名论文写得比较满意——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其他同学的论文经常要我修改很多遍才能提交。
在我看来,实验的思路、实验的结果和论文的写作对于论文的发表缺一不可。 我的同行也同意大学英语论文,但是很多研究生还是不重视论文写作。 曾经在论坛上发过一篇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帖子,有同学看了之后很疑惑: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论文的写作不是特别重要——只要能句子流畅,读者看得懂。 这么强调写散文不是宣传“文学霓虹灯”吗? 遇到这种说法,我真是哭笑不得。
学生会考试不等于写论文
一般认为,研究生写得不好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在本科时普遍不学习中文。 虽然本科生的阅历比高中生多很多,但如果不经常练笔,笔就会“生锈”。 研究生之所以写不好英文论文,是因为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教育多以应试为主,学生会考试不代表能写出好的英文文稿。
当然,科研论文是一种应用性、学术性的文体,需要专门研究。 写科研论文虽然不需要修辞技巧,但需要很强的分析、归纳和逻辑表达能力。
以前我也觉得写论文很难,后来改进了,熟能生巧,写多了就熟悉了。 另一方面,在我的学术生涯之初,我遇到了几位指导我并使我受益匪浅的“专家”。
我的硕士生导师高子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她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中英文写作水平都很高。 课题组的研究生把稿子打印出来给她,她会重新阅读相关文献,然后拿出一张信纸,用铅笔用几天时间把英文稿子改写一遍,然后问研究生在电脑上打字。 她写的论文,读起来常常让人觉得“美如玉”。 更有趣的是,当她写累了的时候,她会走出办公室,把实验室的同学叫来,面对面讲授论文写作。 有时,她会激动地说:“这篇文章又复活了。” 我有幸成为她的“重点培养对象”。 然而,等我毕业时,她告诉我,出国后还要继续跟“师傅”一起读书。
2001年,我去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师从Francisco Zaera教授。 他从委内瑞拉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并留在美国任教。 他还担任过多个国际期刊的编辑。
我第一次把完成的稿子寄给他,他用红笔把纸改成了“红”。 我想只要按照他的意见修改一下就可以提交了。 改好后发给他,结果第二次收稿时,又改成了“一片红”。 他不仅让我补充实验数据,还把我的稿件“搁置”,等了一段时间“冷加工”再继续修改。 一篇论文必须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提交。 我忍不住问他推理:“你编辑之后,文章不还是表达了我原来的意思吗?” 他回复我说他不能只投一篇文章,他必须保证他编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高质量的文章。
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成为刚需
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研究了一些关于paper writing的书籍,比如美国化学会主编的《The ACS Style Guide》,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Write Like A Chemist》等。 化学家像化学家一样写作)。 读这些书让我“豁然开朗”大学英语论文,把写作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我还看到了一些关于流行写作的书。
我坚持写作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学生都应该加强对学术写作和通俗写作的学习。 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两者都需要准确、清晰、简洁,都需要有读者意识,这样才能高效、有逻辑地向读者传达真实信息,激发读者思考。 而且大学英语论文,写科研论文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单词和句式。 关键是学术性和逻辑性——知道这篇论文应该伴随什么样的讨论,知道论文中缺少哪些文件,知道哪个学术观点是错误的; 知道如何以及以什么顺序呈现论文的各个部分使论文不言自明,并使审稿人感到论文清晰,实验设计巧妙。 这些都离不开实践和学习。
2009年回国任教后,我迫切希望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但申请多次未获批准,原因是“这些东西是技能,不是知识”。 但近年来,论文写作课程逐渐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我校其他院系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 2015年申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课程”建设项目,获批教授“科研生存技能与学术规范”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科研方法、学术道德、论文写作、通俗写作、报告、时间管理、专业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迄今已有400多人参加,也获得了制作成在线课程和暑期课程。 我仿佛成了一名“公共导师”——把各院系、各课题组的研究生聚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解科研和写作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论文写作如此重要?” “过了英语六级能写出好的科研论文吗?” “英文编辑公司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论文写文艺霓虹灯?” 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的问题。
我不仅把论文的各个部分“拆解”给学生分析,而且我写论文的时候也不想照搬别人的话——“别人这样写引言,你也这样写,你的文章将不会发表。” 我还会告诉学生作者与编辑和审稿人打交道的“秘密”,甚至在课堂上展示“可怕”的抄袭报告,警告学生不要抄袭。
本课程期末考核的要求是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通俗作文。 除了讲解学术写作外,我还在课堂上展示了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饶有兴致地讲解了流行文章写作,包括导语、文章构思、场景再现法、“隐舌”、“形式与物质论” 》等知识点。 有一些知识点(如《形物辞典》、《三点一线法》)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上从未听说过的知识点。
我鼓励他们,就像小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总要把自行车旁边的两个辅助轮拆下来,“扔掉模板写,你行”!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