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乡村教育点亮乡土 它让孩子热爱乡土
马车在远处,蓝天在近处,清脆的童声在云朵间流淌。
风儿吹过,草原学校就处在浪漫的云雾之中;上课时,雾气飘来孩子英语,云朵飘来……
准确的说,这所学校的名字应该是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曹园村教学点,它位于隆回县西北部,雪峰山东麓,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瑶族乡,是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
“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今年,曹园学校共有25名教师、257名学生。”9月1日,是曹园学校新学期的第一天,校长谭美珍召开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家长会,再次用欢笑和泪水回顾了学校的历史。
9月1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草园村教学点。七年前,这个教学点从1名教师、13名学生起步,到如今拥有25名教师、257名学生。本版所有照片均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顾鹏博拍摄
7年时间,从1名教师、13名学生起步,到如今拥有25名教师、257名学生;小合唱团唱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瓦山歌;诗歌班的孩子们写出了闪闪发光的句子;第一次走出学校参加朗诵比赛,就意外走到了北京,获得了国赛冠军……一个个小如一粒尘埃的乡村教学点,怀揣着诗歌和远方,在尧山深处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学校:“一年一年”从 13 名学生增加到 257 名学生
9月1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曹源村教学点,学生们在教室里吃午餐。
经过一个暑假,孩子们都长高了不少。
“谭丽萌,你比我高!”谭校长拉着七年级的一个男孩比了比身高。
七年前的这一天,草原学校也开学了,但那时学校只有一名老师和13名学生,上课是在租来的房子里。
草原村是瑶族和汉族杂居村,谭美珍出生在这里,就读于草原小学。小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草原村,走出大山。
2017年夏天,阔别多年的谭美珍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决定回来。当时,她还在隆回县东方红小学当老师,而草园学校的名字出现在合并关闭的学校名单上。老师们走了,孩子们大多去了更远的学校。破旧的教室门口挂着“危房”的警示牌。
“一个村庄没有学校,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孩子。”村里一位老人眼含热泪地对谭美珍说道。
“草原村这么美,谁来保护它?”谭美珍说,只有在这里出生、成长的孩子,才有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力量。
为了保住这处乡村教学点,2017年,谭美珍以任教的名义回到了草原学校。2018年,她又默默地把工作人员调回草原学校,稳定了学校,也让学生家长放心。
早期的日子过得很艰苦,草原村的冬天异常寒冷,大雪封山,没有地方买生活用品,自来水管也冻住了,人们只能自己挑水维持生活。
在大家的坚持下,学校慢慢壮大起来。每到新学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师资不够、教室不够、宿舍不够……“就像一个孩子,长得太快,每年长高一个头,父母给他买的衣服转眼间就太小了!”谭美珍说,这就是“成长之痛”。
后来,草原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得到了很多资金支持,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前来帮忙,师资队伍一年比一年强。谭美珍夸口说,草原学校是“全国师资力量最强的村级教学点”。
如今,小学校有九个年级的孩子,不足200平方米的操场上挤满了200多名孩子。幸运的是,草原村给了孩子们美丽的高山跑道和广阔的田野。
课堂:有花,有鸟,有诗歌,有音乐,还有远方
9月1日,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曹源村教学点,谭美珍带领学生们讲述自己开垦的劳动基地里的辣椒故事。
许久没下雨孩子英语,孩子们耕耘的劳动基地里的泥土都硬成了块状,蔬菜也有些枯萎了。一开学,大家就开始给自家的菜园、花园浇水。
五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批获得劳动课权利的,他们像一群麻雀一样飞进菜园,迅速地把玉米地里的旧玉米全部摘掉,并播下了今年第一批萝卜种子。
在草原学校,每个孩子都有一块地,负责日常除草、浇水等。孩子们还会跟随老师到田里收割稻谷、上山挖药材采摘猕猴桃,把药材种在学校的劳动基地上,再把猕猴桃酿成香醇的美酒。在劳动中,他们经历着春耕、夏锄、秋收、冬藏。
非遗课堂上,嘹亮的乌瓦山歌声响起,草原学校最后一丝忧伤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课间休息时孩子英语,孩子们跳起竹竿舞,迈着示范步,自信而放松。周六,草原村的老人会来教孩子们吹笛子、敲八音锣鼓……
草原学校的诗歌课是上学期志愿者魏彪带来的。“今天有诗吗?”魏彪老师在诗歌课上总会问孩子们。孩子们的诗里总有灵光闪现,让人很惊喜。文静的蒋松雨爱上了写诗,甚至还为自己的诗作曲。
“他们不必成为音乐家、诗人,我们只是希望,一支竹笛、一首山歌、一首诗,能让孩子们在人生的风雨中,有地方寄托情感,有地方安放梦想。”谈美珍这样解释特色课程的意义。
学校还有徒步日,从草原学校出发,一路步行到香炉山,单程十多公里,孩子们跟着老师采野花、摘松果、追风……一个固定项目就是林间读书。秋叶沙沙作响,鸟儿叽叽喳喳,读书声与香炉寺的钟声交相呼应,山间岁月的静谧之美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大自然是我们最美的课堂,太阳升起的时候,学校在鸟鸣声中,风吹过的时候,学校在云端,夜幕降临的时候,学校在星空里。”谭美珍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说道,“乡村教育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
草原村落每天都有变幻莫测的云海,让人看不够。吃饭的时候湖南隆回:乡村教育点亮乡土 它让孩子热爱乡土,经常有人喊“来看日落”,老师和寄宿生们便端着碗看日落。
老师:大爱四面八方奔涌
6月28日,湖南大学志愿者徐逸峰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草园村教学点与学生合影。
教师节前夕,诗歌班的孩子们在写诗,这些写给老师的诗,有些不一样,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离别和不舍。
“老师,请记住我们调皮的时候;请记住我们乖巧的时候。”“即使您走了,我们也会一遍遍地写诗。”“老师,我忘不了和您在一起的时光,那清晨的阳光,那轻轻吹过的微风。”……
草原学校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分离,因为这是一所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代课老师和正式老师共同支持的学校,每年孩子们都会送别一批老师,迎来一批新老师。
最后一次告别是今年7月,全校老师和孩子都哭了。
“你们要好好学习,让我们在山顶相见。”来自湖南大学的志愿者梁云迪对孩子们说道。
“感谢你们治愈了我,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志愿者张婷说,正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让她下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志愿者徐逸峰哭得最伤心,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诗歌课的魏彪老师和孩子们约好,新学期争取每周上一次诗歌课。
孩子们非常喜欢志愿者老师,在学期末的最后一次徒步旅行中,有几位孩子几乎紧紧地抱在志愿者老师身上,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度过更多的时间。
廖立新老师也离开了草原学校,廖老师是隆回一中优秀语文老师谭美珍的同班同学、好友,也是2017年第一批校服捐赠者。
2023年,草原学校来了七年级的班,廖老师应邀前来,却被孩子们的学习基础震惊:“七年级有三个孩子很多字都认不出来。”她利用课余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们认字,可今天记住的字,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如此反复多次后,廖老师终于放下心来:“让我们以爱为底色,实事求是地去教育。”她带着孩子们看书、徒步、吹葫芦丝……在日复一日变幻的白云中,她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了解农村的孩子。
草原学校的美育课程离不开一个人——慧子老师。慧子老师在北京生活多年,事业有成,生活优渥。2018年,她放弃北京的一切,来到草原学校任教,一直服务至今。她是草原学校的美术、音乐、劳动老师。她为孩子们设计了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带他们领略“薄云之美、竹海之美、山之美……”
支持学生的老师们就像山间的白云,来了又去,但很多东西却被留下了,诗歌班、阅览室、手工艺......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有一批新的老师和志愿者到来了,有来自隆回二中的四位支教老师,有来自邵阳华师小学的尹洁,有来自湖南大学的三名志愿者,还有四位选择草原学校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满怀爱心。
孩子:也许我可以征服宇宙,或者我可以喂马、砍柴、为世界做饭。
6月28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曹源村教学点,学生们在课间表演竹竿舞。
谭美珍在草原村种下了几座小山包水稻孩子英语,如今水稻已经成熟。
这片稻田总让她想起草原派——也许先天条件并不好,但可以和周围的花鸟虫鱼安然栖息在山水之间,秋天,产量也许不高,但依然可以收获金黄的收成。
这个夏天,草原学校的孩子们在长沙举办的首届“青芒杯”语言艺术展演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再次熠熠生辉。
其实,T台走秀、朗诵、民歌演唱,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特色课程,早已让孩子们在更大的舞台上自信、放松。三年前,在2021年“华韵之声”全国语文朗诵大赛上,孩子们在集体组别中夺得了全国冠军。此外,在中部五省举办的“武陵山本土民歌大赛”中,他们夺得线上第一名;孩子们关于自然与美的手工作品有4幅被李自建艺术馆收藏;诗歌班成员的诗歌在《星火》杂志发表……
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更加辉煌的成绩和动人的光辉。
有个孩子叫胡波,学习成绩不好,但性格开朗热情高涨,劳动班的成绩第一,挖土、种菜,样样精通。大家都很喜欢胡波。有一天,四年级的胡波能算出两位数的乘法,把老师们高兴得哭了。胡波听后红着脸,既自豪又害羞。
谭星瑞的眼睛里有星星,每当有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她就会挺起胸膛说:“草原学校!”看上去就像在清华大学或北大读书一样。
那个英语不太好的孩子,以国际范儿走上舞台;那个调皮的男孩变成了孝顺体贴的男孩;那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开始放声歌唱……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农村孩子。”谭美珍说,草原学校的孩子不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大人物,但能成为一个热爱家乡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自立的人,那就是乡村教育的成功。
在“青芒杯”语言艺术展演全国总决赛上,孩子们朗诵了一首小诗,结尾是这样的:“也许我们可以征服宇宙,造福一个地区,也许我们可以为苍生喂马、砍柴、做饭……”
【记者手记】乡村教育让乡村变得亲切
草原学校的孩子们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
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热爱乡村,爱唱乌瓦山歌、爱敲八音锣鼓,他们是尧山的小主人,他们有着最慷慨的心态,没有一丝自卑和尴尬,主动迎接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客人,随时准备向你介绍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校,向你展示璀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瓦山歌。
“乡村教育是照亮乡村的光,不应该是让孩子们离开自己的乡村,而是让他们热爱自己的乡村,进而建设乡村、守护乡村。”谭美珍在草原学校践行“面向现实的乡村教育”。她相信,尧山的沃土会给孩子们体面、有尊严的人生。孩子们走出大山,会有无限广阔的未来;留在这片土地上,也会是真诚、坚强、幸福的“新农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