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1分失之交臂,高1分成功晋级:她的读书教书人生别有一番风景
杨敏|杨敏
她的阅读和教学生活是独一无二的......
杨敏,硕士,副教授,智能装备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曾荣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太湖大学实践教育标兵、无锡太湖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编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1部、校级重点教材1部,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课题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获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奖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
一、主要学术成果
主编教材:
第一作者/独立作者发表论文:
2、主持专题
3. 部分荣誉及奖励
1分之差:差点成为“重点中学”
像蜕皮一样生长!杨敏老师的成长故事,就是从那失去的“1分”开始的。
她出生于江苏宜兴英语辅导班哪个好,在常州学习和长大。她从小就想变得坚强。她是小学时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人之一,初中时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人之一。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还担任过班干部、团委书记。
但命运有时会跟人“开玩笑”。中考时,杨敏以1分之差未能考入重点中学,转入普通中学重点班。
高一课程多,内容难,进步快。另外,我每天天还没亮就去上学,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十一点、十二点才能休息,压力很大。结果,第一次月考成绩非常难看,排名一下子就到了百级之外。
经历了中考时期的这段“打磨”,杨敏变得坚强了很多。她似乎恍然大悟,渐渐明白:学习是一场长跑,需要坚韧和毅力,更需要努力穿透最小的石头。小小年纪的她调整心态,调整学习安排,在月考中成绩一点点追上,最终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学。
高1分:考研之路汗水填满
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子”之一。学校管理仍保留着军校的痕迹。除了军事训练可以让你摸枪、射击目标之外,也能让新生们有点兴奋。非周末每天早上都要跑步锻炼,并到指定地点报到。晚自习、上课时间和晚上10点30分后宿舍必须断电等规定,陪伴了杨敏四年的大学生活。 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条件与现在不可比。八个人住一间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空调,甚至连风扇都没有。南京的夏日夜晚最炎热难耐。一楼宿舍的蚊帐挡不住成群的蚊子。杨敏时常想起半夜被热气吵醒或被蚊子叮咬,睡眼惺忪地看着室友点燃蜡烛。即使蚊子在蚊帐下被拍,也会出一身冷汗。
大学四年期间,杨敏有一次夏天在公共水房洗衣服,被蚊子袭击,腿上留下了蚊子的痕迹。她拿着脸盆,经历了与地上一只巨大老鼠的对抗。她还连续几周闻到了南京多雨的味道。太阳一出来,屋子里就弥漫着阴凉处等待晾干的衣服的味道……生活中的各种“灾难片”,回想起来,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励志话题。正是因为这段生活经历,杨敏在工作后适应物质生活和各种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
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楼的名字很有趣。 “一工程”、“二工程”、“三工程”、“四工程”四栋公共教学楼均以“工”作为简称。 20世纪90年代末,南京工业大学只有两栋教学楼,均呈“工”字形,故被称为“老工科”和“新工科”。 2000年,第三教学楼建成。虽然其外形不再是“我”字形,但仍被称为“三公”。 “三工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上课地点,“老工人”和“新工人”开始成为考研生自学的主战场。杨敏也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考研。
大三暑假的时候,我决定考研。我留在学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等数学辅导班。我计划自己复习英语。政治作为高等数学和英语复习之间的调节剂穿插其中。作为南京四大热灶之一,七月的炎热可想而知。白天,我必须早起在教室的吊扇下抢位置,晚上,我必须在宿舍楼关门前回去洗个冷水澡纳凉。幸运的是,南京工业大学位于紫金山脚下,并不在主城区。另外,校园里有很多树,晚上在一楼的宿舍里因为平静和自然的凉爽而勉强睡着。 9月份,我开始复习两门专业课。白天要正常上课,晚上的复习时间就更满了。学校设有通宵自习室,但为了保证白天的学习效率,打好持久战,杨敏从来不熬夜。 12月是最忙碌的月份。我要完成正常的课程考试,还要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河海等学校的考研冲刺班。
那年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数学考试,难度很大,二考场有三分之一的考生缺席。虽然杨敏内心有些崩溃,但她还是坚持记下了数学试卷中每一道大题的写作过程以及可以推导出来的步骤,并坚持完成了整个考试。
2月底,结果公布。虽然总体成绩尚可,但数学单科比往年省控线低了8分。学校开始计算就业率时,只统计了比往年省控线低5分的学生。杨敏觉得自己希望渺茫,在收到的offer中选择了无锡小天鹅,准备签约。幸运的是,省控线出来了,杨敏数学只多了一分就过了线。她如愿参加了复试,顺利考入了这所学校。
杨敏中考以低于1分的成绩错失重点高中,并以高于1分的成绩顺利晋级考研,证明了人们在任何困难中都不能放弃希望。情况。只有坚持到底,才有成功的可能。
登上玉龙雪山之巅
走进企业:经受工程实践检验
机械工程学科需要立足于工程实践,工程项目训练比深入的理论研究困难得多。所有的思考计划、设计的结构和提出的加工技术都需要能够实施并能够实际购买和制造。 、装配、调整和操作。杨敏读研究生期间,设计的实验装置需要制作。实验原理、方案和实验软件都是重点。但实验装置框架结构的设计加工以及实验储能装置飞轮的采购却比比皆是。撞墙了。框架结构原本以为简单,图纸送到加工厂,师傅们却指出了钢材尺寸缺乏型材标准、框架整体稳定性不够、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结构的焊接。飞轮的采购也一波三折。那时还没有网上购物,网上信息资源也很少。从寻找卖家信息,到现场选择合适的型号,再到运回实验室,一切对于机械行业的新人杨敏来说都是个问题。
研究生毕业后,杨敏加入一家非标物流装备工程公司从事新产品研发。要做研发,必须了解市场需求和现有产品。因此,杨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三年里,他尝试制定报价方案,学会与车间工人沟通,解决结构设计和制造之间更好的衔接。问题,参与事故分析报告的讨论,了解企业产品系列化的重要性,接触专利申请。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习机械工程的七年里,杨敏并没有参与工程实践。杨敏荣获工程系列工程师称号。他还申请了多项专利,并致力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努力,我积累了自己的实际工程经验,同时对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
对学生:为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2007年英语辅导班哪个好,杨敏加入无锡太湖学院(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担任机械教师,一直负责机械设计、数控技术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杨敏说:这是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力学。第五级讲座《机械》上《机械设计》课程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面对同学们的目光,准备好的课程内容似乎并不那么熟悉。我的声音显得有些颤抖,目光有些游移,不敢看学生们。课程结束时,我只是满头大汗,很尴尬。”
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正是因为这堂课,杨敏认识到了教学的重大责任。 “自己知道”和“让学生学”是有区别的。如何将你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是你一直需要的。探索。
执教的最初几年,由于学校师资不足,聘请了一些知名大学的兼职教师,他们给了杨敏很多无私的帮助。李如勋教授将自己多年手写的《机械设计》笔记送给了杨敏。杨敏还跟随李教授准备课堂材料、制作PPT课件和讲义,学习讲课技巧和练习相关练习;陆鹏飞教授带着杨敏等新老师开展了专业建设和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张大军教授带着杨敏到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并教杨敏如何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正是有了这些前辈不求回报的帮助,杨敏才在教学道路上迅速成长。
外出培训学习
随着太湖学院的不断发展,学校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敏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她充分认可学生科技社团的引领作用,在学院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了两个学生科技活动平台——智能创新协会和3D空间协会。创新工作模式,将科技俱乐部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备赛等培训内容,将竞赛、备战作为常态活动,使用智能车辆平台、探索者模块化机器人平台、双足机器人平台、武术机器人、3D空间、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多个平台,广泛开展学生创新活动,内容包括科技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项目作为必修选项第二课学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杨敏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会形成了良好的训练和比赛氛围。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型学科竞赛,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体系。 ,形成了竞争促进建设的良好局面。 2016年第八届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上,杨敏、陈彦东、蒋印兵、吴景春等老师带领的学生代表队荣获武术机器人项目第一名、第三名。自此,学院整个系列学生科研竞赛如燎原之势。学生参与学生科技社团创新活动的比例由2015年的1%大幅提升至2018年的30%。学科竞赛奖项数量由2015年的3项增加到2018年的56项。在2017年学校“太湖之星”评选活动中,学生党员、学生会骨干倪一奇、林启刚、张克海当选“科研之星”,涌现出一批以他们为代表的科研积极分子,带动了学校的科研进步。推动全校科技创新教育。到2023年,杨敏老师将带领智能装备工程学院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带领学生参加西门子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高级制图大赛、全国3D数字化创新大赛等22项竞赛设计大赛,荣获113个奖项并荣获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 A类比赛共获得25个奖项,其中一等奖3个; B类比赛共获得88个奖项,其中特等奖4个,一等奖11个。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进取的科学精神。
学生参加江苏省机器人大赛并获奖
首次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高级图形技术大赛
随着太湖学院的发展,杨敏老师也在成长。从机械工程专业第一批毕业生开始,已送走16名毕业生。杨敏老师从一名普通的专业教师成长为学院副院长,主持学院的教学工作,同时兼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她见证了太湖大学机械专业从机电系下属专业,到信息与机械系,再到工程学院,再到独立的机电学院,再到机械专业的发展历程。与自动化专业共建智能装备工程学院。伴随无锡太湖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她参与了转学评估、本科生资格评估等多项“大事”,为专业申报、建设等多项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各种规范要求,但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疫情期间的教学过程中,日常教学工作需要根据疫情变化随时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做好准备,保证每门课程的正常开展。一方面,杨敏老师带头,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方案。另一方面,她组织高校教师研讨,积极改进在线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习。转变方法,及时协调解决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全力保证在线教学质量;同时,改革考核方式,鼓励多元化考核,考试过程中采用线上与线下监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杨敏老师通过不断尝试,优化了网上“双机位”监考方案和流程,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近年来,杨敏开始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一流课程、思政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出版《机械设计》教材被评为省级重点教材,《机械设计》课程入选校级一流课程,思政课专题智能装备领域专业组课题获批为学校“大思政”专项重点课题。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榜样,带领学院更多的老师投入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杨学胜(智能装备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杨敏老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实践视野,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杨敏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她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工作质量也非常好。她始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她也能迎难而上,永不放弃。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同事的尊重,也为团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的工作氛围。相信杨敏老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王明新(机械工程专业第18届毕业生,太湖大学辅导员)
在教学过程中,杨敏老师能够将工程实践融入到书本知识点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低1分失之交臂,高1分成功晋级:她的读书教书人生别有一番风景,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倾听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她积极担任导师,指导学生提高课外学术作品。杨敏老师作为学科竞赛启动的推动者,为学院学科竞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敏老师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一直影响着我,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之后。
郑雪健(机械工程专业第23届毕业生,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杨敏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家。她对工作尽职尽责,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她的教学有组织、有重点,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而且教学内容丰富有效英语辅导班哪个好,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有时还运用一点幽默,让课堂过程十分生动。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的学术独立和自主。她的言行使学生受益终生。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品德的引导者。
Q1:在您16年的教学生涯中,您是否有过每年教同样的课程内容感到厌烦的时候?
杨敏:不行。虽然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相同,但内容的安排、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计都会更新;此外,近年来课程的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应网络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变化,而最重要的是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同,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数控技术》,我来太湖学院时就开始教这门课程,但去年学生们跟我交流了以前没有人问过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现在我们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要想和他们顺利交流英语辅导班哪个好,就需要了解他们平时接触的热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我发现与不同的学生交流非常有趣。作为一名老教师,即使每年教同样的课程,我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才不会感到枯燥。
Q2:您之前有过企业工作经历吗?您认为这对您目前的教学和研究有帮助吗?
杨敏:很有帮助。机械学科对实际工程应用有非常高的要求。一般来说,所设计的机械装置必须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性价比高。这就要求每个零件都可以加工、购买、组装,并且能够满足功能要求。但学校条件有限,所学和实践一般仅限于纸上、图画上的内容,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我在公司工作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之一就是,当我设计的一款设备进入生产流程时,加工车间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沟通各种问题。这都是因为我的图纸上很多细节没有标注清楚。甚至有一些结构没有考虑清楚,存在错误。那段经历确实感觉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但也正是通过这段经历,我对理论实际应用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我也把这次经历中的体会融入到我的课程教学中,引导我的学生少走弯路。
Q3:您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杨敏: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大型学科竞赛。前两年,只有少数学生单独行动,成绩并不理想。此次,我院、物联网学院和实验中心的老师组织了17支参赛队,参加了8个比赛项目。我们的几位导师带领着一群学生在原工程实验中心的小楼里,挑灯夜战,准备了一个月的比赛。最终,我们获得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5名。这次比赛的结果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鼓舞的。可以说,我们刚刚开始寻找学科竞赛的入口。学校开始加大经费,指导老师摸清各项比赛的规则以及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的方法。参赛的同学们信心大增。这批骨干力量开始以旧带新,调动下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竞争促进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Q4:您在太湖大学工作多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杨敏: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湖学院发展得越来越好。首先,人越来越多。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第二,条件越来越好,包括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比如机械专业的实验室。刚入学时,所有基础实验都得在江南大学做,但现在先进机器人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等已全部具备,可以满足多个专业学生综合专业实践的需求;三是环境越来越优美,晚春的樱花在弯曲的枝头上绽放,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出绚丽的景色。绿油油的草原、树影斑驳的校园小道、“我爱太湖”打卡点,随便拍一张,到处都是美丽的照片。
无锡太湖大学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