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马云一起练英语,40年不辍,53岁终圆梦做上英语教师
几乎每周日上午10点,家住城西的王吉哲都会准时出现在天目山路与古墩路的交叉口。
他乘坐49路公交车,在小车桥下了将近一个小时,然后步行到西湖边的第六公园。 这位62岁的老人将这个习惯保持了近40年,风雨无阻。
王继哲(左一)
不为别的,就因为刘园有杭州最著名的英语角。
1982年前后,第六公园有个英语角
中午,王继哲和其他英语角积极分子陆续聚集在一起。 有的坐在义勇军雕像前草坪旁的长椅上,有的在华侨饭店对面的湖园花坛台阶上一字排开。 他们看起来和西湖边休息的游客没什么两样,只是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英语对话,时而谈得火热,几个人围成一圈争抢一个词的用法,而他们的脸都红了。 这也让路人不时转身侧视。
说起六园英语角,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名字——马云。 这位网络大亨在这里学英语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人们把他等同于刘功远,甚至有人说这个英语角是马云发起的。
王济哲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笑眯眯的。 他说:“其实这只是名人光环,是谣言。六园英语角是自然形成的,真的要追溯到1982年左右。”
联系上王吉哲后,他带我去了志愿军雕像所在广场旁边的“英语角”铜像。 2003年湖滨区整修,在这里建造了两组纪念“英语角”的铜雕:一组是一对青年男女捧书跪地交谈; 另一组是两个拿着英文书的女生,和一个背着书包的外国男生在聊天。
第六园英语角纪念铜像
“想象一下!这就是来英语角学外语的杭州小伙子。” 王吉哲向我指出,现在在马可波罗雕像旁边,在原法院路上,面朝西湖,有一家三层楼的外文书店。 旁边就是浙江医科大学。 很多师生都会去外文书店买英语书。 他们出来后,因为是在湖边,大家习惯三三两两的聚集在门口坐下看书。 渐渐地,这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和学习英语的氛围。 “很难说是谁发起的,听说发起人之一是一位姓蔡的大学教授,估计人多了自然就需要英语交流了。”
几十年的变化
从几百人到几十人
一晃,将近四十年。 六园英语角热闹的时候,一两百人聚集在这里切磋。 然而,它与当时的情况相去甚远。 在我过来之前,王吉哲多次提醒我,英语的时候一定要给他打电话。 它在哪里? 自从5年前这里的英语角被广场舞占据英语培训师,很多人都以为没有了。 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人数越来越少了。 我们也变成了流动的英语角,沿着湖边从六园到一园,哪里有老外,就去哪里。”
王济哲捏着手指数着。 现在这个英语角人多的时候有十二三个人,少的时候可能有五六个人。 坚持经常拜访的,只能算九个人。 比如老张,因为爱好,在这里学了近30年的口语。 退休前,他是一名水管工。 十多年前他在酒店工作时,前台遇到外来客人说不定,让他用英语交流。
还有今年65岁的王大姐,20年前英语还是“哑”的。 靠着在留园学到的英语,52岁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成为了一名英语导游。 工作十几年,每周都升起小横幅,带外国游客去杭州的灵隐寺、六和塔、大运河……用英语介绍杭州的风景、历史和文化。
人们正在征求有关英语使用的建议
三年前才加盟的周攀林已经92岁高龄,耳朵也不是很好。 他常常不得不提高嗓门才能听清楚。 但是一说英语,他绝对是西湖最“硬核”的。 他和路过的外国游客讲太极、针灸、武松打虎、西游记。 周爷爷从小就住在上海,住在租界附近。 他就读于当时的一所新学校南洋模范中学。 英语教学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外语基础。 “我们的课本,比如科技、地理,都是英文的,是的,没有中文版。” 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周爷爷留在了杭州。 老婆去世了,一个人住很无聊,他每周都来英语角找人聊天,“不然我就傻了”。 (否则我就傻了)。
老外是英语角的灵魂
下午两点,美国朋友丹尼尔出现,英语角热闹起来。 “老外是英语角的灵魂人物,每次他们出现,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聊天。” 王吉哲说,美国和大牛一样,几乎每个星期天不管刮风下雨都准时来报到,他成了英语角的“国宝”人物。 老张补充道,“他娶了个杭州老婆,现在一家人都住在杭州。除了每年回美国的那三个月,他几乎每周都来。丹尼尔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和人聊天我们。有时候我们聊到晚上,大家约好了吃饭。他还会说,你等一下,我先给我老婆打个电话。”
92岁周大爷与美国大牛用英语交流
虽然有大牛这样的人,但是改变不了第六园英语角人越来越少的局面。 ”王吉哲说:“老实说,现在老外不一样了。 很少有人主动加入我们。 我们改变策略,主动出击。 当我们看到外国人面孔经过时,我们立即阻止他们并与他们交谈。 以前老外很容易给你惊喜,跟你慢慢聊。 可现在,大家都着急了,显然很多人都不愿意。”
看到老外路过,大家聚在一起交流
王继哲觉得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的变化都在影响着柳园公园英语角的变化。 “一开始大家一大早就赶到湖边练英语,现在越来越晚了,早上也没人来,只有中午或者下午才出来。” 他摆摆手,“和那段灿烂的时光没有可比性,都老了,年轻人不来找我们玩了,他们喜欢去咖啡馆,我们出去吹风吹太阳,年轻人这些日子受不了了。”
不过,六园的英语角也带出了杭州人学习外语的氛围。 越来越多的室内英语角正在杭州生根发芽。 起先在书吧,然后去了咖啡馆、书店、电影院、酒吧……深入了解,你会惊奇地发现,“英语角”这群人早已征服了这座城市,隐藏并扎根于每一个角落。城市的纹理。
40年,他可能是马云“墙角朋友”中最执着的人
53岁终于成为英语老师
“直到1984年,我才意识到第六公园有一个英语角。” 王济哲记得那次去第六公园,发现有人搬了桌椅英语培训师,插了旗帜,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 用英语聊天。 以前大家各自独立打游击战,突然有了据点,王济哲从此成了常客。 “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来的人数最多,有时有一两百人,但主要是三十多岁的青壮年。”
王继哲学英语的历史比柳园公园的英语角还要长。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从1979年开始学习英语,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了。
王继哲,1957年出生,开元中学毕业后到临安下乡,直到1979年6月才回到杭州。到医疗站当仓库搬运工,搬运仓库里的货物,堆成一堆。”
“我22岁开始自学英语,跟现在的年轻人想考试想出国,目的明确。” 王继哲说:“我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凑合着过活,只是兴趣而已。”
刚开始学英语王继哲,也和还是中学生的马云有了交集。
从杭州饭店到六园,跟着马云学英语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结束,中国开始向世界张开双臂。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学习英语成为他们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方式。 那些原来学俄语的人转而学英语。 就这样,王继哲加入了当时年轻人的时尚大军。
“好像是1980年,除了听广播自学,还去杭州饭店码头和武松墓跟老外练口语。那时候柳园公园还没有英语角,并且大家在杭州饭店(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练习口语。只有老外入住,可以抓到老外。当时的老外对中国人也很好奇英语培训师,如果有人来和他们聊天,他们会非常耐心地停下来和你交流,即使你会英语。这很糟糕。”王吉哲回忆说,“当时马云在杭州酒店码头和我们练习口语,只有几个人会经常来这里,大家都认识他,比我小7岁,中学生,介绍给我说这孩子数学很差,英语很好。”
马云后来的故事,在杭州人耳目一新。 1980年7月1日,马云在西湖边结识了澳大利亚游客肯·莫利一家,并与肯的儿子戴维结为笔友。 五年后,应肯莫利家人的邀请,21岁的马云第一次出国,正是那次旅行,让马云打开了眼界,改变了他的未来。 马云会见肯·莫利的地点是在杭州饭店码头。
马云与大卫·莫利在西湖合影(资料图)
辞去医疗站仓管员的工作后,王吉哲到一家医疗器械厂当了几年工人。 后来他自己在青年路开了一家小店,但经营得并不顺利,没过几年就关门了,又回去工作了。 一路兜兜转转,但他从未失去的是学习英语。
“1990年代末21世纪初,全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旺盛,很多外贸公司都在招英语好的人。” 1997年,学了近20年英语浙江王骥,40岁的他突然觉得自己打开了英语大门,外语能力一下子提高了。 他曾尝试去一些外贸公司面试,可惜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背景。 他回头总结道:“其实,当时的英语热还没有影响到我这个社会阶层的人。”
1988年从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担任了六年的英语和国际贸易讲师。 王继哲记得,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路过电子工业学院,迎面遇到提着保温瓶到学校打水的马云。 他们都是六园英语角的“角友”,两人停下来闲聊几句。 马云问王继哲,现在情况怎么样? ”王济哲答道:“我始终如一。
马云不知道,他也是“墙角朋友”。 能像他一样成为一名站在讲台上的英语老师,对当时的王继哲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53岁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培训机构英语老师
2010年,53岁的王吉哲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培训机构要找英语老师,条件是他会口语,他很感动。
去面试的时候,他没有刻意准备简历,老实告诉面试官,“我的英语是自学的。 你听我说一段英语,如果你觉得可以,我就走了。” 结果,他说完英语后,直接被录取,成为这家培训机构的一名英语老师。
53岁,快要退休的年纪,王继哲成为职场新人,开始了“英语老师”的职业生涯。 他激动得一连几个晚上无法入睡,“如果第六公园没有英语角,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我。”
我已经工作了九年,通常教孩子们英语。 “时代不同了,现在杭州的孩子从小英语就很好。” 王继哲认为,或许应该为老年人学习英语做点什么。 在老板的支持下,他利用培训机构工作日白天教室的空缺,邀请老年英语爱好者免费来教室跟他学英语。 “只要老人家想学,我就过来找你聊聊。” 英语培训学校为老人设立了公益英语角。
凭借40年的英语学习经验,王继哲总结出一套适合普通人的外语语法。 “我几乎不教语法。我只是教老人听和读,并鼓励他们大声说话。”
去王济哲学英语老年人主要集中在55-65岁之间。 “杭州老年人的英语学习浪潮在全国应该是走在前列的英语培训师,想想还是跟经济有关。”
他总结说,主要有两种人。 第一类占比最高。 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 他们送儿女出国留学,然后结婚创业。 孩子们准备带他们去国外住一段时间,或者叫他们带孙子。 这个时候,学好英语就迫在眉睫了; 第二类是主动学习型,喜欢旅游的老人,打算退休后好好学习英语,在国外玩得更开心。
有个70岁的老人想学英语,为2022年亚运会做志愿者。“他问我能不能学,我说当然能。英语其实就是口肌运动. 只要你敢于大声说出来,克服害羞,多听多说,没有人学不会。 在王济哲的教学中,这位70岁的老人真的会说英语,现在在路上遇到老外,简单的对话也游刃有余。
自学四十年,梦想去英语国家真正玩得开心
这些高龄学生经常在课间休息时打开手机与国外的孩子视频聊天。 有的还把王继哲的上课视频发给孩子看。 “一开始,孩子们不太相信我,但看完视频和音频后他和马云一起练英语,40年不辍,53岁终圆梦做上英语教师,每个人都会用惊讶的表情回答,并告诉他们的父母,我的天啊,这个老师好,发音好非常标准。” 王济哲的语气很明确。 带着些许得意,“像我这样的人,可能只有擅长外语的人才会欣赏。”
“一个没出过国的老师,却在教一群想出国的学生。” 王济哲自嘲一笑。 40年勤奋自学,王继哲从未出过国。 他通过在英语角与外国人聊天磨练了一门好外语。
王继哲(左三)与“交友”
他也梦想出国旅游,去欧美,真正在英语国家说一次英语。 现在他正在重新学习日语。 如果有机会,他也想去日本旅游。 “出去玩需要时间和金钱,有时候想想,反正我只有一个人,所以没有出去的动力。”
62岁的王继哲一生未婚。 他开玩笑说:“北宋林和靖是梅妻鹤子,我以英语为妻儿。”
回首自学英语的40年,王继哲总觉得如梦如幻,“40年前,我从没想过有一天,社会会如此开放包容,像我这样的人也能成为英语老师。”
在留园英语角的35年里,王继哲见证了无数英语爱好者汇聚于此,也见证了无数人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各地,留学、海外经商、移民生活,以及周游世界。 虽然六园英语角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但王继哲一行人仍要坚持下去,“只要我们在,六园英语角就会一直在。”
六园英语角
时间:每周日白天
地点:第六公园义勇军雕像旁
记者潘卓英/摄影师朱慧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