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林小英Ⅹ澎湃问吧
“如果你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谋生,那么你的生活将是苦役。”
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了北京大学副教授林小英,通过林小英的母校长沙县六中呈现了中国县域的缩影。林晓莹在节目中的诸多言论也引发了广泛争议,相关视频和采访截图充斥社交媒体。
当有学生问“国内教育真的太复杂了吗?”林晓英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在城市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县中学的教育问题似乎却被忽视了。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林晓英用三年时间,对全国6省7县25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展现中国县域真实的教育生态。我国县域教育现状如何?全县孩子的竞争压力巨大。只争朝夕、刻苦学习的模式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县域教育出路在哪里?澎湃新闻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晓英谈谈该县儿童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县域教育现状
@云行走的音乐:你认为县中学的教育模式是参照衡水中学的吗?事实上,很多二线城市的中学也在采取类似的做法(比如全寄宿军训制度)?市县的教育方式是不可模仿的,因为它们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你这样认为吗?
林小英:从我见过的县里最好的高中的管理模式来看,它和衡水中学很相似,或者说只是程度不同。但衡水模式不仅仅是半军事化管理。还需要老师们花大量的时间集体研究考试套路,吃透考试知识点、考试套路和应试策略。这可能是一些人的想法。学了衡水模式的县却做不到。表面的东西很容易套用和模仿,但看到内在的力量却不一定容易。
城市是否向县学习,取决于它们如何理解(以前的)县的教育方法。 2001年我国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县内学校分布比现在更加均衡。这些布局实际上是建国后30年内完成的,虽然当时的布局不一定是为了尽量将学生送入大学,但客观上确实为学生就近求学提供了便利。这实际上是维持中小学教育基础的重要外部条件。
如今,不少城市都在均衡布局、定向产业直推等政策上发力。可以说,他们正在回归一些基本的追求。如果你这样理解的话,我同意你的观点,城市正在向县学习。至于学校内部的课程和教学这两个教育核心问题,并没有出现逆向学习的迹象。
北上的教育方式能否被模仿,主要取决于学科教学中的附加学习内容、家庭援助、社会上可以方便利用的公共文化资源英语问职业,以及肉眼可见的多条未来路径。从竞争压力上来说,我真的不认为去北大的学生竞争能力会降低。
@澎湃网友NFJ3Y3:由于县城的教育往往管理严格,依靠重复的提问和练习,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理科似乎比文科更容易提高和得分。
请问这是否导致全县教育出现了明显的重科学、轻文学的趋势?如果是这样,这样的趋势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有必要刻意加强县域人文素养教育?
林晓英:我和你有大致相同的问题,谢谢!现在我们真是处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围中。如今的县城高中,老师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把科学作为第一选择来引导学生的学科取向,而不管学生是否在物理上从未失败过。认为文科主要靠死记硬背,也是对学科思维的巨大误解。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老师真的无知吗?我不这么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是大学专业招生。据说有很多专业需要物理。需要物理的专业是不需要物理的专业的三倍。从命中率来看,科学当然会成为首选。
其次英语问职业,目前中学文科、历史、政治等课程,含有大量非学科内容。事实上,这些都是相当推测性和逻辑性的主题。不幸的是,这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可能无法在这两门学科中教授。培育和发展。因此,学生不愿意学习,老师也不会引导学生选择纯文科的组合。这也是他们的理性选择。
@xiaobo113:县里的小学,学校公布的课程每周有35节课,其中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13节,素质课22节(音乐、美术、书法、科学、信息、道德、规则)法等)。事实上,文化课有31节,素质课只有4节(2节体育、1节信息、1节音乐)。与此同时,学校组织的收费周末兴趣班中出现了美术、书法、体育等占用课程。面对这样的素质教育,我们该怎么办?
林小英:我不知道你说的“我们”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可以粗略猜测英语问职业,这起“卖狗肉”事件涉及行政监管、学校实际资源不足、校内外灰色地带等因素。
如果你是家长,孩子在学校主要上文化课,那么放学后就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多玩一些,或者增加游戏量,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玩。小学的美术、音乐等方面,说实话,最重要的不是教什么,而是不压抑、不封锁。这是底线。以此为底线,给你的孩子买一些纸笔画板,然后在上面乱涂乱画。
音乐也是如此。别这么严肃。如果您有智能手机并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您只需搜索即可。播放任何儿童歌曲,古典、流行、歌剧或说唱歌曲,并跟着哼唱。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中,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比学校里认真教的东西少。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以学校的做法,我觉得尝试在“文化课”中融入一些注重质量的内容还有很大的空间。英语课上可以尝试唱英文歌曲,数学课上可以尝试用几何图形画一些简单的图画,语文课上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检索优美的文章、古典诗词等。
县里孩子们的未来
@橙漂亮:老师您好,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如果不是一流学校,一级考试过不了的学生,如果自身没有优势的话,一般很难找到工作。主要的。另外,县里的中学生家庭也很难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太优秀的人如果不用参加高考县中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林小英Ⅹ澎湃问吧,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对他们的未来会不会更好?
林晓英:未来是否会更好很难判断。但现在应该好多了。你不必在高中高年级时坐在教室里受苦。学习一些真正的手艺和专业技能,思考哪些行业可以让自己独立谋生英语问职业,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事实上,家长和学生并不都想着去一所纯粹的学术大学。这几年的就业确实给我们大家上了一课。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有些老人的路就是走不下去了。及时上交是一个解决办法。
至于未来会不会更好,就看如何比较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中等职业学校要真正教给学生一些真本事,不要走普通高中的路,老师也不应该走发表文章评职称的路。
@小孩子观察家:县里的孩子除了参加高考似乎没有其他向上流动的出路。对于只能参加中职考试的孩子来说,您认为他们的机会有多大?除了高考、打工还有什么出路吗?
林晓英:只能考职业高中。如果是的话,就努力学习吧。没有哪所学校会故意阻止学生学习任何东西。
如果让我去打工,根据我对富士康的观察,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类似的大工厂当流水线工人,还是去小作坊当学徒?我个人的选择可能是后者。毕竟,在职场中,人们需要真实、全面的场景来接受待人接物、识别商机、抓住机会的全面训练。大厂名声好,但学的东西太简单。这些东西一旦离开厂区就毫无用处了。工厂越专业化,工人学到的技能的可转移性就越小。
因此,对于即将步入成年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里暂时不需要他去打工挣钱渡过难关,不如把精力放在学习一门技能上。
@澎湃网友myMZfm:布迪厄的教育定性理论对教育的导流功能普遍持悲观态度,郑亚军的《金榜之路》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随着张雪峰和考研知识的迅速普及,布迪厄的质性教育理论会失效吗?例如,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5+3临床医学平均录取分数线已超过985大学。三级医院医生毕业后选择成为当地精英,不正是中高等教育分流成功的结果吗?前沿理论的研究结论是否还适合近两年的发展?
林晓英: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几年前,我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读了布迪厄的《区分》。他对社会空间、气质、阶级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但确实如您所说,这些概念和理论适用于中国当前的教育现实吗?我也有这个问题。
这段时间,我在读伯恩斯坦的《阶级、代码与控制》第三卷,发现伯恩斯坦认为布迪厄只提出了静态区分,而没有把“传递”过程解释清楚,特别是他反对很多学者的观点“工薪阶层子女所在家庭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有缺陷,孩子到了学校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文化。”他认为据此推断工人阶级的语言和文化密码应该被改造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学校改革上,让学校能够深刻理解和接受工人阶级孩子带到学校的文化密码。代码。
所以我们看到当代的精英大学,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从《弱势儿童上大学》和《金榜之后》这两本书来看,大学从来不认为自己设立了办公时间、俱乐部、课堂研讨等存在哪些问题?解决办法都留给那些上大学之前不懂这个方法的人了。他们应该学会与老师相处,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学会计算水课的好处,学会为自己安排一个方面。一份写满了所有标记的简历……诚实、踏实、矜持、内向、按部就班、简单、谦虚等等,这些品质和性格都被视为缺点。所以大学越来越雷同,大学生也越来越雷同。这也是伯恩斯坦所批判的“文化赤字论”在大学及相应改革措施的体现。
真的只能这样吗?谁应该永远是追逐者?谁被正确地认定为领导者?
《县里的孩子》,作者:林小英,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3年7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