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要不要学不该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教学如何考 |新京报专栏
▲广西南宁一所小学的学生在智慧教室里上英语课。图/新华社
“建议取消初高中英语主科地位如何去学习英语,将高考外语由必修改为选修。” “建议高考外语科目分数降低至100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相继提出关于中学外语教学的建议,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要加快对外开放,必须开展外语教育。 历史证明,文化必须在交流中发展。 文明互鉴的前提是文化交流,而交流的首要要素是语言。
相关建议备受关注。 其实,与近年来中外语院校招生、专业招生的“高位跳水”有关。 2022年,有媒体曝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某省排名直线下滑2万余名学生,外语专业似乎从早年的“名门”变成了“劝退”。重大”一夜之间。
1984年,英语与语文、数学一起正式成为中国高考科目。 近40年来,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外语教学体系并未做出重大调整。 还存在教学和考核模式落后、学生能力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如今,改革呼声高涨,这是全面反思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契机。
学与不学不应该再有争议
事实上,“呼吁取消高考英语”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如果仔细观察近年来两会的建议,每年都有代表提出类似的呼吁,难免会有教育界人士提出质疑和反对。
尽管双方的出发点和结论存在严重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去学习英语,掌握一门外语的意义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突出。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外语的了解不再需要通过高考来验证。 在外教行业中,外语培训规模长期位居前列。 2021年,中国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354.2亿元。
近年来,国内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不断提高。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公布的出国留学率将超过30%。 相应地,参加托福、雅思等外语考试的人数也在持续上升。 各行业沟通对话的大趋势仍然离不开外语人才,这也体现在各大企业的招聘需求上。
因此,社交媒体上一些借题宣扬“外语无用”的声音,其实是对相关主张和建议的误解。 代表们提出建议的初衷是反思“一考决定一生”的高考模式是否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否因分数过高而导致应试导向。比例对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 ,而不是讨论外语是否重要。
素质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外语教育还涉及教育公平问题。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即使在校外,中小学生也有大量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 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自信远远超出欠发达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生。 如果全面取消学校的外语教学职责,这种区域竞争力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
▲2022年6月7日,考场外,考试老师为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左)加油。图/新华社
教学理念需要彻底重构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在外语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造成大量的“卡顿英语”和“哑巴英语”。 这种外语教学模式严重偏离实际需要,也是推动两届代表意见的重要原因。
早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懂外语的人才较少,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关键历史节点存在问题,推动市场化转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人才缺口巨大。 就业市场的这种供需不平衡也使得外语专业备受追捧,而外语教育也以培养器乐翻译人才为导向。
但如今,社会所稀缺的不再是简单的让人理解的翻译能力,而是跨文化对话和讲故事的能力。 如果外语仍然仅仅被视为靠“翻译”谋生的工具,那么随着语言门槛的不断降低如何去学习英语,外语专业的竞争力必然会越来越弱。
竞争不仅来自于非科技人员,更来自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现在,在线翻译软件已经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的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服务,使得口语和书面翻译都更加方便和准确。 。
以学术翻译为例,大量学者涌入翻译领域,一部海外作品在短时间内就会有多个译本。 这是有利于学术对话的事情。 但由于一些译者缺乏特定领域的研究精神和专业知识储备,读者也失去了识别和参考的对象。 关于“不实谣言”的笑话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增加了对话的意义。 困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 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会说外语的人才越来越多,而擅长外语的技术人才和综合人才尤为可贵。 因此,未来专业外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真正国际化、懂文化、善于讲故事的“大师”。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就是希望精英学生能够将外语能力与其他专业能力相结合如何去学习英语,达到“1+1>2”的效果,具备为国家对外传播工作做出实际贡献。 战略和战术建议。
专业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兼顾文化素养、逻辑思维、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显然不需要全民参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当专业教育转向“小而精”的发展方向时,也将引领中小学外语教育回归理性,注重个性化、分级化。
社会考试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高考“一考定”的模式与语言学科的实践导向还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探索改革方案。 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对英语高考实行“一年两考”。
与此同时,大学、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更加多元化的外语能力评价体系,也正在帮助分担应试教育模式的评价压力。
例如,近年来,高校在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在招聘候选人时,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雅思、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英语要不要学不该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教学如何考 |新京报专栏,甚至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实习经历都会作为评估的参考。外语能力。
作为评估者,我们在评估受试者的外语能力时,并不是简单地考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我们还看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气质、逻辑以及在其他环境下的沟通能力。 灵活性等综合能力。
在此背景下,尝试以一年多次分级社会考试逐步取代传统高考,或许更符合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差异化需求的实际情况。 在一些很少使用外语的专业领域,可以适当降低对考生的外语水平要求; 反之亦然。
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公平、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与国际标准高度接轨。 这对于考生、学校、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作者:龚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者)
编辑/徐秋英
校对/吴兴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