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外学习
近年来,实地学习、游学、夏令营、冬令营、校外培训等蓬勃发展。 校外学习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中小学生完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外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成绩、分担家长教育压力中国校外教育,乃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它不仅危及终身学习的基础,而且关系到国民教育体系乃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调中的教育公平。
校外学习已成为社会问题
●校外辅导导致学习逃避
“五天上学,两天(课外)课”“白天上学,晚上(辅导)课”是我国中小学生生活状态的写照。 课外班几乎成为中小学生的标配。 国家辅导象征着校外学习的辅导。 改变。
其危害如下: 第一,“唯学历”降低了学习的目的。 校外辅导明确以提高考试能力、取得证书为目的,直指增加竞争力的各种“资格”。 至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学科发展的学习目的则被忽视,学习成为获取资格的手段。 过程。 其次,“应试型”限制了学习内容。 校外辅导的内容与入学考试密切相关。 主要注重写题、预习、背诵等技能型、应试型的学习方法。 就连钢琴的学习也是按照考试的逻辑来规划和选择的。 “不是为了考试,就少练,连练都不练”。更不用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了。第三,“家长作风”破坏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孩子的性格和意见,中小学生校外辅导的决策者大多是家长,这不仅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外化,学习成为一种取悦父母的行为;它还在思想上从深层次上阐明了竞争,“提高竞争力”和“比别人更好”成为学习动机,“中国学习者悖论”由此出现。 最后,“基于座位的学习”排除了人际互动。 校外辅导发生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 孩子们被隐形的绳子绑在座位上。 那些能够促进孩子与他人互动、了解社会文化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俱乐部都被排除在外。 校外学习因“补习”而变得疏离和厌恶,导致中小学生在接触丰富多彩、魅力十足的真实学习之前就“逃避学习”。
●校外学习的学校化破坏了国民教育体系
调查显示,从参与频率和参与时间来看,中小学生最主要的课外学习活动是“继续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而城市学生参加培训机构的学术课程培训高达81.26%,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中小学生所学到的各种体育和艺术技能的价值,是以能否作为特长来帮助他们升入高等教育来衡量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过了钢琴10级的孩子只能弹考试曲目。 当前中小学生的校外学习是为了提高孩子在学校系统中的竞争力而存在和发展的。 校外学习本来应该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领域。 但由于“学校化”的机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物。 家庭成为“第二课堂”,社会教育被“培训机构”替代。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的国民教育体系遭到结构性破坏,学校教育孤立无援。
●校外学习分层拉大教育差距
校外学习的主导者是家庭,受到家庭经济能力、教育理念、氛围的影响。 校外学习需要缴纳费用。 越高端的校外学习机构和项目,费用越高。 “疯狂黄妆”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中国校外教育,但在“顺义妈妈”面前,依然“不配做梦”。 就普通家庭而言,城乡家庭的教育支出存在显着差异。 城市家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花费分别是农村家庭的1.95倍、1.34倍和1.53倍。 此外,美国《科尔曼报告》称,强加给学生的不平等是由家庭、邻居和同伴环境造成的,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 现实是中国校外教育,有的孩子在校外玩抖音的时候,有的孩子在校外机构做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规划和组织中玩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在实验室当助理。
校外学习转型势在必行
●将校外学习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
尽管校外学习在投入和决策上是“私人的”,但它引发的问题却是“公共的”。 而且,虽然当前校外学习的乱象很多是家长的功利态度和培训机构的逐利诱惑所驱动,但政府治理权责的模糊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 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管理外教的经验,我国政府应承担起引导和支持校外学习的公共责任,将校外学习纳入政府管理范围。使公共服务不再是“法外之物”。
在资金供给方面,建议政府联合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家庭共同承担责任。 在课程供给方面,政府应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了解当前各类校外学习方式及其供给者,规定校外学习的目的,设计校外学习的内容框架。 ,制定国家校外学习质量标准。 在政策设计上,立足国情,参考国外,制定我国外教政策、法规和实际管理制度,设置管理部门,明确职责,进行校外机构治理, ——将学校服务、社交场馆教育服务等纳入外教体系中,让管理人员和管理者名声大噪。
●缩小校外辅导与校外学习的差距
目前关于校外辅导的调查研究较多,如《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课堂与影子教育的效益》、《城市学生教育辅导研究》等。校外辅导和校外学习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虽然有针对课外学习的个体调查中国校外教育,但往往存在样本量小、缺乏理论基础等问题。 因此,建议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门组织或委托开展校外学习现状调查。 以校外学习为主题,对校外学习提供者、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家庭投入等进行普查。 同时,还应对校外学习开展专题研究,如校外学习理念、场馆校外学习模式、校外学习管理部门等。 ——两个特殊群体的学校学习情况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中等收入群体孩子的校外学习理念和做法,这是一种趋势; 二是留守儿童的校外学习理念和做法,这是底线。 优化底线、前瞻趋势,是我国校外学习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
●改变校外学习狭隘于校外辅导的现状
当我们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学习理论、学校教育与外教教育的正确关系、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来观察校外学习的客观现实时,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但这些结果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校外学习”迫切需要从“客观现实”升级为“教育理念”,进而成为承载着丰富理论的“教育命题”。
在众多理论中,学校教育与外教的关系是前提,它决定了校外学习的范围; 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揭示的校外学习公平性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学习理论是基础,不仅可以揭示当前校外学习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提供改革思路。 研究表明,激活孩子大脑的最佳方法是锻炼、阅读和游戏。 又如,《反思教育》将学习重新定义为“不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整个心灵、整个精神世界参与学习行为的过程”。 这样一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外学习,“反思性教育”一词目前就缩小为校外辅导。 现在校外学习的问题已经明确,政府规划校外学习体系有了依据和方向。
随着新经济形态更加注重个人优势,获得甚至创造工作不再是因为“我比你强”,而是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校外学习将注重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综合素质。 届时,校外学习将因学校教育效率的提高和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而沉寂,但真正能够提升学校水平的校外学习将变得更加活跃。
(作者:牛南森,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