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解读(一)中国人民大学
一、学校概况
(1)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直属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 入选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 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杰出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大学。
(2)学校前身为1937年创建的陕北公学,后为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在华北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新建的正规大学。 1954年,被确定为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 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被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三)学校占地面积12000亩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设有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苏州校区和深圳校区。 专任教师3895人; 全日制在校生58691人,其中本科生42375人,硕士生10659人,博士生4341人,留学生316人。 学校设有5个学院、34个学院、体育部、深圳研究院等; 82个本科专业; 馆藏纸质图书434.1万余册。
(4)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 三个高地办学特色的教研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5)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第一; 拥有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居全国高校首位; 5个国家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 在连续第15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入选29篇,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博士论文入选总数的12%,位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
(6)教育部学位评价中心2017年公布的国家一级学科评价结果中,共有14个A级学科评价,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和通讯, 统计. 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A+,政治学、哲学获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A-,A+学科数量排名在全国大学中排名第四。
(七)学校现有专任教授701人,副教授778人。 学校拥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人民教育家”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得者魏兴华教授、高明轩教授; 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教授14人被聘为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 65名专家被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居全国高校之首; 490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8人入选“万人计划”,2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人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0人, 19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人才辈出。 已故名家吴玉章、程方武、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岳、吴景超、李景涵、庞景仁、史钧。 高红叶、钟车夫、吴保康、彭明、严琦、曾宪益、宋涛、萨世轩、王传伦、李文海、徐崇德、刘培贤、周诚、王思智、方立天、郑杭生、夏振涛、周圣业、罗国杰、蓝宏文、甘锡芬、黄顺吉、庄福玲、孙国华、李占祥、高芳、魏兴华等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 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毅、胡军、陈宫、严瑞珍、高明轩、王作孚、徐正凡、何勤、方汉起、赵鲁宽、吴仓平、陈先达、张立文、钟育仁、吴一峰、胡乃武、周新成、赵忠富等人成绩斐然,孜孜不倦,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中国人民大学历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发挥“智库”和“智库”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
2.重点学科
(一)全国人大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序号 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1 理论经济学 A+
2 应用经济学 A+
3 法则 A+
4 社会学 A+
5 马克思主义理论 A+
6 新闻与传播 A+
7 统计 A+
8 工商管理 A+
9 公共行政 A+
10 理念一
11 政治学 A
12 中国语言文学 A-
13 中国历史 A-
14 图书馆信息与档案管理 A-
15 外国语言文学 B+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17农林经济管理B+
18 世界历史 B
19 数学 B
20 物理 B
21 软件工程 B
22 考古学 B-
23 艺术理论 B-
24 美术 B-
25 化学 C+
26 环境科学与工程 C+
27 管理科学与工程 C+
28 生态学C
29 音乐与舞蹈 C
30 设计 C-
(二)国家重点学科
1.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① 理念
②理论经济学
③应用经济学
④法律
⑤社会学
⑥马克思主义理论
⑦新闻与传播
⑧工商管理
2.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① 中共党史
②国际政治
③ 文艺
④ 中国古代史
⑤中国近代史
⑥农业经济管理
⑦行政管理
⑧ 档案馆
(三)民族特色专业
1.金融 2.法学 3.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4.新闻学 5.工商管理 6.哲学 7.经济学 8.社会学 9.金融学 10.统计学 11.档案学 12.宗教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会计 15、国际政治 16、中国语言文学 17、行政管理 18、历史(中国研究)
(四)在校学生推荐王牌专业
排名专业推荐指数(人数)
1金融4.8(256人)
2 法 4.7(192 人)
3 经济学 4.6(180 名学生)
4 人力资源管理 4.7(163人)
5工商管理4.5(149人)
6 新闻传播学4.8(66人)
7 金融工程4.9(52人)
8金融5.0(46人)
9国际经济与贸易4.6(46人)
10会计4.7(44人)
3.计划录取
(一)根据各省(区、市)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转学比例。 顺序自愿申报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20%,平行自愿申报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05%。
(二)学校预留少量预案,以调整各地统一考试上网生的不平衡。 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总招生计划的1%。
(三)学校普通本科层次招生包括普通本科生和各类特殊类型招生。 特殊招生类型包括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圆梦计划)、推荐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艺术班、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新疆合作计划(闽) Kao Han)、港澳台留学生等。其中,强基计划、推荐生、高水平艺术团体、高水平运动队、艺术(音乐表演)、香港文凭中考生、澳门保送生、台湾高中毕业生须按招生简章要求报读我校。 组织的学校考试; 高校专项计划(梦想计划)需按招生简章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四)对于教育部和省教育主管部门报送文件时规定的国家政策加分,我校认可考生加分中最高的一项,最高分不得超过20分。 除特殊类型招生外,我校不承认任何减分政策。
(五)对符合我校录取标准的考生,我校按备案结果排队顺序录取和退学。 备案结果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同分排名规则进行录取和退出; 如同分排名后仍完全相同,我校将采用预留方案录取。
(六)确定录取专业时,不设档次差。 考生按不同科目(或选修科目)成绩排名,按各专业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七)不能满足全部专业意愿的考生,如服从专业调整,将转入尚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 不能满足所有专业意愿且不服从调整的候选人将被撤回。
(八)学校在早批、首批招生时,如首选考生名额不足,可录取非首选考生。
(九)本校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中只招收外语为英语的考生; 法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语言为英语和法语的考生。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省招办组织外语口语考试的,必须参加口语考试,并通过考试。
(10)学校在陕西招生一批文史专业本科生,最低分70分左右,平均分50分左右; 陕西本科一批,理工科,最低分400左右,平均分400左右,相应排名300左右。
4.就业
(一)总体情况
1. 2019年毕业生总数68761人,男女比例1:1.7。
2、总体就业率为98.18%。
本科毕业生2614人,就业率96.05%; 硕士毕业生3848人,就业率99.51%; 博士毕业生414人,就业率99.28%。
本科进修率较之前的64.34%略有提高。
其中,国内毕业生比例略有下降,但人数增加了59人(因为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较上届增加了200人)。
出国留学人数比例略有上升,但出国留学人数增加74人。
3、根据以下“2019届毕业生中北京高校解读(一)中国人民大学,714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占签约企业毕业生总数的28.38%”:
共有合同工2516人。
(2) 进修
一、国内教育
893名本科生赴华升学。
90.37%去了我校、清华、北大。
学校科研保障公示不全,无法整理。
在华研究生319人。
其中94.67%到上述三所大学深造。
2. 出国留学
共887人。 其中本科毕业生794人,研究生93人。
主要流向美国、法国和英国,占比分别为28.59%、22.38%和21.36%;
其余去了中国香港(10.73%)、新加坡(4.18%)等地。
共有395人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
出国(境)留学院校如下:
(三)工作地点
1、华北地区(60.60%)是主要就业地区,其次是华东地区(15.46%)和华南地区(9.67%)。
58.68%的毕业生就业于京津冀地区,19.54%、26.14%和8.88%的毕业生就业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地区。
与上一届相比,留京赴沪人数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去广东会减少,去江苏、四川会增加。
2、华北(88.76%)、华南(56.06%)和西南(44.90%)的学生主要在学生所在地区就业;
华东、华中、东北和西北地区学生主要赴华北地区就业。
3.留学生原籍地就业比例在北京(93.45%)、广东省(60.68%)、西藏自治区(56.25%)、上海(52.38%)、贵州省( 52.00%)。
(四)就业行业
一、用人单位
博士毕业生单位流动以“高等教育单位”为主(55.85%),
硕士毕业生单位流动以“国企”为主(31.42%),
本科毕业生单位流动主要为其他企业(35.07%)。
2.就业行业
前三名:金融业20.57%,公共管理19.84%,教育16.02%。
六大毕业生就业行业
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六名
博士就业排名前六的行业
714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占签约企业毕业生总数的28.38%;
中国500强企业聘用毕业生1064人,占签约企业毕业生总数的42.29%;
共有基层毕业生409人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其中本科生44人,硕士353人,博士12人。 90%以上的基层毕业生都去了党政机关。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