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 百岁陈琳:俯身著述 起身授课
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陈琳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中国外语教学界的一道风景线。 从50年代的《大学英语教材》,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播电视英语大讲堂》,再到21世纪面向全校的“一站式”英语教材,英语陈琳教授主编的教材,陪伴了几代中国人。
我认识陈林教授已有20多年了。 20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总能和他有些接触。 2018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 从此,我们不仅成为“朋友”,还成为同事,关系更加密切。 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从大学讲台到公众平台
陈琳与英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44年,当时他正在燕京大学读书,被选为美国空军(飞虎队)援华的翻译,出访成都、昆明等地. 能够用英语为抗战做贡献,是陈琳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1946年,陈琳转入金陵大学读三年级。 一天,他去找陈玉光校长的英语秘书玛格丽特·特纳夫人办事,正好遇到陈校长。 陈美洁给陈宇光介绍:“这位是三年级学生陈琳。” 你已经进了学校,可以好好谈谈了。 你转学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入学考试。 数学你只考了20到30分,英语却快满分了。 大家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录取你,并且告诉了我。 我也同意。”陈校长的话更加坚定了陈琳对英语的追求。
陈林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 图片由作者提供
陈琳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因为老师刻意的“安排”。
1948年,陈琳选修了一门伦理学课程,由一位曾留美的张姓教授每周一次用英语授课。 一天,张教授突然告诉陈琳,她下周要出城,不能来上课,让陈琳帮她补课。 陈琳一惊,回答说她大概是受不了了。 张教授鼓励他:“我知道你的英语很好,没问题,就说说孔子的孝道吧。” 陈琳对这件事很重视,去图书馆找来《论语》的英译本,仔细研究,全力以赴。 准备这门课。 让他没想到的是,那天他一进教室门,就瞥了一眼同学们,就看到了坐在最后一排侧位的张教授。 陈琳吓了一跳。 张教授笑着对陈琳挥了挥手,让他继续上课。 由于基础扎实,准备充分,讲座非常成功,陈琳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陈琳编写的广播电视英语教材 图片由作者提供
即便70多年过去了,陈琳依然对当年发生的一切心存感激。 他回忆说:“那次讲座结束后,陈宇光校长在一次学校活动中看到了我,笑着对我说:‘听说你的讲座不错!’ 我一听,真是惊呆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陈校长继续说:“我告诉你,这件事是张教授故意安排的,她觉得你很适合当老师。”并向我提起。她想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试试你,我同意。’”这位金陵大学的老师成了陈琳人生的榜样,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俄语教育一度“出类拔萃”。 后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时国内使用的英语教材是莫斯科外国语师范学院编着的《高级英语》。 1956年,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陈琳,应中央要求,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学英语专业全国通用教材——《大学英语教材》。教育部。 这套教材的问世,改变了大学教师只能使用苏联英语教材的局面。 从此,编写教科书就成了陈琳毕生的事业。
《英语》(新标准)陈琳主编。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78年,随着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广播电视英语讲座”,陈琳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难以忘怀的第一位英语老师。
陈琳还清楚地记得这个节目的酝酿和制作过程。 那是1978年9月的一个下午,李先念同志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几位专家到他家做客。 从下午到晚饭结束,李先念同志与他们探讨了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出路。 正是在这次谈话中,萌生了利用电视媒体在全国推广英语学习的想法。
陈琳克服种种困难,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教材的编辑和节目的拍摄。 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拍摄期间,北京酷热难耐,由于空调噪音大,拍摄期间不得不“休息”。 灼热的灯光下,演播室的温度高达42摄氏度,每个人都大汗淋漓,陈琳却不得不穿着中山装出场。 他端正地坐着,细心耐心地教着每一个语言点,让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 每隔几分钟拍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停下来补妆。 随后,有人将大冰块运到现场。 虽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条件还是很艰苦。
1980年,陈琳(右)与外教讨论编写教材。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档时机恰到好处的节目每天早中晚三场播出,晚上在黄金时段播出,轰动全国。 许多家庭,甚至祖孙三代,同时坐在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学习。 . 电视台每天收到数千封观众来信,陈琳一夜成名“明星”。 陈琳主编的教材《广播电视英语讲义》仅在北京就销售了1500万套,无数省份自行转载。 很多人把这套教材放在床头枕边,每天晚上翻阅。
陈琳主持的电视英语节目,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掀起了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潮,也引起了国际关注。 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英国路透社等海外媒体就报道了这一消息。
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和电视英语教学,为缓解当时外语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作出了贡献,陈琳也走上了大众化英语教学的道路。 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第一期广播函授英语班,全国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 约2万人坚持学习三年,12317人参加期末考试,7856人通过。 其中,27名优秀学生被录取进修班。 进修课程包括精读、泛读、口语、口译、写作和听力。 陈琳负责教授口语和写作课。 他的上课风格沉稳严肃,气场强大,令许多学生难以忘怀。
“一站式”英语教材编写
21世纪初,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入变革期。 2000年起,陈琳担任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制定专家组组长,主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和修订工作。 同时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委托主编了一套“一站式”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 这套教材源于三十多年前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召开小型外语教育工作会议,校方指定陈琳陪同徐国璋教授出席。 会议在京西宾馆举行。 陈琳、徐国璋到的时候,卢树祥、王力、张志恭、李廷祥、李福宁等许多老先生都在场。 很快,周总理在陈毅同志的陪同下走进会场。 落座后,他拿起手边茶几上的名单,看了看说道:“名单你不要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都是老教授老熟人了。啊,还有陈琳讲师这里,我不认识谁……”陈琳连忙站起身来。 周总理看了他一眼,道:“看来你是这里的晚辈,坐吧,坐吧。”
周总理向与会者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形势。 他说,全国上下学俄语的局面似乎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他提出了“九字三句”外语教育发展方向——“多语种、高质量、一站式”。
周总理表示,就语言使用广度而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仍将以学习英语为主。 当然,我们还要学习俄语等语言,包括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 “高品质”,不用多说。 至于“一站式”,是指英语教学要从孩子做起,形成从小学到大学,龙头、龙身、龙尾连贯、阶段性的教育体系。 抓住它到底。
周总理的嘱托成为陈林外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终身课题。 早在1961年,他就主持编写了英语、俄、德、法、西、阿四国“一站式”教材供全国使用。 2001年,以“一站式”为目标的“英语”(新标准)项目启动。 在外研社和麦克米伦出版集团的领导下,陈琳和国际知名英语教材编写专家西蒙格林诺尔共同担任主编,陈琳信心满满:“Let's make history(让我们创造历史) !”
为搞好这套教材,陈琳带领编写团队多次到全国中小学进行调研。 他在学校听课从不评价老师好不好,而是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课后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为什么有的人比较主动,有的人比较主动. 保持沉默,然后和老师交谈,提出自己的建议。 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卢子文所说,陈琳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写教材,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对孩子提出要求。
在教材编写和多轮修改过程中,作为主编,陈林兢兢业业、亲力亲为。 2018年初,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高中教材进入修订期。 那时,陈琳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视力也不如从前。 会,指导编辑与中外编辑进行交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轮评审。 他退回的每一份手稿都充满了细致的评论。
在《英语》(新标准)高中课本的修订过程中,编辑们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卷中的一段课文:善的力量——《英国的辛德勒》:尼古拉斯·温顿的一生。 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温顿的英国人在二战期间从纳粹手中拯救了 669 名犹太儿童的故事。 “英国辛德勒”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 50 年。 陈琳审阅后特地给小编打电话告诉小编,故事的主人公死于106岁,将《论语》中的“仁寿”放在这里非常合适,于是补充道文章结尾的这句话:“俗话说,好心人一辈子。” 文字虽然讲的是西方人的故事,但经典的中国句子却通过陈琳之手,天衣无缝地融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语境中,成为整篇文章的点句。 精辟生动,富有境界,也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提供了一个中国视角。
在这些小编的印象中,陈琳不仅是一位博学中西的学者,还是一位谦逊温和、时刻关心教材的长辈。 2018年11月13日,《英语》(新标准)教材通过初审。 陈琳夫妇设宴给教科书修订组庆祝。 在他看来,教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整个修订组付出的辛勤劳动。 2019年初,在陈琳的带领下,修订后的高中版教材《英语》(新标准)顺利通过评审。 2021年,在陈琳99岁生日之际,他伸出充满童心的手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 百岁陈琳:俯身著述 起身授课,与前来探望的编辑组成员打勾,问大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当我在100岁了,我们的教材可以完成新一轮的修订,继续为祖国的教材事业贡献力量!”
从2001年第一册《英语》(新标准)小学教材出版,到2011年增编《新标准大学英语》和《新标准少儿英语》,《英语》(新标准)教材正式成为我国第一套全校“一站式”教材。 系列教材面世20年来,累计出版8亿册,惠及数千万青少年,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教材。 在2021年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获得13个奖项,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22部图书,其中《英语》 》(新标准)在义务教育高中排名第一 本书获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类)唯一特等奖。
仁者长寿
陈琳虽然早已离开教学一线,但几十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工作。 他说自己“退休但不累”。 他有一个特殊的“月历”,上面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内容。 小字密密麻麻,却一目了然。 任何人看到这本日历都会深受感动。
陈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上课要做到三个“Up”:不管什么时候上课,都要“Stand Up”(站起来); 她要有激情,声音要大,也就是“Speak Up”(大声说话)。 );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演讲,到时候你必须“Shut Up”(闭嘴)。 这份坚持、激情和正直,在他走下领奖台后依然如故。
作为《英语》(新标准)教材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陈林亲自带领各级专家深入各地,通过培训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解答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各种疑惑和研究。 这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他始终坚持三个“升”。
2001年,陈琳到青海省西宁市做教材培训。 她患有高原反应、哮喘、呼吸困难和头痛。 为了让训练能够正常进行,陈琳带着一个小型便携式氧气瓶上阵。 身体不适时,他就吸几口氧气,头疼地继续讲课。 在陈琳的坚持下,训练顺利完成。 多位接受培训的区县教师表示,这是一流专家第一次到当地培训,让他们大开眼界。
长期以来,陈琳主讲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第一课。 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连续站立两个小时是非常辛苦的。 更何况他的腰还不好,还动过大手术,里面还有3根钢钉。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站着讲课。 一些地方领导看不下去,主动请陈老师坐下来讲课。 他谢绝了,说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坐下来讲过课,再累也要坚持。
在“国培计划”的一次重大培训中,陈琳为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教师进行了集中授课。 上课时,他发现藏文课的老师神色有些茫然,于是下课回访。 深知英语授课对藏语班老师来说难度较大,陈琳连夜召集培训人员,重新设计了培训计划——以汉语授课为主,分享实际教学经验,理论总结,帮助受训教师更好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20多年来,陈琳为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做过无数这样的培训,累计培训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次。
从“广播电视英语讲座”开始,陈琳就热衷于全民外语教育。 曾任北京市政府外语顾问、北京市民外语工程专家顾问团组长、国家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高级教授顾问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网,中国日报顾问。 回归”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琳是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之一。从奥运申办文件的翻译到城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的标准化,从菜谱的翻译到提供多语言服务,他积极参与。
有人问陈琳有没有座右铭,他说:“有,那就是‘Lifeistogive, not to take’(生命是给予,不是索取)。” 当然,也对得起《论语》中的那句话——仁者寿。
学者传记
陈琳,1922年生于北京。外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夜大校长、函授系主任、海南分院院长、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主持编写新中国第一套高等学校英语系通用外语教材,主持国内第一档广播电视英语教学节目,主编第一套《一站式》中国全校英语教材。
《光明日报》(2022年5月16日第11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