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特殊用字的民俗倾向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要求准确、真实、有效,但网络上使用的文字却相当特殊,常常刻意脱离常规文字,采用变形、改音、改义等独特的加密方式,构建私密空间。最常见的密文有火星文、生僻字、谐音字、复合字、同音字、字母字、符号字、拆分字、音译字、括号内有隐藏含义的字等。将它们分开,阅读时再放在一起理解为一个字。这种用字方法是传统析字法的简单应用,传统析字法源于汉代的象形字,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字谜、暗语、饮酒游戏等游戏中。
用汉字音译外来词是翻译的重要手段。除了记录发音,网友们也尽量选择意义相同的汉字。例如,英语单词“goods”原本是指商品,在亚文化圈中则指徽章、挂件、纸张等,网友们将其音译为“guzi”。“gu”是食物的意思,与“goods”所代表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类似。括号的作用是提示词语背后的含义英语网络缩写,括号的作用是帮助构建言语语境,或者表达某种情感。
网络专用词主要流行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对旧词进行修改或创造新词,给原本清晰易懂的文字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这种写作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颇受欢迎,具有发展潜力。年轻一代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与网络文化深度融合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只有同龄人才能听懂的网络用语,如使用缩略语、谐音字、符号字等,形成语言变异,增加阅读难度。缩略语变异,如“yygq(阴阳)”、“nsdd(你说得对)”;谐音变异,如“收藏”被发音相近、缩略语相同的“橘子”取代,“橘子”进一步被表情符号取代。在表达悲伤或负面情绪时英语网络缩写,网民们更喜欢使用谐音字或同义词,如“亚历山大”。这类谐音字,不仅能满足忌讳的心理需求,便于委婉地表达情绪,同时,年轻人还利用网络上的词语来凸显自己的群体身份,区分言语社区的圈内人与圈外人。
网络词语往往新颖有趣,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模因。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模因是“语言、思想、信仰、行为等的传递”。简而言之,网络上使用的特殊词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文本模因,被网民在网络空间复制和传播,可以形成强模因,从青少年群体蔓延到社会各个群体。例如,由谐音、组合、谐音产生的网络特殊词语更容易形成强模因,以简洁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新颖性强,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求新欲望。
通过改变文字形状来加密文字,是汉字的古老习俗。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以汉字为基础形成了商业数字代码,如今在苏州老字号面馆里还能偶尔看到。类似的“行话”作为一种民间语言习俗,广泛流传于各行各业。行话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英语网络缩写,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比如英语网络缩写,传统酱油工匠称大豆为“谷粒”,小麦为“谷粒”等等,“杜强”就是“杜强”,“飞尘”就是“飞扬的尘埃”。这些行话都是某些职业的人使用的,有一定的私密性。互联网词汇继承了保密的传统汉字,产生了新的行话。喜剧电影《年会停不下来!》就大量使用互联网行业术语,如“粒度”、“抢”、“组合拳”、“垂直领域”、“闭环”等。这些词语让外行人感到困惑,却能引起网民的共鸣。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专用词不仅风靡网络空间,而且跨越国界,在商业推广、娱乐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网络专用词的使用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使用,为汉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网络专用词的使用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民俗。然而网络特殊用字的民俗倾向,网络专用词中也存在着滥用谐音词、故意用错词、恶意曲解词义等情况,这些消极、不健康的表达方式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青少年来说,接受过多的网络专用词不利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教育青少年遵守语言规范,积极维护语言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