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外培训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作者:孙红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周末的时间是2005年的3倍。学校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校外培训的存在和快速发展是必然的,反映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和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阶段。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
完善监管评价体系,促进行业自律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需求强烈,但对校外培训的师资素质、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不如学校教育。 2018年以来,国家对中小学校外培训行业的规范日趋严格,各级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文件、专项治理等方式加强管理。各地机构差异较大,监管工作难以一步到位。 许多地方还存在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日常监管困难、质量考核缺失等问题。 政府应制定相关行业法规,建立行业准入机制,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监督评估。 同时大力推动校外培训行业自律中国校外教育,建立和支持校外培训行业协会让校外培训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负责校外培训教师的资格认证、专业发展培训和等级评定。
支持和鼓励公益性培训服务
研究发现中国校外教育,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较高,需求也较大。 优质教育资源也更大程度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 这一特点和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获取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政府应致力于构建公平的教育体系中国校外教育,遏制校外培训对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建议鼓励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等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机构承接培训,发挥校外培训市场的公益性和引领作用,让孩子们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可以接受各种培训。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兴趣和科目培训,缩小因家庭背景因素造成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和家庭,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模式。 互联网+教育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术水平和需求,资助、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多元化的辅导教育项目,大力开发各类学习资源;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 利用在线教育技术突破地域、班级限制,提供公益性校外培训服务。 学校和家庭也必须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
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减少盲目后续培训
研究发现,家长希望孩子放学后参加课外培训的另一个原因是放学后有人照顾孩子。 中小学生课后托管的缺口是一些家庭校外培训需求的驱动力。 因此,应鼓励学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改变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广泛组织志愿者团体,为社区内的学生和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和文化活动机会。 积极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系统作用,建立健全儿童教育社会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拓展外教内容和形式。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外教相辅相成
研究发现,虽然中小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高于校外培训,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 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自然会导致外教的扩张。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减少公众校外培训需求的前提。 为此,政府在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中国校外教育,还要着眼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增强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
《光明日报》(2021年4月6日第13页)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